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太平廣記 三    P 10


作者:李昉
頁數:10 / 150
類別:中國古代史

 

太平廣記 三

作者:李昉
第10,共150。
白居易這時也到開元寺雲賞花,看到徐凝便讓他一起喝酒後再回去。這時張祜也坐船來了,表現的很放蕩。張祜與徐凝二人都想參加科舉考試。都希望得到白居易的舉薦。白居易說,你們二位這次的文章,就象廉頗和白起相鬥一樣,勝負在此一戰。便為他們出了《長劍倚天外賦》、《余霞散成綺詩》兩個題目。考完後送到京中,徐凝第一,張祜第二。張祜說,我的詩中的「地勢遙尊岳,河流側讓開」。很多讀書人認為陳後主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也是空有前名。張祜題寫的《金山寺》詩中有「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岩聞」的句子,雖然綦毋潛有「塔影掛青漢,鐘志和白雲」的句子,這句子也不算好,白居易又說到張祜的宮體詩,四句都挺工整,這沒有什麼奇異的寺方,他沒有徐凝「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這樣走了。徐凝也敲打着船舷回雲了。從此,這二位再也不雲找人舉薦,再也不參加鄉試。李宗林、杜牧和白居易曾經在京城談論過文章,李杜二人說元稹和白居易的詩體龐雜,一般讀書人很輕視,因此,彼此間產生了矛盾。白居易任河南尹,李宗林為河南令,他倆路上相遇,白騎馬,李坐轎,好象不太合乎常禮。李宗林曾說白居易是個愛嘮叨的老頭,大家聽後笑了,白居易的名聲稍微受點損傷,白居易說:「李直木(宗林的字)象條咬我的瘋狗,相當厲害。」後來,杜牧到秋浦時,和張祜成為詩酒之交,他非常喜歡張祜的言論,很為張祜不平,他為了提高張祜的聲譽,曾寫過兩首詩。詩中有「誰人得假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和「如何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詞滿六宮」的句子。張祜的詩:「故國三千里,深宮三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這是張祜最滿意的作品。李宗林和杜牧身旁的人,都很稱讚。都不同意白居易對張祜的評價,而讚揚張祜。杜牧也寫文章評論說,元稹和白居易的詩,多為謡詞浪調,輕浮之作,我就是職位在他以下,不能和他較量。杜牧這也是為了提高張祜的聲譽。

天嶠遊人



  
麻姑山,山谷之秀,草木多奇。有鄧先(明抄本「先」作「仙」)客至延康,四五代為國道師,而錫紫服。洎死,自京歸葬是山,雲是屍解也。然悉為丘隴,松柏相望,詞人經過,必當興詠,幾千首矣。忽有一少年,偶題一絶,不言姓字,但云天嶠遊人耳。後來觀其所刺。無復為文。且鄧氏之名,因斯稍減矣。詩曰:「鶴老芝田鷄在籠,上清那與俗塵同。既言白日昇仙去,何事人間有殯宮。」(出《雲溪友議》)

【譯文】

麻姑山,山谷秀麗,草木多奇。鄧先客藉延康,他家四五代都是道士,穿紫衣,到他死時,由京城運回麻姑山安葬。他的靈魂雖然已得道成仙,但屍體也埋成了一個墳丘,兩旁松柏相望。詩人經過這裡,必有吟詠,所題之詩已經一千多首。忽然有一少年,在這題了一絶,他沒有題寫姓名,只說是「天嶠遊人」。後來人們看到他寫的詩,也就再沒有題詩的了,鄧氏的名聲,也逐漸漸弱,他的詩是:

鶴老芝田鷄在籠,上清那與俗塵同。

既言白日昇仙去,何事人間有殯宮。

譚銖

真娘者,吳國之佳人也,比于錢唐蘇小小。死葬吳宮之側。行客感其華麗,競為詩題于墓樹,櫛比鱗臻。有舉子譚銖者,吳門之秀士也,因書一絶。後之來者,睹其題處,稍息筆矣。詩曰:「武丘山下塚纍纍,松柏蕭條盡可悲。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獨題詩。」(出《雲溪友議》)

【譯文】

真娘,是吳國中的美人,好比錢塘的蘇小小。她死後葬在吳宮旁側,過往行人墨客有感於真娘的華麗美艷,在她墓前樹上提了很多詩。有個叫譚銖的舉人,他是吳地的一位才子,他題寫了一首絶句,以後再來的人,看到他那首詩,便不再寫了。他的詩的是:

武丘山下塚纍纍,松柏蕭條盡可悲。

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獨題詩。

周匡物


  

周匡物字幾本,漳州人。唐元和十二年,王播榜下進士及第。時以歌詩著名。初周以家貧,徒步應舉,落魄風塵,懷刺不偶。路經錢塘江,乏僦船之資,久不得濟,乃于公館題詩云:「萬里茫茫天塹遙,秦皇底事不安橋。錢塘江口無錢過,又阻西陵兩信潮。」郡牧出見之,乃罪津吏。至今天下津渡,尚傳此詩諷誦。舟子不敢取舉選人錢者,自此始也。(出《閩川名士傳》)

【譯文】

周匡物,字幾本,漳州人氏。唐憲宗元和十二年時在王播榜下進士及第,當時他的詩歌很有名氣。最初的時候,周家很貧苦,去應舉時都是徒步往返,正是落魄風塵,懷才不遇的時候,坐船都沒有錢,等了很久也過不去錢塘江,他回到公館題了一首詩:

萬里茫茫無塹遙,秦皇底事不安橋。

錢塘江口無錢過,又阻西陵兩信潮。

郡官看到詩後,怪罪擺渡的小吏。到現在各地的渡口都傳誦這首詩,擺渡人不收應舉人的船費是從這開始的。

王播

唐王播少孤貧,嘗客揚州惠照寺木蘭院,隨僧齋食。後厭怠,乃齋罷而後擊鐘。後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遊。向之題名,皆以碧紗罩其詩。播繼以二絶句曰:「三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院新修。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上堂未(明抄本」未「作」已「)了各西東,慚愧聞黎飯後鐘。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出《摭言》)

【譯文】

唐朝尚書左仆射平章事王播,少年時孤苦貧窮。曾經在揚州惠照寺木蘭院客居,跟隨僧人吃齋飯,後來逐漸厭煩他,怠慢他,吃完飯後敲鐘。二十四年後,王播當了大官,成為鎮守淮南的節度使,他重遊舊地,看到他寫的詩都用綠紗罩上了,王播寫了兩首絶句: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院新修。

如今再到徑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上堂未了各西東,慚愧聞黎飯後鐘。

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朱慶余

唐朱慶余遇水部郎中張籍知音,索慶余新舊篇什數通,吟改只留二十六章。籍置於懷抱而推贊之。時人以籍重名,無不繕錄諷詠,遂登科第。初慶余尚為謙退,作《閨意》一篇,以獻張曰:「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籍酬之曰:「越女新妝出鏡(明抄本」鏡「作」奉「)心,自知明艷更沈吟。齊絝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由是朱之詩名,流入四海內矣。(出《雲溪友議》)

【譯文】

唐時,朱慶余遇見水部員外郎張藉後,二人成為知音。張藉把慶余的很多新舊作品要去,經過他吟誦修改後,只留二十六篇,張籍把些作品帶在身邊,經常向別人推薦和讚揚。當時人們認為張藉很喜歡重視好作品,也都抄錄背誦。宋慶余在科考中登科及第,開始時宋慶余還很謙虛,他作一首《閨意》,獻給張籍,詩是: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張藉也酬答了他一首:

越女新妝出鏡新,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絝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由此,宋慶余詩名大振,到處流傳。

唐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