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續資治通鑑 上    P 452


作者:畢沅
頁數:452 / 489
類別:中國古代史

 

續資治通鑑 上

作者:畢沅
第452,共489。
五月,丁未,中書舍人曾肇言:「昨奉使契丹,還至河北,竊聞朝廷命王孝先開孫村口減水河,欲為回河之計。詢之道路,皆云見今河流就下,故道地形甚高,兼系黃河退背地分,恐難成功。當河北累年災傷之後,未宜有此興作。伏望聖慈更下水官及河北路監司公共講求,不至枉費民力,更招後悔。」

時熙、豐用事之臣雖去,其黨分佈中外,起私說以搖時政。鴻臚丞常安民遺呂公着書曰:「善觀天下之勢,猶良醫之視疾。方安寧無事之時,語人曰『其後必將有大憂』,則眾必駭笑。惟識微見幾之士,然後能逆知其漸,故不憂其可憂而憂之於無足憂者,至憂也。今日天下之勢,可為大憂,雖登進忠良,而不能搜致海內之英才,使皆萃于朝以勝小人,恐端人正士未得安枕而臥也。故去小人為不難,而勝小人為難。陳蕃、竇武,協心同力,選用名賢,天下想望太平,然卒死曹節之手,遂成黨錮之禍。張柬之五王,中興唐室,及武三思一得志,至于竄移淪沒。此皆前世已然之禍也。今用賢如倚孤棟,拔土如轉巨石,雖有奇特瑰卓之才,不得一行其志,甚可嘆也。猛虎負嵎,莫之敢攖;而卒為人所勝者,人眾而虎寡也。故以十人而制一虎則人勝,以一人而制十虎則虎勝,奈何以數十人而制千虎乎?今怨憤已積,一發其禍必大,可不謂大憂乎?」公着得書默然。安民,邛州人也。



  
諫議大夫王覿疏言:「胡宗愈自為御史中丞,論事建言,多出私意,與蘇軾、孔文仲各以親舊相為比朋。」內批:「王覿論列不當,落職,與外任差遣。」翼日,呂公着言:「覿若止為論列宗愈,便行責降,必不協眾情,未敢行下。」後二日,公着與呂大防、范純仁再論于簾前,太皇太后意猶未解。純仁退而上疏曰:「側聞聖訓謂朋黨甚多,宜早施行。以臣愚見,朝臣本無朋黨,但善惡邪正,各以類分,陛下既用善人,則匪人皆憂難進,遂以善人之相稱舉者皆指為朋黨。昔慶歷時,先臣與韓琦、富弼同為執政,各舉所知,當時飛語指為朋黨,三人相繼補外。造謗者公相慶曰:『一網打盡矣!』此事未遠,願陛下戒之。所降貶謫王覿文字,臣未敢簽書。」因極言前世朋黨之禍,並錄歐陽修《朋黨論》上之。趙挺之、楊康國亦言不當因論人而逐諫官,乞追寢罷覿之命,不聽,竟出覿知潤州,而宗愈居位如故。

辛亥,遼主命燕國王延禧寫《尚書》五子之歌。

時以炎暑,權罷講。癸丑,侍講范祖禹上疏曰:「陛下今日學與不學,系天下它日之治亂。陛下如好學,則天下之君子以直道事陛下,輔助德業而致太平;不好學,則天下之小人以邪諂事陛下,竊取富貴而專權利。君子之得位,欲行其所學也;小人之得君,將濟其所欲也。用君子則治,用小人則亂。君子與小人,皆在陛下心之所召。且凡人之進學莫不于少時,今聖質日長,數年之後,恐不得如今日之專,竊為陛下惜也。」

乙卯,遼賑祖州貧民。丁巳,詔免徒役,終身者五歲免之。己未,賑春州貧民。

癸亥,漢東郡王宗瑗卒。

丙寅,遼禁挾私引水犯田。

六月,丙子朔,詔:「鄉戶衙前役滿未有人替者,依募法支僱食錢。如願投募者聽,仍免本戶身役;不願投募者,速召人替。」



  
庚辰,遼主駐散水原。

癸未,詔:「司諫、正言、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仿故事,以升朝官通判資序歷一年者為之。」

丁亥,遼命燕國王延禧知中丞司事,以同知南院樞密使事耶律聶裡知右伊勒希巴,以知右伊勒希巴事耶律鄂嘉同知南院樞密使。庚寅,北院樞密使耶律頗德致仕。

戊戌,詔:「黃河未復故道,終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議,已嘗興役,不可中罷,宜接續工料,期于必成。」

范純仁乞寢前命以杜希合,尚書王存等亦言:「孝先初未有必然之論,但僥倖萬一以冀成功,且預求免責。若遂聽之,將有噬臍之悔。乞遣使覆案,審度可否,興工未晚。」庚子,三省、樞密院奏事延和殿,文彥博、呂大防、安燾謂河不東則失中國之險,為契丹利,范純仁、王存、胡宗愈則以虛費勞民為憂。存謂:「契丹自景德至今八九十年,通好如一家,設險何與焉!不然,如石晉末耶律德光入汴,豈無黃河為阻?況今河流亦未必便衝過北界也。」太皇太后曰:「且熟議。」明日,純仁又畫四不可之說以進,且曰:「北流數年,未為大患,而議者恐失中國之利,先事回收,正如頃西夏本不為邊患,而好事者以為不取恐失機會,遂興靈武之師也。」於是收回戊戌詔書。

辛丑,夏人寇塞門砦。

癸卯,劉安世言:「胡宗愈操行污下,毀滅廉恥,誠不足以輔佐人主,參預國論,乞特行罷免。」

續資治通鑒●卷第八十一

●卷第八十一


【宋紀八十一】 起着雍執徐七月,盡上章郭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元佑三年遼大安四年

秋,七月,戊申,荊王頵卒,謚端獻。

遼曲赦奉聖州役徒。

癸丑,太皇太后詔有司褒崇皇太妃,討論典故以聞。

丙辰,遼遣使冊李乾順為夏國王。

庚申,遼主如秋山。

壬戌,詔:「應大臣奏舉館職,並依條召試除授。其朝廷特除,不用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