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北史
劉軌思,勃海人也。說《詩》甚精。少事同郡劉敬和,敬和事同郡程師則,故其鄉曲多為《詩》者。軌思仕齊,位國子博士。
鮑季詳,勃海人也。甚明《禮》,兼通《左氏春秋》。少時,恆為李寶鼎都講。後亦自有徒眾,諸儒稱之。仕齊,卒於太學博士。
從弟長暄,兼通《禮》、《傳》。為任城王湝丞相掾。恆在都教授貴遊子弟。齊亡,卒於家。
邢峙,字士峻,河間鄭人也。少學通《三禮》、《左氏春秋》。仕齊,初為四門博士,遷國子助教,以經入授皇太子。峙方正純厚,有儒者風。廚宰進太子食,菜有邪蒿,峙令去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非殿下宜食。」文宣聞而嘉之,賜以被縟縑纊,拜國子博士。皇建初,除清河太守,有惠政。年老歸,卒於家。
劉晝,字孔昭,勃海阜城人也。少孤貧,愛學,伏膺無倦。常閉戶讀書,暑月唯着犢鼻褌。與儒者李寶鼎同鄉,甚相親愛。寶鼎授其《三禮》,又就馬敬德習《服氏春秋》,俱通大義。恨下里少墳籍,便杖策入都。知鄴令宋世良家有書五千卷,乃求為其子博士,恣意披覽,晝夜不息。還,舉秀才,策不第,乃恨不學屬文,方復緝綴辭藻。言甚古掘,制一首賦,以六合為名,自謂絶倫,乃嘆儒者勞而寡功。曾以賦呈魏收而不拜。收忿之,謂曰:「賦名六合,已是太愚,文又愚于六合。君四體又甘于文。」晝不忿,又以示邢子才。子才曰:「君此賦,正似疥駱駝,伏而無嫵媚。」晝求秀才,十年不得,發憤撰《高才不遇傳》。冀州刺史酈伯偉見之,始舉晝,時年四十八。
刺史隴西李玙,亦嘗以晝應詔。先告之,晝曰:「公自為國舉才,何勞語晝!」齊河南王孝瑜聞晝名,每召見,輒與促席對飲。後遇有密親,使且在齋坐,晝須臾徑去,追謝要之,終不復屈。孝昭即位,好受直言。晝聞之,喜曰:「董仲舒、公孫弘可以出矣。」乃步詣晉陽上書,言亦切直,而多非世要,終不見收採。編錄所上之書,為《帝道》。河清中,又著《金箱璧言》,蓋以指機政之不良。
晝夜嘗夢貴人若吏部尚書者補交州興俊令,寤而密書記之。卒後旬餘,其家幼女鬼語,聲似晝,雲「我被用為興俊縣令,得假暫來辭別」雲。晝常自謂博物奇才,言好矜大。每言:「使我數十卷書行于後世,不易齊景之千駟也。」容止舒緩,舉動不倫,由是竟無仕,卒於家。
馬敬德,河間人也。少好儒術,負笈隨徐遵明學《詩》、《禮》,略通大義,而不能精。遂留意于《春秋左氏》,沈思研求,晝夜不倦。教授于燕、趙間,生徒隨之者甚眾。乃詣州將,求秀才。將以其純儒,無意推薦。敬德請試方略,五條皆有文理,乃欣然舉送。至都,唯得中第。請試經業,問十條,並通。擢授國子助教,再遷國子博士。齊武成為後主擇師傅,趙彥深進之,入為侍講。其妻夜夢猛獸將來向之,敬德走超叢棘,妻伏地不敢動。敬德占曰:「吾當為大官。超棘,過幾卿也;爾伏地,夫人也。」後主既不好學,敬德侍講甚疏,時時以《春秋》入授。猶以師傅恩,拜國子祭酒、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瀛州大中正。卒,其徒曰:「馬生勝孔子,孔子不得儀同。」尋贈開府、瀛州刺史。其後,侍書張景仁封王,趙彥深云:「何容侍書封王,侍講翻無封爵?」亦追封敬德廣漢郡王,令子元熙襲。
元熙字長明,少傳父業,兼長文藻。以通直待詔文林館。武平中,皇太子將講《孝經》,有司請擇師。帝曰:「馬元熙,朕師之子,文學不惡。」於是以《孝經》入授皇太子。儒者榮其世載。性和厚,在內甚得名譽。隋開皇中,卒於秦王文學。
張景仁,濟北人。幼孤,家貧,以學書為業,遂工草隷。選補內書生,與魏郡姚元標、潁川韓毅、同郡袁買奴、滎陽李超等齊名,文襄並引為賓客。天保八年,敕教太原王紹德書。後主在東宮,武成令侍書,遂被引擢。小心恭謹,後主愛之,呼為博士。登祚,累遷通直散騎常侍,在左右。與語,猶稱博士。胡人何洪珍有寵于後主,欲得通婚朝士。以景仁在內,官位稍高,遂為其兄子取景仁第二息瑜之女,因以表裹相援,恩遇日隆。景仁多疾,帝每遣徐之范等療之,給藥物珍羞,中使問疾,相望于道。是後,敕有司恆就宅送禦食。車駕或有行幸,在道宿處,每送步障,為遮風寒。進位儀同三司,加開府,侍書如故。每旦須參,即在東宮停止。及立文林館,中人鄧長顒希旨,奏令總判館事。除侍中,封建安王。洪珍死後,長顒猶存舊款,更相彌縫,得無墜退。遂除中書監,卒。贈侍中、五州刺史、司空公。
景仁為兒童時,在洛京,曾詣國學摹《石經》。許子華遇之學中,執景仁手曰:「張郎風骨,必當通貴,非但官爵遷達,乃與天子同筆硯,傳衣履。」子華卒二十餘年,景仁位開府,數賜衣冠、筆硯,如子華所言。出自寒微,本無識見,一旦開府、侍中、封王。其婦姓奇,莫知氏族所出,容制音辭,事事庸俚。既除王妃,與諸公主、郡君,同在朝謁之列,見者為其慚悚。
景仁性本卑謙,及用胡人、巷伯之勢,坐致通顯,志操頗改,漸成驕傲。良馬輕裘,徒從擁冗;高門廣宇,當衢向術。諸子不思其本,自許貴游。自倉頡以來,八體取進,一人而已。
權會,字正理,河間鄭人也。志尚沈雅,動遵禮則。少受鄭《易》,妙盡幽微;《詩》、《書》、《二禮》,文義該洽;兼明風角,妙識玄象。仕齊,初四門博士。仆射崔暹引為館客,甚敬重焉,命世子達挐盡師傅之禮。暹欲薦會與馬敬德等為諸王師。會性恬靜,不慕榮勢,恥于左宦,固辭。暹識其意,遂罷薦舉。尋追修國史,監知太史局事。後遷國子博士。會參掌雖繁,教授不闕。性甚儒綍,似不能言,及臨機答難,酬報如響,由是為諸儒所推。而貴遊子弟慕其德義者,或就其宅,或寄宿鄰家,晝夜承間,受其學業。會欣然演說,未嘗懈怠。雖明風角玄象,至于私室,都不及言。學徒有請問者,終無所說。每云:「此學可知不可言,諸君並貴遊子弟,不由此進,何煩問也。」唯有一子,亦不授此術。會曾遣家人遠行,久而不反。其行還將至,乃逢寒雪,寄息他舍。會方處學堂講說,忽有旋風吹雪入戶,會笑曰:「行人至,何意中停!」遂使追尋,果如其語。會每占筮,大小必中。但用爻辭彖象,以辨吉凶。《易》占之屬,都不經口。
會本貧生,無僮仆,初任助教日,恆乘驢。其職事處多,非晚不歸。曾夜出城東門,會獨乘一驢。忽有二人,一人牽頭,一人隨後,有似相助。其回動輕漂,有異生人。漸失路,不由本道。心甚怪之,遂誦《易經》上篇第一卷。不盡,前後二人,忽然離散。會亦不覺墮驢,迷悶,至明始覺。方知墮處乃是郭外,才去家數里。有一子,字子襲,聰敏精勤,幼有成人之量。先亡。臨送者為其傷慟,會唯一哭而罷,時人尚其達命。武平末,自府還第,在路無故馬倒,遂不得語,因暴亡。注《易》一部,行于世。會生平畏馬,位望既至,不得不乘,果以此終。
張思伯,河間樂城人也。善說《左氏傳》,為馬敬德之次。撰《刊例》十卷,行于時。亦為《毛詩》章句。以二經教授齊安王廓。位國子博士。
又有長樂張奉禮,善《三傳》,與思伯齊名。位國子助教。
鮑季詳,勃海人也。甚明《禮》,兼通《左氏春秋》。少時,恆為李寶鼎都講。後亦自有徒眾,諸儒稱之。仕齊,卒於太學博士。
從弟長暄,兼通《禮》、《傳》。為任城王湝丞相掾。恆在都教授貴遊子弟。齊亡,卒於家。
邢峙,字士峻,河間鄭人也。少學通《三禮》、《左氏春秋》。仕齊,初為四門博士,遷國子助教,以經入授皇太子。峙方正純厚,有儒者風。廚宰進太子食,菜有邪蒿,峙令去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非殿下宜食。」文宣聞而嘉之,賜以被縟縑纊,拜國子博士。皇建初,除清河太守,有惠政。年老歸,卒於家。
劉晝,字孔昭,勃海阜城人也。少孤貧,愛學,伏膺無倦。常閉戶讀書,暑月唯着犢鼻褌。與儒者李寶鼎同鄉,甚相親愛。寶鼎授其《三禮》,又就馬敬德習《服氏春秋》,俱通大義。恨下里少墳籍,便杖策入都。知鄴令宋世良家有書五千卷,乃求為其子博士,恣意披覽,晝夜不息。還,舉秀才,策不第,乃恨不學屬文,方復緝綴辭藻。言甚古掘,制一首賦,以六合為名,自謂絶倫,乃嘆儒者勞而寡功。曾以賦呈魏收而不拜。收忿之,謂曰:「賦名六合,已是太愚,文又愚于六合。君四體又甘于文。」晝不忿,又以示邢子才。子才曰:「君此賦,正似疥駱駝,伏而無嫵媚。」晝求秀才,十年不得,發憤撰《高才不遇傳》。冀州刺史酈伯偉見之,始舉晝,時年四十八。
刺史隴西李玙,亦嘗以晝應詔。先告之,晝曰:「公自為國舉才,何勞語晝!」齊河南王孝瑜聞晝名,每召見,輒與促席對飲。後遇有密親,使且在齋坐,晝須臾徑去,追謝要之,終不復屈。孝昭即位,好受直言。晝聞之,喜曰:「董仲舒、公孫弘可以出矣。」乃步詣晉陽上書,言亦切直,而多非世要,終不見收採。編錄所上之書,為《帝道》。河清中,又著《金箱璧言》,蓋以指機政之不良。
晝夜嘗夢貴人若吏部尚書者補交州興俊令,寤而密書記之。卒後旬餘,其家幼女鬼語,聲似晝,雲「我被用為興俊縣令,得假暫來辭別」雲。晝常自謂博物奇才,言好矜大。每言:「使我數十卷書行于後世,不易齊景之千駟也。」容止舒緩,舉動不倫,由是竟無仕,卒於家。
元熙字長明,少傳父業,兼長文藻。以通直待詔文林館。武平中,皇太子將講《孝經》,有司請擇師。帝曰:「馬元熙,朕師之子,文學不惡。」於是以《孝經》入授皇太子。儒者榮其世載。性和厚,在內甚得名譽。隋開皇中,卒於秦王文學。
張景仁,濟北人。幼孤,家貧,以學書為業,遂工草隷。選補內書生,與魏郡姚元標、潁川韓毅、同郡袁買奴、滎陽李超等齊名,文襄並引為賓客。天保八年,敕教太原王紹德書。後主在東宮,武成令侍書,遂被引擢。小心恭謹,後主愛之,呼為博士。登祚,累遷通直散騎常侍,在左右。與語,猶稱博士。胡人何洪珍有寵于後主,欲得通婚朝士。以景仁在內,官位稍高,遂為其兄子取景仁第二息瑜之女,因以表裹相援,恩遇日隆。景仁多疾,帝每遣徐之范等療之,給藥物珍羞,中使問疾,相望于道。是後,敕有司恆就宅送禦食。車駕或有行幸,在道宿處,每送步障,為遮風寒。進位儀同三司,加開府,侍書如故。每旦須參,即在東宮停止。及立文林館,中人鄧長顒希旨,奏令總判館事。除侍中,封建安王。洪珍死後,長顒猶存舊款,更相彌縫,得無墜退。遂除中書監,卒。贈侍中、五州刺史、司空公。
景仁性本卑謙,及用胡人、巷伯之勢,坐致通顯,志操頗改,漸成驕傲。良馬輕裘,徒從擁冗;高門廣宇,當衢向術。諸子不思其本,自許貴游。自倉頡以來,八體取進,一人而已。
權會,字正理,河間鄭人也。志尚沈雅,動遵禮則。少受鄭《易》,妙盡幽微;《詩》、《書》、《二禮》,文義該洽;兼明風角,妙識玄象。仕齊,初四門博士。仆射崔暹引為館客,甚敬重焉,命世子達挐盡師傅之禮。暹欲薦會與馬敬德等為諸王師。會性恬靜,不慕榮勢,恥于左宦,固辭。暹識其意,遂罷薦舉。尋追修國史,監知太史局事。後遷國子博士。會參掌雖繁,教授不闕。性甚儒綍,似不能言,及臨機答難,酬報如響,由是為諸儒所推。而貴遊子弟慕其德義者,或就其宅,或寄宿鄰家,晝夜承間,受其學業。會欣然演說,未嘗懈怠。雖明風角玄象,至于私室,都不及言。學徒有請問者,終無所說。每云:「此學可知不可言,諸君並貴遊子弟,不由此進,何煩問也。」唯有一子,亦不授此術。會曾遣家人遠行,久而不反。其行還將至,乃逢寒雪,寄息他舍。會方處學堂講說,忽有旋風吹雪入戶,會笑曰:「行人至,何意中停!」遂使追尋,果如其語。會每占筮,大小必中。但用爻辭彖象,以辨吉凶。《易》占之屬,都不經口。
會本貧生,無僮仆,初任助教日,恆乘驢。其職事處多,非晚不歸。曾夜出城東門,會獨乘一驢。忽有二人,一人牽頭,一人隨後,有似相助。其回動輕漂,有異生人。漸失路,不由本道。心甚怪之,遂誦《易經》上篇第一卷。不盡,前後二人,忽然離散。會亦不覺墮驢,迷悶,至明始覺。方知墮處乃是郭外,才去家數里。有一子,字子襲,聰敏精勤,幼有成人之量。先亡。臨送者為其傷慟,會唯一哭而罷,時人尚其達命。武平末,自府還第,在路無故馬倒,遂不得語,因暴亡。注《易》一部,行于世。會生平畏馬,位望既至,不得不乘,果以此終。
張思伯,河間樂城人也。善說《左氏傳》,為馬敬德之次。撰《刊例》十卷,行于時。亦為《毛詩》章句。以二經教授齊安王廓。位國子博士。
又有長樂張奉禮,善《三傳》,與思伯齊名。位國子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