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文史通義    P 5


作者:章學誠
頁數:5 / 112
類別:史學論述

 

文史通義

作者:章學誠
第5,共112。
名臣章奏,隷於《尚書》,以擬訓誥,人所易知。撰輯章奏之人,宜知訓誥之記言,必敘其事,以備所言之本末,故《尚書》無一空言,有言必措諸事也。後之輯章奏者,但取議論曉暢,情辭慨切,以為章奏之佳也,不備其事之始末。雖有佳章,將何所用?文人尚華之習見,不可語於經史也。班氏董、賈二傳,則以《春秋》之學為《尚書》也,(即《尚書》折入《春秋》之證也。)其敘賈、董生平行事,無意求詳,前後寂寥數言,不過為政事諸疏、天人三策備始末爾。(賈、董未必無事可敘,班氏重在疏策,不妨略去一切,但錄其言,前後略綴數語,備本末耳,不似後人作傳,必盡生平,斤斤求備。)噫!觀史裁者,必知此意,而始可與言《尚書》、《春秋》之學各有其至當,不似後世類鈔徵事,但知方圓求備而已也。

○書教下



  
《易》曰:「著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閒嘗竊取其義,以概古今之載籍,撰述欲其圓而神,記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來,記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來者之興起,故記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來擬神也。藏往欲其賅備無遺,故體有一定,而其德為方;知來欲其抉擇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為圓。《周官》三百六十,天人官曲之故可謂無不備矣。然諸史皆掌記注,而未嘗有撰述之官;(祝史命告,未嘗非撰述,然無撰史之人。如《尚書》誓誥,自出史職,至於帝典諸篇,並無應撰之官。)則傳世行遠之業,不可拘於職司,必待其人而後行;非聖哲神明,深知二帝三王精微之極致,不足以與此。此《尚書》之所以無定法也。

《尚書》、《春秋》,皆聖人之典也。《尚書》無定法,而《春秋》有成例。故《書》之支裔,折入《春秋》,而《書》無嗣音。有成例者易循,而無定法者難繼,此人之所知也。然圓神方智,自有載籍以還,二者不偏廢也。不能究六藝之深耳,未有不得其遺意者也。史氏繼《春秋》而有作,莫如馬、班,馬則近於圓而神,班則近於方以智也。


  

《尚書》一變而為左氏之《春秋》,《尚書》無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緯經也。左氏一變而為史遷之紀傳,左氏依年月而遷書分類例,以搜逸也。遷書一變而為班氏之斷代,遷書通變化,而班氏守繩墨,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遷書遠異左氏,而班史近同遷書,蓋左氏體直,自為編年之祖,而馬、班曲備,皆為紀傳之祖也。推精微而言,則遷書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遷書也遠;蓋遷書體圓用神,多得《尚書》之遺;班氏體方用智,多得官禮之意也。

遷書紀、表、書、傳,本左氏而略示區分,不甚拘拘於題目也。《伯夷列傳》,乃七十篇之序例,非專為伯夷傳也。《屈賈列傳》所以惡絳、灌之讒,其敘屈之文,非為屈氏表忠,乃弔賈之賦也。《倉公》錄其醫案,《貨殖》兼書物產,《龜策》但言卜筮,亦有因事命篇之意,初不沾沾為一人具始末也。《張耳陳餘》,因此可以見彼耳。《孟子荀卿》,總括游士著書耳。名姓標題,往往不拘義例,僅取名篇,譬如《關雎》、《鹿鳴》,所指乃在嘉賓淑女,而或且譏其位置不倫,(如孟子與三鄒子。)或又摘其重複失檢,(如子貢已在《弟子傳》,又見於《貨殖》。)不知古人著書之旨,而轉以後世拘守之成法,反訾古人之變通,亦知遷書體圓而用神,猶有《尚書》之遺者乎!

遷《史》不可為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為一成之義例,遂為後世不祧之宗焉。三代以下,史才不世出,而謹守繩墨,待其人而後行,勢之不得不然也。然而固《書》本撰述而非記注,則於近方近智之中,仍有圓且神者,以為之裁製,是以能成家,而可以傳世行遠也。後史失班史之意,而以紀表志傳,同於科舉之程式,官府之簿書,則於記注撰述,兩無所似,而古人著書之宗旨,不可復言矣。史不成家,而事文皆晦,而猶拘守成法,以謂其書固祖馬而宗班也,而史學之失傳也久矣!

曆法久則必差,推步後而愈密,前人所以論司天也。而史學亦復類此。《尚書》變而為《春秋》,則因事命篇,不為常例者,得從比事屬辭為稍密矣。《左》、《國》變而為紀傳,則年經事緯,不能旁通者,得從類別區分為益密矣。紀傳行之千有餘年,學者相承,殆如夏葛冬裘,渴飲饑食,無更易矣。然無別識心裁,可以傳世行遠之具;而斤斤如守科舉之程式,不敢稍變;如治胥吏之簿書,繁不可刪。以雲方智,則冗復疏舛,難為典據;以雲圓神,則蕪濫浩瀚,不可誦識。蓋族史但知求全於紀表志傳之成規,而書為體例所拘,但欲方圓求備,不知紀傳原本《春秋》,《春秋》原合《尚書》之初意也。《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紀傳實為三代以後之良法,而演習既久,先王之大經大法,轉為末世拘守之紀傳所蒙,曷可不思所以變通之道歟?

左氏編年,不能曲分類例,《史》、《漢》紀表傳志,所以濟類例之窮也。族史轉為類例所拘,以致書繁而事晦;亦猶訓詁註疏,所以釋經,俗師反溺訓詁註疏而晦經旨也。夫經為解晦,當求無解之初;史為例拘,當求無例之始。例自《春秋》左氏始也,盍求《尚書》未入《春秋》之初意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