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歐陽修集    P 506


作者:歐陽修
頁數:506 / 544
類別:古典散文

 

歐陽修集

作者:歐陽修
第506,共544。
先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裡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而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兵部府君閲之,謂韓國太夫人曰:「嫂無以家貧子幼為念,此奇兒也,不惟起家以大吾門,他日必名重當世。」及舉進士時,學者方為四六,號時文,公已獨步其間。天聖七年,補國子監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試,皆為第一人,由是名重當世。及景中,在西京,與尹公洙偕為古文。已而有詔,戒天下學者盡為古文。獨公古文既行,遂擅天下。四十年間,天下以為模範,一言之出,學者競相傳道,不日之間,流布遠近,外至夷狄,莫不仰服。後進之士,爭為門生,求受教誨。當世皆以為自兩漢後,五六百年,有韓退之;退之之後,又數百年,而公繼出。自李翱、柳宗元之徒,皆不足比。然公之文,備盡眾體,變化開闔,因物命意,各極其工,或過退之。如《醉翁亭記》、《真州東園記》,創意立法,前世未有其體。作《尹公洙志文》,以為尹公文簡而有法,取其意而為之,即得其體。《石先生介墓誌》,不多假事蹟,但述其平生志意所存,與其大節氣概,讀之如見其人。作《集古錄敘》,今王丞相以謂讀之可闢瘧鬼。

先公既奉敕撰《唐書·紀·志·表》,又自撰《五代史》七十四卷,其作《本紀》,用《春秋》之法,雖司馬遷、班固皆不及也。其于《唐書·禮樂志》,發明禮樂之本,言前世治出於一,而後世禮樂為空名。《五行志》不書事應,悉破漢儒災異附會之說。皆出前人之所未至。其于《五代史》,尤所留心,褒貶善惡,為法精密,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其論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亂世而立治法;余述《本紀》,以治法而正亂君。」此其志也。書成,減舊史之半,而事蹟添數倍,文省而事備,其所辨正前史之失甚多。嘉中,今致政侍郎范公等列言于朝,請取以備正史,公辭以未成。熙寧中,有旨取以進禦。〈按《神宗實錄》,熙寧五年八月丁亥,詔潁州令歐陽某家,上某所撰《五代史》。



  
先公筆札,精勁雄偉,自為一家,當世士大夫有得數十字,皆藏以為寶,而未嘗為人書石。

先公平生以獎進賢材為己任,一時賢士大夫雖潛晦不為人知者,知之無不稱譽薦舉,極力而後已。既為當世宗師,凡後進之士,公嘗所稱者,遂為名人。時人皆以得公一言為重,而公推揚誘進不倦,至于有一長者,識與不識皆隨其所長而稱之。至今當世顯貴知名者,公所稱薦為多。今湖州孫正言覺為合肥主簿,未與公相識。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時胡侍講在太學以屬公,公為作手書與其寮佐,令保全之,遂獲免。福州處士陳烈,素不與公相識。公聞其名,知其行義,屢薦于朝,乞賜召用,朝廷即召烈為國子監直講。

先公嘗言:平生為學所得,惟平心無怨惡為難。故於事未嘗挾私喜怒以為意,雖仇讎之人,嘗出死力擠陷公者,他日遇之,中心蕩然,無纖芥不足之意。嘗曰:「孔子言以直報怨。夫直者,是之為是,非之為非。是非付之至公,則是亦不報也。」


  

先公初貶滁州,蓋錢明逸輩為之。自外還朝,遇明逸于京師,屢同飲宴,不以為嫌。其後公在中書,明逸罷秦州歸,復用為翰林學士。近日小人蔣之奇妄興大謗,及公移青州,其兄之儀知臨淄縣,為二司所不喜,力欲壞之,亦以托公。公察其實無他,力保全之。

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嘗以矜人,而樂成人之美,不掩其所長。詩筆不下梅聖俞,而嘗推之,自謂不及,然識者或謂過之。初奉敕撰《唐書》,專成《紀》、《志》、《表》,而《列傳》則宋公祁所撰。朝廷恐其體不一,詔公看詳,令刪為一體。公雖受命,退而曰:「宋公於我為前輩,且人所見不同,豈可悉如己意?」於是一無所易。書成奏禦,舊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當書。公曰:「宋公于傳,功深而日久,豈可掩其名,奪其功?」於是《紀》、《志》、《表》書公名,而《列傳》書宋公。宋丞相庠聞之嘆曰:「自古文人好相凌掩,此事前所未有也!」

先公篤于交友,恤人之孤。梅聖俞家素貧。既卒,公醵于諸公,得錢數百千,置義田以恤其家,且乞錄其子增。尹龍圖洙已卒,公乞錄其子構。孫先生復有《尊王發微》十五卷,有旨進內,未畢而卒。公乞令其家錄進,而推恩其子大年。尹構、孫大年、梅增,皆蒙錄用以官。

天聖初,胥公在漢陽,先公時年二十餘,以所為文謁之。胥公一見奇之曰:「子當有名于天下。」因館于門下,與公偕入京師,及公登第,乃以女妻之。

王文康公知西京,先公為留守推官。一日,當都廳勘事,有一兵士自役所逃歸。文康曰:「勘兵士何謂未斷?」公曰:「合送本處行遣。」文康曰:「似此,某作官處斷過甚多,推官新作官,不須疑。」公曰:「若相公直斷,雖斬亦可,有司則不敢奉行。」一夜,文康夜召,問:「軍人未斷否?」公曰:「未。」文康曰:「幾至誤事。」明日,遂送所屬處。

先公在河南,以文學負當世之名。前後留守,皆名公好賢,莫不傾身禮接。王文康自西京召歸,謂公曰:「今來有例,合舉館職,當奉舉。」遂用王文康公薦,自西京留守推官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