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明儒學案
或問:「當此之時,何以自處?”答云:“見危臨難,大節所在,惟有一死。其他隨緣俟命,不榮通,不醜窮,常養喜神,獨尋樂處,天下自亂,吾身自治。《履》之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玩之可得守身法。」
當此之時,惟見危授命,是天下第一等事。不死以 社稷,成敗尚聽諸天,非立命之學也。
當此之時,避世深山,亦天下第一等事。徼幸以就功名,禍福全聽諸人,非保身之道也。
錢啟新先生云:「後生小子,但有向上根器,須忘年以交,接引入道,不必羅致門下。」
張二無至京師,宜興餽以人參,不受,宜興不悅。二無告以籌邊禦寇,宜興諧之曰:「但主心一轉,天下自治,他可置勿道也。」二無遂力求去。
顏壯其為孝廉時,裡人有跪訴者。既去,移晷追還,為下一跪。裡人駭問「何故?”曰:“頃汝下跪,我立而扶之,思此終寬不安,故跪還汝耳。」
友云:「求長生當除妄想。”曰:“求長生獨非妄想耶?」
君子小人之辨,在人臣當泯其圭角,在人主當見得分明。
天地之間,只有陰陽二氣,動靜兩端,循環不已,更無餘事,此之謂《易》。天地間一切,目可得見,耳可得聞,言可得傳,躬可得行者,皆道之用也,皆象也,數也。故聖人立象以盡意,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變。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不可得而見,不可得而聞者,道之體也。
立象而意盡於其中,故曰「君子之道費而隱」者,用也。隱者體,聖人惟恐人索之於隱,只言用不言體。《易》之六爻皆用也,故曰「用九」,曰「用六」。用九而六其體,故曰「見群龍無首」,天德不可為首,用六而九其體,故曰「利永貞」,以大終。
天地只有一乾,伏羲原初只有一畫,坤之偶即一畫而分之,非另有第二畫也。
《坤》之中斷處,正是坤之虛處,所以順承天也。《乾》貫乎中矣,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一直撐天柱地,一方周 四隅。中字從直從方口,可兼內外二義。
他卦之上,為極為變,惟《鼎》與《井》,終為成功。《井》以養民,《鼎》以養賢,《井》以水,《鼎》以火,水火飲食之道也。
故觀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須將喜怒哀樂發而不中節處克盡,纔觀得。
子貢聞道,顏子以下一人,只文章性道二語,括盡《中庸》費隱之旨。
問:「朝聞道,所聞何道?”答:“只看下句。」
入道者,當於天親一脈不可偽為處竭情,此文介真實見道語。人情之同處,即本心。人謂隨處體認天理,愚謂隨處體貼人情。靜虛二字上,不容加一道字,一念不起時,一物不着處,參得消息,當是朝聞。
人身常定常靜常安,氣息自調,每有意調息,反覺氣息轉粗,可見正助之害。
見危授命,不要害怕,見利思義,卻要害羞。
事父母能竭其力,一生之力,無一毫不為父母用者,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此力纔竭。
君子一生,汲汲皇皇,只這一件事,故曰好學。
北辰是天之樞紐,中間些子不動處,仍不是不動,只動處還在元處。
今日會講,各人須細細密察,為文學而來乎?為理學而來乎?為道學而來乎?為文學來,不過學業上討些悟頭,這不中用;為理學來,研窮意義,亦是訓詁學究伎倆,也不中用;為道學來,實踐躬行,纔有中用。這便是所安。又為先生而來乎?為聖賢而來乎?為自己而來乎?為先生而來,先生有出山時節,這靠不得;為聖賢而來,聖像有不懸時節,聖人之書有不對面時節,亦靠不得;為自己而來,立志在身心命,這纔靠得。這便是所安。
此是君子小人親筆供狀。
言顧行,行顧言,今人之言,大抵勦襲之言,今人之行,大抵趨逐之行,自己一毫不與其間,此之謂不相顧。
知只在心地上明白,不在義理見聞上誇張。
張二無云:「無諂無驕,未免在境上打點,自己未有實受用在。一經夫子指點,使覺本地風光,時時現前,非心地上打掃十分潔淨,何以有此切磋琢磨?正是樂與好禮得力處。子貢見到此,直能因苗辨種,飲水知源,三百篇皆無字之經矣。故夫子許以言《詩》,告往知來,正與《大易》數往知來,不隔一綫。」
二無云:「《詩》之為用,自閨房靜好,以至郊廟登歌,其人自耕夫游女,以至藎臣哲後,其事自檃括蟲魚草木,以至感格大地神明,真是無隱不披,無遠不屆,卻只人人一點不容已之思耳。思起處,原無邪,緣染而後有邪,只用此無緣染之思,抽引不盡,何止充天塞地?」
心本是仁,非是二物,私慾引去,心便違仁,私慾既無,心原是仁。
郎中華鳳超先生允誠
華允誠字汝立,別號鳳超,無錫人。天啟壬戌進士。授工部主事,告歸。崇禎己巳,補任轉員外郎,調兵部。
上疏言:「國家罷設丞相,用人之職,吏部掌之,閣臣不得侵焉。今次輔溫體仁, 臣閔洪學,同邑朋比,驅除異己,閣臣操吏部之權,吏部阿閣臣之意,庇同鄉則保舉逆案,排正類則逼逐講官。」奉旨回話,因極言其罪狀。又言:「王化貞宜正法,余大成在可矜。」上多用其言。體仁、洪學雖疏辨,無以難也。尋以終養歸。南渡,起補吏部,署選司事,隨謝去,在朝不滿一月。
改革後,杜門讀《易》。越四年,有告其不薙發者,執至金陵,不屈而死。
玩之可得守身法。」
當此之時,惟見危授命,是天下第一等事。不死以 社稷,成敗尚聽諸天,非立命之學也。
當此之時,避世深山,亦天下第一等事。徼幸以就功名,禍福全聽諸人,非保身之道也。
錢啟新先生云:「後生小子,但有向上根器,須忘年以交,接引入道,不必羅致門下。」
顏壯其為孝廉時,裡人有跪訴者。既去,移晷追還,為下一跪。裡人駭問「何故?”曰:“頃汝下跪,我立而扶之,思此終寬不安,故跪還汝耳。」
友云:「求長生當除妄想。”曰:“求長生獨非妄想耶?」
君子小人之辨,在人臣當泯其圭角,在人主當見得分明。
天地之間,只有陰陽二氣,動靜兩端,循環不已,更無餘事,此之謂《易》。天地間一切,目可得見,耳可得聞,言可得傳,躬可得行者,皆道之用也,皆象也,數也。故聖人立象以盡意,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變。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不可得而見,不可得而聞者,道之體也。
立象而意盡於其中,故曰「君子之道費而隱」者,用也。隱者體,聖人惟恐人索之於隱,只言用不言體。《易》之六爻皆用也,故曰「用九」,曰「用六」。用九而六其體,故曰「見群龍無首」,天德不可為首,用六而九其體,故曰「利永貞」,以大終。
天地只有一乾,伏羲原初只有一畫,坤之偶即一畫而分之,非另有第二畫也。
他卦之上,為極為變,惟《鼎》與《井》,終為成功。《井》以養民,《鼎》以養賢,《井》以水,《鼎》以火,水火飲食之道也。
故觀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須將喜怒哀樂發而不中節處克盡,纔觀得。
子貢聞道,顏子以下一人,只文章性道二語,括盡《中庸》費隱之旨。
問:「朝聞道,所聞何道?”答:“只看下句。」
入道者,當於天親一脈不可偽為處竭情,此文介真實見道語。人情之同處,即本心。人謂隨處體認天理,愚謂隨處體貼人情。靜虛二字上,不容加一道字,一念不起時,一物不着處,參得消息,當是朝聞。
人身常定常靜常安,氣息自調,每有意調息,反覺氣息轉粗,可見正助之害。
見危授命,不要害怕,見利思義,卻要害羞。
事父母能竭其力,一生之力,無一毫不為父母用者,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此力纔竭。
君子一生,汲汲皇皇,只這一件事,故曰好學。
北辰是天之樞紐,中間些子不動處,仍不是不動,只動處還在元處。
今日會講,各人須細細密察,為文學而來乎?為理學而來乎?為道學而來乎?為文學來,不過學業上討些悟頭,這不中用;為理學來,研窮意義,亦是訓詁學究伎倆,也不中用;為道學來,實踐躬行,纔有中用。這便是所安。又為先生而來乎?為聖賢而來乎?為自己而來乎?為先生而來,先生有出山時節,這靠不得;為聖賢而來,聖像有不懸時節,聖人之書有不對面時節,亦靠不得;為自己而來,立志在身心命,這纔靠得。這便是所安。
此是君子小人親筆供狀。
言顧行,行顧言,今人之言,大抵勦襲之言,今人之行,大抵趨逐之行,自己一毫不與其間,此之謂不相顧。
知只在心地上明白,不在義理見聞上誇張。
張二無云:「無諂無驕,未免在境上打點,自己未有實受用在。一經夫子指點,使覺本地風光,時時現前,非心地上打掃十分潔淨,何以有此切磋琢磨?正是樂與好禮得力處。子貢見到此,直能因苗辨種,飲水知源,三百篇皆無字之經矣。故夫子許以言《詩》,告往知來,正與《大易》數往知來,不隔一綫。」
二無云:「《詩》之為用,自閨房靜好,以至郊廟登歌,其人自耕夫游女,以至藎臣哲後,其事自檃括蟲魚草木,以至感格大地神明,真是無隱不披,無遠不屆,卻只人人一點不容已之思耳。思起處,原無邪,緣染而後有邪,只用此無緣染之思,抽引不盡,何止充天塞地?」
心本是仁,非是二物,私慾引去,心便違仁,私慾既無,心原是仁。
郎中華鳳超先生允誠
華允誠字汝立,別號鳳超,無錫人。天啟壬戌進士。授工部主事,告歸。崇禎己巳,補任轉員外郎,調兵部。
上疏言:「國家罷設丞相,用人之職,吏部掌之,閣臣不得侵焉。今次輔溫體仁, 臣閔洪學,同邑朋比,驅除異己,閣臣操吏部之權,吏部阿閣臣之意,庇同鄉則保舉逆案,排正類則逼逐講官。」奉旨回話,因極言其罪狀。又言:「王化貞宜正法,余大成在可矜。」上多用其言。體仁、洪學雖疏辨,無以難也。尋以終養歸。南渡,起補吏部,署選司事,隨謝去,在朝不滿一月。
改革後,杜門讀《易》。越四年,有告其不薙發者,執至金陵,不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