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代散文    P 150


作者:歸有光等
頁數:150 / 257
類別:古典散文

 

明代散文

作者:歸有光等
第150,共257。
[19]詈:罵。[20]脰dòu:頸,這裡指頭。[21]大閹:指大宦官魏忠賢。[22]縉紳:指士大夫。
[23]編伍:指平民百姓。古代鄉裡之間,每五家為一伍。[24]曷:何。[25]矯詔:偽托皇帝的名義而頒發的詔書。
[26]鈎黨之捕:認為某些人是一黨的,就加以逮捕,[27]株漢:株連治罪。[28]逡巡畏義:徘徊不定,畏懼正義。[29]非常之謀:指魏忠賢篡奪天下的陰謀。猝發:立刻發動。
[30]聖人之出:指明思宗朱由檢即位。投繯道路:指魏忠賢在被貶到鳳陽的途中自縊。[31]高爵顯位:指魏黨的大官僚們。[32]不能容于遠近:遠近都不能容身。


  
[33]辱人賤行:使人格受到恥辱的卑賤行為。[34]贈謚美顯:指周順昌被皇帝贈給「忠介」的謚號。[35]加其土封:增加墳上的封土,指重修墳墓。[36]戶牗:門窗,代指自家的屋舍。
[37]隷使之:當作奴隷來使喚他們。[38]扼腕:用手握腕。表示慨嘆情緒的動作。[39]冏卿:指太仆卿,掌管皇帝車馬的官。
因之吳公:即吳默,字因之,吳江今江蘇省吳江縣人,萬曆時官太仆少卿。[40]太史:古官名。為皇帝的文學侍從之臣。明代人借指翰林。
文起文公:即文震孟,字文起。曾為翰林院修撰。[41]孟長姚公:即姚希孟,字孟長。文震孟的外甥。
按:以上三人即前面所說的「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的賢士大夫。


  
譯文:
這五個人,是在周公蓼洲被逮捕時,激于大義而死的。到如今,吳郡的賢明士大夫向當局申請,就把魏忠賢廢祠的地基加以清理,用來埋葬他們。而且在其墓門前豎立石碑,以表揚他們的所作所為。唉,這也真是隆盛啊!
這五人的死亡,離開今天的建墓埋葬,只有十一個月的時間。在這十一個月中,富貴的人,意氣激昂、志得意滿之輩,由於疾病而死亡,死去以後就此泯沒、不再值得稱道的,也已多得很了,何況是民間的沒有名聲的人呢!但獨獨這五個人仍然光明昭著,這是什麼緣故呢?
我還記得周公的被捕,是在天啟七年丁卯三月十五。我們復社中那些在行為上為士子帶頭的人,為他宣揚正義,聚集錢財,乃送他北行,哭聲震天動地。來逮捕他的錦衣衛官校手按劍柄,跑到群眾面前,喝問道:「誰在替他哀哭?」大家再也不能忍受了,就把他們打得跌倒在地。當時以中丞的官銜而擔任吳地巡撫的,是魏忠賢的黨羽,周公的被捕就是由於他的指使,當地人民正對他滿心痛恨,於是趁他厲聲呵責之時,鼓噪起來,上前追逐,中丞躲藏在廁所的籬笆內才得以倖免。
其後就以吳地人民暴亂申報朝廷,處死五人: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也就是現在高居于墓中之人。然而這五人臨刑時,意氣自得,喊着中丞的姓名斥罵著,在談笑中從容就義。砍下的頭掛在城上,臉色毫無改變。有賢明的士大夫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下五人的頭顱,用盒子保藏起來,最後與屍體合在一起。
所以,現在的墳墓中是完整的五個人。
唉,在那個閹人頭子亂政時,為官作宰而能不改變其志操的,雖以天下之大,又能有幾個人呢?而這五個人生於民間,從來沒有聽到過儒家經典所載的訓誡,卻能為大義所激昂,身蹈死地而毫不顧惜,這是什麼緣故呢?況且當時偽造的詔書紛紛下達,整個天下都在逮捕所謂「鈎黨」,最後由於我們地區的這一次發憤抗擊,才不敢再株連、迫害別人,魏忠賢這個閹人頭子也猶豫畏縮,害怕大義,謀朝篡位的陰謀不敢貿然發動,待到聖人——崇禎皇帝即位而在路上上吊自殺,這不能說不是由於這五個人的力量吧。
由此可見,當今位居顯要之人,一旦獲罪,能逃的就脫身逃走,而無論在遠地或近處都不能獲得容身之地,也有的剪掉頭髮、關起門來、假裝發瘋而不知到何處去好,他們使自己的為人受到侮辱,品行變得卑賤,與這五個人的死亡相比,其輕重竟如何呢?所以,蓼洲周公的忠義暴白於朝廷,被贈予美好光明的謚號,榮耀于身死之後,而這五個人也得以增高其墳墓,把他們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經過此地沒有不下拜而哭泣的,這實在是百世一逢的遭遇呀!否則,使這五個人保全其頭頸而老死於家中,那麼雖然能活滿其自然的壽數,但人們都能役使他們,又怎能使豪傑一流人為之傾倒,在墓門前握腕痛惜,抒發其志士的悲感呢?因此,我與同社諸君子哀傷此墓徒有墓碑而為它寫了這篇《墓碑記》,也是想要說明生死之間的巨大意義、平民對於國家的重要性。
上文所說的賢明士大夫,乃是太仆寺卿吳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和姚公孟長。
本文選自《七錄齋詩文合集》卷三。天啟六年1626,東林黨人周順昌退居蘇州,大閹魏忠賢派緹騎來捕,激起蘇州市民數萬人的義憤,打死緹騎一人。其後江蘇巡撫毛一鷺逮捕顏佩韋等五人,以倡亂之罪處死。次年,明思宗朱由檢即位,誅殺魏忠賢一黨,蘇州人重修五人的墳墓,張溥便寫了這篇碑文。
文章借敘說五人「激于義而死」的悲壯行為,追述了蘇州市民反抗閹黨暴行的英勇鬥爭場面。作者稱頌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精神,並與縉紳缺少氣節的行為做了對比,從而說明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的道理。全文言辭激昂、議論深刻、發人深省。
五泄.袁宏道
五泄水石具奇絶,別後三日,夢中猶作飛濤聲,但恨無青蓮之詩、子瞻之文[1],描寫其高古濆薄之勢[2],為缺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