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五虎平西    P 121


作者:不題撰人
頁數:121 / 165
類別:古典小說

 

五虎平西

作者:不題撰人
第121,共165。
眾將說:「元帥,麻麻罕屢敗之將,乃癬疥之患。就是三頭六臂的英雄,也何足掛懷。」元帥回營,大賞三軍。是夜慢表。

次日,元帥吩咐養兵三日,再行前進。行文先赴曉諭白馬關。書曰:



  
西遼國實已無理,屢次興兵,冒犯天朝。本帥已經提兵征服,

豈料遼王痴心未改,復動干戈。你邦狼主擅敢借兵助虐,本帥曾經

請旨先代。你邦麻麻罕既敗,逃遁無跡。茲者大兵即日臨城,識時

務者,速達番君親來求降。本帥略唸好生之德,矜全你國君臣。否

則天兵一動,滿城玉石不分,追悔不及。

慢表狄元帥書下白馬關,先說麻麻罕走脫重圍,盔甲全無,跑至天明,再走過幾座高山,又與石天豹相見。這石天豹前陣自敗走回國,心中不服。聞元帥又興兵,他帶了些乾糧,走了四五天。當下忙問元帥,為何如此模樣,麻麻罕說:「將軍,不要說起情由了。」就將大敗根由,宋室江山奪不得,不如早早還邦,再作道理。此時麻麻罕無奈何,與石天豹一路同走回,一連四五天,到了白馬關。大叫開關。白馬關主將名喚海駝龍,一聞此報,想來麻麻罕兩次興兵,敗到一卒不回,虧他還有面目回邦,吩咐不許開關。

又一時復報,他在關外十分痛罵,請令定奪。海駝龍說:「他自無能,反來罵我。待我親自上城與他說話。」即登城上大叫:「麻麻罕,我想你平日間常自誇驍勇,如今兩次興兵,敗得如此回來,虧你羞顏不顧。」麻麻罕喝聲道:「海駝龍,你休得多言譏消,勝敗乃兵家常事,快快開關。待我奏知狼主,領雄兵前去報仇末為晚也。」海駝龍聽說笑道:「你還想領兵麼,真乃痴心妄想。失機的敗將,國法難容。



  
況且兩次出兵,敗得片甲不回,罪如天大,還想什麼復兵報仇之話。初次容情,勉強開關,今日難以徇情了。」麻麻罕怒道:「海駝龍,你言差也,我奉狼主之命,便恨不能大破宋兵。今有天朝五虎將厲害,又謀計把我們殺敗。

難道我自己要做出來的麼?不必多言,快些開關。」海駝龍說:「麻麻罕,你今要開關,除非捉得大宋五虎將回來。若缺少一人,休想進關。」麻麻罕聽了,氣塞喉嚨,說不出話。

石天豹說聲:「海將軍你且容情一次,開關如何?」海駝龍呵呵冷笑,說:「你二個人共合兵三十萬,戰將十二員。丟下副將不計其數,俱已敗盡。你兩人回來,若放你進關,狼主豈不歸罪於我?況且我邦有限的兵將,如再被你殺敗了,豈不把新羅國付與大宋!非我今朝故作難你,若是不拿得五虎,此關斷斷難開的。」麻麻罕大怒,指定海駝龍大罵:「諒你不肯開關,我也知你必貪生怕死,要投宋人。」又說聲:「狼主呵,並非臣負你洪恩,只因進退無門,從此永別狼主了。」即拔劍自刎而亡。石天豹見了,也把海駝龍痛罵一番,亦撞死於關下。海駝龍一見,冷笑說:「麻麻罕,前我在你手下時,被你打過四十軍棍,至今懷恨在心,誰叫你無能殺敗回來,俺今公報私仇。

斷送了你。石天豹與我無仇怨的,我本願放你進關,你一心願做黃泉路之客。」即開關令軍士埋葬屍首,收拾馬匹器械進關。海駝龍想來麻麻罕既死了,上本只說他們俱戰死沙場罷。

正要寫本,狄元帥的文書又到。看過了,即照此情寫本,差人呈送狼主去了。又想我國原與大宋相和,沒有戰事。只為西遼國 王前來借兵,我狼主如孩子之見,聽了西遼狼主之言,貪圖平分中國。

豈知大未將如龍似虎,反損去雄兵數十萬,大將數十員,耗費了多少錢糧。狼主哎,你被西遼王所愚,只落得狄青反來征伐我國。書諭上邊寫着,說早早投降,保全我國。倘再迷而不悟,滿城玉石俱焚。

不是為臣懼怕狄青,想來麻麻罕如此雄兵猛將,不能對敵,何況微臣一人!我且緊守此關,待狼主旨意到來,然後再作道理。又吩咐眾兵副將,小心防守,以防宋兵攻打,這海駝龍一心等候狼主旨意。過了八九天,有小將報說,中原人馬已經大隊到關外安營紮寨了,這海駝龍仍是按兵不動。又聞關外炮響連天,探子飛報中原大兵水洩不通安紮了,圍我之關,請令定奪。

海駝龍聽了,即上關觀看。但見大宋營盤,旗旛密密層層,馬嘶喧閙,結得齊齊整整十座大營,騰騰殺氣。此時,海駝龍看罷說道:「大宋狄青,果然名不虛傳。你看他大營扎得這等堅固,五虎將威名常常傳到我邦。

麻麻罕乃我國頭等英雄也殺敗了,大宋兵將厲害可知。本總雖然身為武職,奉守此關,諒情開頭去抵敵,未必勝得大宋軍馬。」此時看罷一番,連忙下了城,復進帥堂,坐下思量。這中原大宋朝從前曾有楊家父子保護,個個多是能征慣戰之人。

目下楊家勇將英雄去世了,又有狄青五虎保護乾坤,各邦畏服,五虎揚名。看起來大宋這座錦繡江山猶如銅削鐵鑄,代出英雄護佑,此乃蒼天厚地估他國的。遼王屢次興兵俱已失利,乃是妄想痴心耳。海駝龍正在思想之際,有軍士報上將軍爺。

不知軍士報說何事,下回分解。此時正是:

貪心到底終為損,圖利必然反得空。

第八十二回  聞兵敗新羅國議降 允投順狄元帥班師

詩曰:

大家新羅本兩和,只因遼國動干戈。

將亡兵敗方知悔,求降軍前益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