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十二樓    P 36


作者:李漁
頁數:36 / 74
類別:古典小說

 

十二樓

作者:李漁
第36,共74。
直等收口之後,正要敘敘舊情,以為永別之計,不想許多內相擁進門來,都說:「限期已滿,快些進去服役。若遲一刻,連具甘結的人都要拿進府去,照他一般閹割也未可知。」二人嚇得魂飛魄散,各人含了眼淚送他出門。

汝修進府之後,知道身已被閹,料想別無去路,落得輸心服意替他做事。或者命裡該做中貴,將來還有個進身。凡是分所當為,沒有一件不盡心竭力,沙太監甚是得意,竟當做嫡親兒子看待他。



  
汝修起初被閹,還不知來歷,後來細問同伴之人,才曉得是奸雄所使。從此以後,就切齒腐心,力圖報復。只恐怕機心一露,被他覺察出來,不但自身難保,還帶累那兩位情哥必有喪家亡命之事,所以裝聾做啞,只當不知。但見東樓走到,就竭力奉承,說:「以前為生意窮忙,不能夠常來陪伴,如今身在此處,就像在老爺府上一般。

凡有用着之處,就差人來呼喚,只要公公肯放,就是三日之中過來兩日,也是情願的。」東樓聽了此言,十分歡喜,常借修花移竹為名,接他過去相伴。沙太監是無?之人,日裡使得他着,夜間無所用之,落得公諸同好。

汝修一到他家,就留心伺察,把他所行的事、所說的話,凡有不利朝廷、妨礙軍國者,都記在一本經折之上,以備不時之需。

沙太監自從閹割汝修,不曾用得半載,就被痰濕交攻,日甚一日,到經年之後,就沉頓而死。臨死之際,少不得要踐生前之約,把汝修贈與東樓。


  

汝修專事仇人,反加得意,不上一年,把他父子二人一生所做之事,訪得明明白白,不曾漏了一樁。也是他惡貫滿盈,該當敗露,到奸跡訪完之日,恰好就弄出事來。自從楊繼盛出疏劾奏嚴嵩十罪五奸,皇上不聽,倒把繼盛處斬。從此以後,忠臣不服,求去的求去,復參的復參,弄得皇上沒有主意,只得暫示威嚴,吩咐叫嚴嵩致仕,其子嚴世蕃、孫嚴鵠等,俱發煙瘴充軍。

這些法度,原是被群臣聒絮不過,權且疏他一疏,待人言稍息之後,依舊召還,仍前寵用的意思。不想倒被個小小忠臣塞住了這番私念,不但不用,還把他肆諸市朝,做了一樁痛快人心之事。

東樓被遣之後,少不得把他隨從之人都發在府縣衙門,討一個收管,好待事定之後,或是入官,或是發還原主,汝修到唱名之際,就高聲喊叫起來,說:「我不是嚴姓家僮,乃沙府中的內監,沙公公既死,自然該獻與朝廷,豈有轉發私家之理?求老爺速備文書申報,待我到皇爺面前自去分理。若還隱匿不申,只怕查檢出來,連該管衙門都有些不便。」府縣官聽了,自然不敢隱蔽,就把他申報上司,上司又轉文達部,直到奏過朝廷,收他入宮之後,才結了這宗公案。

汝修入禁之後,看見宮娥綵女所用的雲油香皂及腰間佩帶之物,都有「萃雅樓」三字,就對宮人道,「此我家物也。物到此處,人也歸到此處,可謂有緣。」那些宮女道:「既然如此,你就是萃雅樓的店官了。為什麼好好一個男人,不去娶妻生子,倒反閹割起來?」汝修道:「其中有故,如今不便細講。

恐怕傳出禁外,又為奸黨所知,我這種冤情就不能夠伸雪了。直等皇爺問我,我方纔好說。」那些宮人聽了,個個走到世宗面前搬嘴弄舌,說:「新進來的內監,乃是個生意之人,因被權奸所害,逼他至此。有什麼冤情要訴,不肯對人亂講,直要到萬歲跟前方纔肯說。」世宗皇帝聽了這句話,就叫近身侍禦把他傳到面前,再三訊問。汝修把被閹的情節,從頭至尾備細說來,一句也不增,一字也不減。說得世宗皇帝大怒起來,就對汝修道:「人說他倚勢虐民,所行之事,沒有一件在情理之中,朕還不信。這等看來,竟是個真正權奸,一毫不謬的了!既然如此,你在他家立腳多時,他平日所作所為定然知道幾件,除此一事之外,還有什麼奸款,將來不利干朝廷、有誤于軍國的麼?」汝修叩頭不已,連呼萬歲,說:「陛下垂問及此,乃四海蒼生之福、祖宗社稷之靈也。

此人奸跡多端,擢髮莫數。奴輩也曾繫念朝廷,留心伺察。他所行的事雖記不全,卻也十件之中知道他三兩件。有個小小經折在此,都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才敢記在上面。

若有一字不確,就不敢妄瀆聽聞,以蹈欺君之罪。」 

世宗皇帝取來一看,就不覺大震雷霆,重開天日,把禦案一拍,高叫起來道:「好一個楊繼盛,真是比干復出,箕子再生!所奏之事,果然一字不差。寡人誤殺忠臣,貽譏萬世,真亡國之主也。朕起先的意思,還宴暫震雷霆,終加雨露,待人心稍懈之後,還要用他。這等看來,『遣配』二字不足以盡其辜,定該取他回來,戮于市朝之上,才足以雪忠臣之憤,快蒼生赤子之心!若還一日不死,就放他在煙瘴地方,也還要替朝廷造禍,焉知他不號召蠻夷,思想謀叛?」正在躊躕之際,也是他命該慘死,又有人在火上添油。

忽有幾位忠臣封了密疏進來,說:「倭夷入寇,乃嚴世蕃所使,賄賂交通者,已非一日,朝野無不盡知。只因他勢焰熏天,不敢啟口。自蒙發遣之後,民間首發者紛紛而起,乞陛下早正國法,以絶禍萌。」世宗見了,正合著悔恨之意,就傳下密旨,差校尉速拿進京,依擬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