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曾國藩全集    P 18


作者:曾國藩
頁數:18 / 125
類別:成功經驗

 

曾國藩全集

作者:曾國藩
第18,共125。
悔吝,吉凶悔吝,四者相為循環。吉,非有祥瑞之可言,但行事措之咸宜,無有人非鬼責,是即謂之吉。過是則為各矣。天道忌滿,鬼神害盈,日中則仄,月盈則虧,《易》(一撇一捺)多言貞吝。易之道,當隨時變易,以處中當變,而守此不變,貞而吝矣。凡行之而過,無論其非義也,即盡善之舉,盛德之事,稍過,則各隨之。余官京師,自名所居之室,曰求闕齋,恐以滿盈致各也。人無賢愚,通凶皆知自海,悔則可免于災戾。故曰:「震無咎者,存乎悔。」動心忍性,斯大任之基;側身修行,乃中興之本。自古成大業者,未有不自困心橫慮、覺悟知非而來者也。

各則馴致于凶,悔則漸趨于吉。故大易之道,莫善於悔,莫不善於各。吾家子第將欲自修,而免于殘尤,有二語焉,曰:「無好快意之事,常存省過之。」



  
儒經

《論語》兩稱「敏則有功」。敏,有得之天事者,才藝贍給,裁決如流,此不數數覯也。有得之人事者,人十己千,習勤不輟,中材以下,皆可勉焉而幾。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沉吟數時不能了。友人陽湖周愷南騰虎,嘗謂余儒緩不及事。余亦深以舒緩自愧。《左傳》齊人責魯君不答稽首,因歌之曰:「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惟其儒書。以為二國憂。」’言魯人好儒術,而失之皋緩。故二國興師來問也。《漢書·朱博傳》:齊部舒緩養名博,奮髯抵幾曰:「現齊兒欲以此為俗邪?」皆斥罷諸吏。門下掾贛遂,耆老大儒,拜起舒遲。博謂贛老生不習吏禮,令主簿教之,拜起閒習。


  

又以功曹官屬,多衰衣大(衤召),不中節度;敕令掾史衣皆去地二寸。此亦惡儒術之舒緩,不足了事也。《通鑒》:涼驃騎大將軍宋混曰「臣弟澄政事愈于巨,但恐儒緩,機事不稱耳。」胡三省注曰:「凡儒者多務為舒緩,而不能應機,以趨事赴功。」大低儒術非病,儒而失之疏緩,則從政多積滯之事,治軍少可趁之功,王昕儒緩,見《北史》,王憲從孫;唐相張鎰儒見緩, 《通鑒》二百二十八卷。

名望,知識愈高,則天之所以責之者愈厚;名望愈重,則鬼神之所以伺察者愈嚴。故君子之自處,不肯與眾人(上契之上下系)量長短。以為已之素所自期者大,不肯自欺其知識以欺天也。己之名望素尊,不肯更以鄙小之見貽譏于神明也。

居業,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業。如高祖之關中,光武之河內,魏之克州,唐之晉陽,皆先據此為基,然後進可以戰,退可以守。君子之學道也,亦必有所謂基業者。大抵以規模宏大、言辭誠信為本。如居室然,宏大則所宅者廣,托庇者眾;誠信則置趾甚固,結構甚牢。《易》曰:「寬以居之。」調宏大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謂誠信也。大程子曰:「道之浩浩,何處下手?推立誠才有可居之處。」誠便是忠信;修省言辭,便是要立得這忠信。若口不擇言,逢事便說,則忠信亦被汩沒,動盪立不住了”。國藩按:立得住,即所謂居業也。今世俗言;「興家立業」是也。子張口:「執德不宏,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亦謂苟不能宏大、誠信,則在我之知識浮泛動盪,指為我之所有也不可,指為我之所無也亦不可。是則終身無可居之業。程子所謂立不住者耳。

英雄誡子弟,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規模宏遠,而其訓誡子弟,恆有恭謹斂退之象。

劉先主臨終敕太子曰:「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推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西涼李嵩手令戒諸子,以為「從政者,當審慎賞罰,勿任愛憎,近忠正,遠佞諛,勿使左右竊弄威福。毀譽之來,當研核真偽。聽訟折獄,必和顏任理,慎勿逆詐億必,輕加聲色,務廣諮詢,勿自專用。吾蒞事五年,雖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為寇仇,夕委心管,粗無負于新舊。事任公平,坦然無類,初不容懷有所損益。計近則如不足,經遠乃為有餘。庶亦無愧前人也。」宋文帝以弟江夏王義恭都督荊湘等八州造軍事,為書誡之曰:「天下艱難,國家事重,雖曰守成,實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營耳!豈可不感尋工業,大俱負荷!汝性褊急,志之所滯,其欲必行;意所不存,從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念我抑。衛青遇士大夫以禮,與小人有恩,西門安於矯性齊美。關羽、張飛,任偏同弊。行已舉事,深宜鑒此!苦事異今日,嗣子幼蒙,司徒當周公之事,汝不可不盡撫順之理。爾時天下安危,決汝二人耳!汝一月自用錢,不可過三十萬。若能省此益美。西楚府舍,略所請究,計當不須改作,目求新異。凡訊獄多決,當時難可逆慮,此實為難。至訊日,虛懷博盡,慎無以喜怒加人!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已;不可專意自決,以矜獨斷之明也。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賜,尤應裁量。吾于左右,雖為少恩,如聞外論,不以為非也。以貴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厭。此易達事耳。聲樂嬉遊,不宜令過。(上艹下捕)酒漁獵,一切勿為;供用奉身,皆有節度。奇服異器,不宜興長。又宜數引見佐史,相見不數,則彼我不親。不親,無因得盡人情;人情不盡,復何由知眾事也。」數君者,皆雄才大略,有經營四海之志,而其教誡子弟,則約旨卑思,斂抑已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