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自由與權力     P 11


作者:阿克頓
頁數:11 / 134
類別:政治學

 

自由與權力

作者:阿克頓
第11,共134。
蘭克平實地敘述了威廉三世頒佈翦除一個天主教派別的命令,駁斥他的辯護士們虛弱的藉口。而當他談到這位來自荷蘭的英國救星的去世和人格時,卻忘記了格倫科慘案,對屠殺未置一詞,彷彿它不值一提。約翰內斯·繆勒是瑞士的一個大名人,他寫道,英國政制(British Constitution)是某人——可能是哈利法克斯——一時設想出來的。嚴謹的法律家們不會贊同這種簡單論斷,它不是對英國政製成長方式的可靠而恰當的說明。英國政制經過歷代的神奇生長,有着遙不可測的起源,它從未被好斗的人類智巧所玷污;但是它並不像乍看上去那樣怪異。在哈林頓和博林布魯克之間的眾多小冊子作者中,哈利法克斯勛爵是最具創造性的諫議書作者;在抵制威廉的鬥爭中,他提出了一個限權方案,這個方案即使不是在形式上,也是在實質上,預示着後來漢諾威王朝中君權的地位。雖則哈利法克斯並不相信這一方案,他卻堅持認為,為滿足多數而犧牲無辜是應該的。威廉·坦普爾爵士寫道:「我們僅在這一點上存有歧異:如平民院所要求,僅因某些人被指控為神甫,就要把他們繩之以法,我認為這完全有失公正。在森德蘭勛爵的居所,哈利法克斯勛爵和我對此有過非常激烈的爭論。他警告我,如果我不讚成那些為使人民滿意而必須採取的觀點,他將對每個人說我是個教皇黨。他強調,因為人們非常廣泛地相信這些觀點,所以必須認為這個方案是正確的,姑不論它是否如此。」儘管哈利法克斯有過這種疾言厲辭,麥考萊在他那個時代的所有政治家中還是對他情有獨鍾,對他的仁慈大加讚賞:「他厭惡走極端,寬厚慈悲似乎是他一貫的天性,因此他從未涉足當時最嚴重的罪惡。」既然我們因為沒有把握而必定經常出錯,那麼有時與其放縱,不如更嚴厲一些為好,這樣我們至少不會因為喪失原則而造成損害。即如培爾所言,無關痛癢的行為所潛藏的動機,更可能是惡而不是善。這個令人沮喪的結論無需神學上的依據,因為詹姆斯·莫茲利以牛津天主教復興運動的雄辯語氣,也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這位懷疑者的話。他說:「受自己的信條所約束的基督徒,必須警惕邪惡,不可懈怠……在別人不察之處,他能看到罪惡;神賦予他強大的直覺;他的目光異常犀利,他具有透視靈魂的洞察力和辨別力。……他相信原罪說,這必然使他對錶象保持戒心,使他在混亂中保持警醒,隨時能夠確定自己的立場。」斯塔爾夫人有句名言:我們寬恕我們真正理解了的一切。這句自相矛盾的話被她的後代布羅格利公爵審慎地糾正為:「當心太多的解釋,以免我們以太多的寬恕告終。」弗勞德說,歷史昭示着正確與錯誤之間有不容含糊的區別。意見改變了,態度轉化了,信條也生生滅滅,而道德法典卻銘刻於永恆之碑。我們也許可以有理由反駁弗勞德的箴言,卻不大可能反駁戈德溫·史密斯先生對他的支持:「正確的史德會認可邪惡年代採取的嚴厲手段,但在最邪惡的年代它也不會允許採取諸如自私的野心、背叛、謀殺和偽誓,因為它們正是令時代邪惡的根源。正義就是正義,仁慈就是仁慈,榮譽就是榮譽,虔誠就是虔誠,真理就是真理,亙古不變。」即如托馬斯·布朗爵士所言,道德觀並不是流水。這個觀點被柏克——當他忠實于自己時,可以說是我們最有智慧的導師——表述為:「我的道德原則使我能夠對歷史人物與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斷,正如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樣。這些判斷的形成,並不是來自現在或過去的事件和人物。歷史是謹慎的導師,而不是原則的導師。真正的政治原則就是道德原則的延伸;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我都不會承認任何其他的原則。」

一個人,不論他對這近幾個世紀持什麼觀點,大體上他也會對自己持這樣的觀點。這些觀點以歷史的名義,遍佈於他的哲學、宗教和政治信條之中。它們給了他尺度,揭示着他的人格;他的偏好比他的嫌惡更有害,就如同溢美之辭是歷史學家的災難一樣。近代史與我們休戚相關,它是一個深刻的生與死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找出一條自己的超越途徑,必須運用我們自己的洞察力。以往歷代史學家的學識與才華我們難以企及,然而他們並非不可踰越。我們有能力比他們更超然、更冷靜和更公正,有能力從那些去掉虛飾的真實文獻中學會帶著同情心看待過去,帶著對更美好事物的堅定期望展望未來。請記住,如果我們在史學中降低我們的標準,我們便不能在教會或國家中堅持它。



  
[1]這一演說在18956月作於劍橋大學(London,1895):後收人Lectureson Modern History(London:Macmillan Co.,1906),pp.1-3l和319342

古代自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