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11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11 / 100
類別:國學

 

論語

作者:孔子門生
第11,共100。
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都要問一問。有人便說:「誰說叔梁紇的 兒子懂得禮呢?到了周公廟,每件事都要問。」孔子聽說後說道:「這 正是禮啊。」
【讀解】
俗話說,問者不相虧。
謙虛好學,不恥下問,這既是禮的精神,也是做人的學問。


  
孔子不僅要求學生這樣做,而且自己也身體力行,做出表率, 這大概也是聖人風範的體現吧。
凡事不必苛求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①,為②力不同科③,古之道也。」
【註釋】
①射不主皮:射,射箭,這裡指比賽的射箭,而不是指戰場上的射箭;皮,箭靶子。射不主皮指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只要射中就行了。 ②為:因為。 ③同科:同等。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為個人的力氣大小不一樣,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
【讀解】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單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毛澤東<<紀念白求恩>>)
更何況,衡量箭術的主要標準本來就在於能否射中靶心,是十環還是九環,何必要去苛求他能否射中靶心呢?
射箭如此,為人處事也是如此。有的人對別人太過苛求,別人也反過來苛求於他,結果等於他自己作繭自縛,活得非常拘謹非常累。
所以,我們對人對事都要多一份理解,少幾分苛求。只有這樣才能使環境寬鬆,人際關係不那麼緊張,大家心情愉快,過得輕鬆自在。
理解的困難
【原文】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


  
孔子說:「服事君主,完全盡到做臣子的禮節,別人卻以為是在諂媚哩!」
【讀解】
雖然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不被人理解畢竟不是一件 值得高興的事,所以就連聖人也不由得發生了感慨。
尤其是,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大家都不按禮節辦事了,而你卻口口聲聲籲禮節,時時處處盡到禮數,不被別人以為是諂媚討好才怪。
不用說得那麼極端,就是在一個單位上,一家公司裡,如果你處處對領導人盡禮,時時按領導人的意圖辦事,也難免會被旁邊的人認為是拍馬屁。而在你看來,這本來是作為下級對上級所應該作到的呀!
這就是理解的困難。
話說回來,既然聖人都有不被人理解的苦衷,你我凡夫俗子又有什麼想不通的呢?總之是立身處世的艱難罷了。
古往今來都是同樣的道理。
以心換心的領導藝術
【原文】
定公①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註釋】   
①定公:魯國國君,名宋,魯昭公的弟弟,繼昭公即位,在位15年(公元前 509-495)。
【譯文】
魯定公問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該怎樣做?」孔子回答說:「君主按照禮來使用臣下,臣下用忠心來服事君主。」
【讀解】
上有禮,下有忠,這是一種以心換心,投桃報李的領導藝術。
相反,在上者如果對部下無禮,呼來喚去,部下也就很難對他的上級盡忠 了。
禮與忠,慈與孝,這些都是儒家政治中對立而又統一的範疇。君禮臣忠, 父慈子孝,相反,就會出現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禮崩樂壞局面了。
在禮與忠這一隊範疇中,起主導作用的顯然是禮的一方面,也就是領導者的一方面。所以,做領導的人一定要禮待下級,以此來激發下級的忠心,使之不僅做到服從命令聽指揮,而且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領導。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原文】
子曰:「《關雎》①,樂而不淫②,哀而不傷。」
【註釋】   
①《關雎》:《詩經》的第一篇,寫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憂思,並想象 追求到以後的快樂。 ②淫:不侷限于現代僅指性行為的狹義,而取廣義的解釋 ,即過度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感。」
【讀解】
孔子對《關雎》的評價,實質上表達的是他對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 凡事講求適度的「中和之美」,再進一步深究,就是《中庸》裡面所說的:「 中庸其至矣乎!」
以中庸之道來評價美與藝術,處理情感與理性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評價和處理不同於後世的「道學先生」一味否定情感 ,而是肯定了「樂」與「哀」的合法地位,只不過要求「樂」與「哀」都不過分 ,都有所節制罷了。
這當然是一種古典的審美觀,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養的人才能做到的。 對現代人來說,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鋒藝術,尋找強烈刺激,追求「過把癮舊死」 的生活,哪裡還有什麼「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涵養呢?
這就是時代的差異吧。
既往不咎的寬恕精神
【原文】
哀公問社①于宰我②。宰我對曰:「夏後氏③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顫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④。」
【註釋】   
①社:土神。這裡指得是社主,即土神的牌位,用木頭製成。哀公問用什麼 做社主好。 ②宰我:孔子的學生,名予,字子我。③夏後氏:夏代。 ④咎:追究。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