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國語譯註
①諸侯伐秦:指公元前559年,晉侯派六卿率領諸侯大夫討伐秦國,以報櫟地戰役失敗之仇。②涇:水名,渭河的支流。③叔向:晉國大夫,名肸。④《匏有苦葉》:《詩經·邶風》篇名。匏,一種有苦味的葫蘆,不能食用,但浮渡深水時,可以系在腰間作浮囊。⑤舟虞:軍中掌船隻運輸的官員。司馬:即軍司馬,主管軍政的官員。
【譯文】
晉國發動諸侯討伐秦國,軍隊到達涇水時誰也不肯先渡河。晉國大夫叔向去見魯國的叔孫穆子,說:「諸侯認為秦國對盟主不恭敬而討伐它,但到達涇水後卻停止不前,這對伐秦有什麼好處?」穆子說:「我的事,就是誦讀《匏有苦葉》,不懂得其他還有什麼。」叔向告辭後,召來管理船隻和軍政的官員,說:「苦匏不能被人食用,只能派渡河的用處。魯國的叔孫穆子誦讀《匏有苦葉》,一定是打算過河了。你們馬上準備船隻,清除道路,不供給船隻要依法論處。」在這次渡河的行動中,魯國用莒國的部隊先過河,諸侯們隨後跟着過了河。
襄公如楚
第53講:襄公如楚①,及漢,聞康王卒②,欲還。叔仲昭伯曰③:「君之來也,非為一人也,為其名與其眾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諸大夫皆欲還。子服惠伯曰④:「不知所為,姑從君乎!」叔仲曰:「子之來也,非欲安身也,為國家之利也,故不憚勤遠而聽于楚;非義楚也,畏其名與眾也。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聞畏而往,聞喪而還,苟羋姓實嗣⑤,其誰代之任喪?王太子又長矣,執政未改,予為先君來,死而去之,其誰曰不如先君?將為喪舉,聞喪而還,其誰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誰由己貳?求說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說侮不懦,執政不貳,帥大仇以憚小國,其誰雲待之?若從君而走患,則不如違君以避難。且夫君子計成而後行,二三子計乎?有禦楚之術而有守國之備,則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⑥,聞季武子襲卞⑦,公欲還,出楚師以伐魯。榮成伯曰⑧:「不可。君之於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國,而恃諸侯,諸侯其誰暱之?若得楚師以伐魯,魯既不違夙之取卞也⑨,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魯,諸姬不獲焉⑩,而況君乎?彼無亦置其同類以服東夷(11),而大攘諸夏(12),將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魯,君以蠻、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獲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傷?君其入也!」乃歸。
【註釋】
①襄公:魯襄公,名午,公元前572至前542年在位。②康王:楚國國君,楚恭王之子,名昭。公元前559至前545年在位。③叔仲昭伯:魯國大夫,名帶。④子服惠伯:魯國大夫,仲孫它之子,名椒。⑤羋:楚國的姓。⑥方城:楚國北面的山名。在今河南省葉縣南,春秋時楚國所築的長城經過此山東麓。⑦卞:屬於魯國公室的一座城。在今江蘇省泗水縣東,季武子欲侵削公室據為己有。⑧榮成伯:魯國大夫,名欒。⑨夙:季武子的名。⑩諸姬:指和周同姓的諸侯,姬為周姓。(11)東夷:指當時東方沿海各族。(12)諸夏:指中原各國。
【譯文】
魯襄公去楚國,到漢水時,聽說楚康王死了,打算返回。大夫叔仲昭伯說:「國君這次來楚國,不是為了楚康王一個人,而是懾于它的大國盟主的身份和強大的軍隊。如今楚康王雖然已死,但它的大國身份沒有改變,它的軍隊沒有衰敗,為什麼要返回?」眾大夫還是希望回國。大夫子服惠伯說:「既然不知如何是好,就姑且聽從國君的吧!」叔仲昭伯說:“你們這次出行,不是為求個人安身立命,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所以才不怕路遙辛勞來向楚國表示尊崇。你們不是服膺于楚國的正義,而是畏懼它的地位和實力。
【譯文】
晉國發動諸侯討伐秦國,軍隊到達涇水時誰也不肯先渡河。晉國大夫叔向去見魯國的叔孫穆子,說:「諸侯認為秦國對盟主不恭敬而討伐它,但到達涇水後卻停止不前,這對伐秦有什麼好處?」穆子說:「我的事,就是誦讀《匏有苦葉》,不懂得其他還有什麼。」叔向告辭後,召來管理船隻和軍政的官員,說:「苦匏不能被人食用,只能派渡河的用處。魯國的叔孫穆子誦讀《匏有苦葉》,一定是打算過河了。你們馬上準備船隻,清除道路,不供給船隻要依法論處。」在這次渡河的行動中,魯國用莒國的部隊先過河,諸侯們隨後跟着過了河。
襄公如楚
第53講:襄公如楚①,及漢,聞康王卒②,欲還。叔仲昭伯曰③:「君之來也,非為一人也,為其名與其眾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諸大夫皆欲還。子服惠伯曰④:「不知所為,姑從君乎!」叔仲曰:「子之來也,非欲安身也,為國家之利也,故不憚勤遠而聽于楚;非義楚也,畏其名與眾也。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聞畏而往,聞喪而還,苟羋姓實嗣⑤,其誰代之任喪?王太子又長矣,執政未改,予為先君來,死而去之,其誰曰不如先君?將為喪舉,聞喪而還,其誰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誰由己貳?求說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說侮不懦,執政不貳,帥大仇以憚小國,其誰雲待之?若從君而走患,則不如違君以避難。且夫君子計成而後行,二三子計乎?有禦楚之術而有守國之備,則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⑥,聞季武子襲卞⑦,公欲還,出楚師以伐魯。榮成伯曰⑧:「不可。君之於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國,而恃諸侯,諸侯其誰暱之?若得楚師以伐魯,魯既不違夙之取卞也⑨,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魯,諸姬不獲焉⑩,而況君乎?彼無亦置其同類以服東夷(11),而大攘諸夏(12),將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魯,君以蠻、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獲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傷?君其入也!」乃歸。
①襄公:魯襄公,名午,公元前572至前542年在位。②康王:楚國國君,楚恭王之子,名昭。公元前559至前545年在位。③叔仲昭伯:魯國大夫,名帶。④子服惠伯:魯國大夫,仲孫它之子,名椒。⑤羋:楚國的姓。⑥方城:楚國北面的山名。在今河南省葉縣南,春秋時楚國所築的長城經過此山東麓。⑦卞:屬於魯國公室的一座城。在今江蘇省泗水縣東,季武子欲侵削公室據為己有。⑧榮成伯:魯國大夫,名欒。⑨夙:季武子的名。⑩諸姬:指和周同姓的諸侯,姬為周姓。(11)東夷:指當時東方沿海各族。(12)諸夏:指中原各國。
【譯文】
魯襄公去楚國,到漢水時,聽說楚康王死了,打算返回。大夫叔仲昭伯說:「國君這次來楚國,不是為了楚康王一個人,而是懾于它的大國盟主的身份和強大的軍隊。如今楚康王雖然已死,但它的大國身份沒有改變,它的軍隊沒有衰敗,為什麼要返回?」眾大夫還是希望回國。大夫子服惠伯說:「既然不知如何是好,就姑且聽從國君的吧!」叔仲昭伯說:“你們這次出行,不是為求個人安身立命,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所以才不怕路遙辛勞來向楚國表示尊崇。你們不是服膺于楚國的正義,而是畏懼它的地位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