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9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9 / 100
類別:國學

 

論語

作者:孔子門生
第9,共100。
①大車無輗(ni),小車無軏(ybe):古代用牛拉的車叫大車,用 馬拉的車叫小車。大車、小車都是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用 于駕牲口,這道橫木兩頭都有關鍵(活銷),輗就是大車橫木的關鍵,軏就是 小車橫木的關鍵,車子沒有這個關鍵,無法套住牲口,當然就不能行走了。
【譯文】
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 好比大車沒有套橫木的輗,小車沒有套橫木的軏,那怎麼可以行走呢?」
【讀解】


  
金庸筆下的韋小寶尚且知道:「君子一言既出,那個什麼什麼馬難追。」
所謂「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古往今來關於講信用的精言 妙語的生動故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孔子在另一個地方對子貢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這種對「信」的強調,使人想到文天祥的絶筆:「人生 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生 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信用高於生命。
不過,說得最多的,強調得最重的,往往也是問題最大的。背 信棄義與講信用就像是一時孿生兄弟,他們穿越古今文化作品,跨 過歷史長河,直到今天,依然與我們同在。或者更準確他說,越 到商品經濟時代的今天,背信棄義與講信用的矛盾越發突出,而 前者還大有占上風的勢頭哩。
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是不是應該大書特書聖人的呼籲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看過去知未來
【原文】
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②?」子曰:「殷因③于夏禮,所損益①可 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註釋】
①世:這裡指代。 ②也:同「耶」,疑問語氣詞。 ③因:因襲 沿襲。 ④損益:減少與增加。
【譯文】
子張問,「今後十代的情況可以知道嗎?」孔子說:「殷代沿襲 夏代的禮儀制度,增添的和廢棄的可以知道。周代沿襲殷代的禮 儀制度,增添的和廢棄的可以知道。那麼,繼承周代的朝代,就 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啊。」
【讀解】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將向哪裡去?


  
放眼過去,展望未來。孔聖人既是歷史學家,又是未來學家, 他給我們指出了看過去知未來的方法。
歷史在漸變中發展,變是絶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但無論怎 麼變,怎麼增添和廢棄,又總是會有所繼承,這就是傳統。
從夏朝到殷朝再到周朝,循歷史的軌跡可以知道過去,那麼, 運用同一法則,我們也可以知道未來,這就是鑒往而知來。
所以,一般人要讀一點歷史;從政治國的領導幹部更應該多 讀一點歷史。
見義不為是膽小鬼
【原文】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諂②也;見義不為,元勇也。」
【註釋】
①鬼:這裡指死去的祖先。 ②諂:諂媚。
【譯文】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這是諂媚;遇見正義的 事卻不挺身而出,這是怯懦。」
【讀解】
應該見義勇為的事你不去做,不應該祭祀的你卻去祭祀,用 老百姓的話來說,你是「當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來 說,你是個「二百五」。
在古人看來,不應該祭祀的卻去祭祀叫做「淫祀」。淫祀的目 的是媚神求福,拍人家祖宗的馬屁,所以聖人不齒,君子不為。
相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到車匪路霸應挺身而出;見 到女青年落水應義無反顧,不待脫衣就跳下水去,救命要緊。否 則,你就是膽小鬼一個。
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
【註釋】
①季氏:指當時魯國三大權門之一的季孫氏,②八佾,古代樂 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禮制的規定,天子舉行樂舞用八行人, 叫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為大夫,卻用了八佾,這是對 天子之禮的越。③忍:忍心,指季氏。另一種理解為”容忍”,指孔子。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時說:“他用天子規格的八列歌舞隊在庭院裡舉 行舞會,這種事都忍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可以忍心做出來
【讀解】
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句在「文化大革命」中聽得最多的含血噴天的「造反派」語 言卻原來出自于溫良恭儉讓的孔聖人之口,只不過是作的另一種 通俗理解罷了,即「這樣的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樣的事不能 容忍呢?」 那就非要血戰到底不可了罷!
回到聖人的話上來,不管對「忍」字作那種理解,他對季氏 的深惡病絶之情都是溢於言表的:季氏真是不像話,居然在家庭 舞會上玩起了天子的排場,那他還有什麼事不可以做得出來呢?換 句話說,季氏的所作所為,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 造反奪權,取代國君的地位了。
孔子一生為維護周朝禮制而努力,面對這種禮崩樂壞的局面, 怎不令他痛心疾首,發出沉重的感嘆呢?
仁德是禮樂的前提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①?人而不仁,如樂何?」
【註釋】
①如禮何:拿禮怎麼辦,意即禮對他已沒有什麼意思了。下文「如樂 何」義同。
【譯文】
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沒有仁德,那禮還對他有什麼意思呢? 作為一個人卻沒有仁德,那樂還對他有什麼意思呢?」
【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