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周朝秘史    P 35


作者:余邵魚
頁數:35 / 192
類別:古典小說

 

周朝秘史

作者:余邵魚
第35,共192。
周公勸王即此事為辭,傳詔列侯,命會兵于孺葛,以伐鄭伯不供之罪!王命虢公林父為先鋒,蔡侯、衛侯副之。周公黑肩為左翼,陳侯副之。王親率大軍于後,殺入鄭國而來。鄭之孺葛戍卒飛報于鄭伯。

鄭伯聞之,問子封計,子封曰:「事到如今,不得不為,公當率兵以拒之。」鄭伯即令公子元為左翼,曼伯為右翼,祭仲為先鋒,出城三十里下寨。



  
次日,鄭伯列開陣勢,見周陣中黃旗開處,一將當先,熊腰虎背,白齒圓睛,手輪大刀,高聲罵陣曰:「寤生背祖宗,違王命,何不下馬受縛?尚敢興兵來拒!”鄭伯橫槍勒馬,舉目視之,乃王上卿虢公林父也。兩軍戰未數合,王兵既奔,虢公怞馬便回保駕,公子曼伯持戟望虢公背後刺,虢公落馬,太子忽拔劍便砍,周公黑肩救起,望西而走。鄭兵四圍桓王,桓王不能出,從馬上手舞雙刀,力抵四將,忽子元曼伯、鄭將祝聃執弓搭箭,望王左肩射中一矢,王墜馬下,聃將近前斬之,鄭伯大叫曰:“君子不欲多傷人,況敢凌天子乎?且勿動手。」

遂令鳴金收軍。潛淵居士讀史詩云:君臣大義死無仇,鄭伯如何敢拒周。

敗後徒興安否問,春秋首惡抗王侯。

又東平先生一絶云:-葛風高滾戰城,鄭莊初動抗王兵。

勁弓偏射周王駕,戰捷何謙不傷人。

周兵始救得天子回寨,是夜鄭伯使大夫祭仲,于周寨中問王安否,周公懼鄭兵復至,遂拔寨逃回。鄭兵雖勝,鄭伯恐得弒君之罪于列侯,故亦不追趕。桓王既敗兵回,憂憤成疾,問群臣曰:「吾承先王之統,不能匡服諸侯,反見辱于鄭,卿等為我謀計,以雪朕恥!”群臣奏曰:「陛下善養聖躬,鄭不足憂!」虢公林父曰:“當今諸侯,惟齊最強,齊與鄭相善,王請差使征齊兵伐鄭,齊不忍加兵于鄭,必率鄭來朝,倘齊鄭相恃為強,然後下詔大會天下諸侯,將齊鄭兩滅之,可免後患!」


  

王遣使齊徵兵伐鄭。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三回

 鄭太子救齊辭偶 鄭祭仲殺婿逐君

第二十三回

鄭太子救齊辭偶鄭祭仲殺婿逐君

王使至齊,僖公曰:「鄭與齊本相善之國,焉能背義而相併吞,不伐又抗王命。」乃謝王使曰:「為我辭王,不日我將率鄭伯歸朝代罪!」使者出,公正欲使人會鄭伯歸朝,忽有人報曰:「今有北戎大良小良二國,率戎卒十二萬,奔臨淄而來,望我主早賜定奪!」齊侯即問群下戰守之策,大夫聞仲宣曰:「戎人驍勇難敵,況天子以齊兵伐鄭,明公可還求救于鄭,使其為先鋒,我會魯衛之兵以繼之,戎必破矣!然後可與魯、衛二侯共勸鄭朝周,庶幾兩得!」齊侯然之,遣使于三國求救。

使者直投鄭來見鄭伯,具來意相告。鄭伯曰:「齊有難,鄭不可不救。」乃令太子忽率兵二萬,祭仲副之,前往救齊。

太子忽兵至齊境下寨,便欲進兵。祭仲曰:「戎卒氣鋭,不可輕進,俟諸侯兵集,然後交鋒。」至次日,齊使來報曰:「衛魯之兵,屯于齊城,乞太子之兵先進,以二國為犄角之勢,戎可退矣!」太子忽問祭仲計,祭仲曰:「可令魯、衛挑戰,戎必拔寨出敵,然後我之大兵襲其後,功在我矣!」太子乃遣使告于魯衛,明日魯公子五父、衛大夫羊肩二人,果引兵挑戰,戎主大良小良引兵拒敵,鬥不數合,齊魯兵敗,大良小良拔寨而追。鄭兵遙見戎兵出寨,乃振鼓從寨後殺入,奪得兵器糧米,戎卒急追大良小良回兵救寨。

鄭兵已伏,四隊戎兵有勇無謀,望本寨殺入,鄭兵將二良斬于馬下,盡虜戎之旗鼓以獻齊侯。

齊侯聞之,喜不自勝,乃開城門,以迎諸侯之兵,謝曰:「遠勞跋涉,孤之罪也!」諸侯曰:「與鄰國禦夷,中華之禮,何勞之有?」齊侯大設宴于昭陽殿以待。三人使羽父敘班,羽父曰:「魯、衛、鄭皆同姬姓,然鄭乃伯爵,若以朝禮享之,魯當居右,衛居次,鄭班在三。」太子忽恃有大功于齊,及宴乃居下位,甚有不忿之色。酒至數巡,齊侯起曰:「往歲天子欲削鄭政,以致君臣交戰,此非先王命土分侯之意。

今孤與二大夫勸鄭伯歸朝奉,天子赦其前罪,用合君臣之好,公等何如?」羽父與孺羊肩劉曰:「明公所言,不失君臣之體,極盛德事也!」太子忽起辭曰:「令在家尊,小子不敢知!」齊侯曰:「此言是也!」約再日請會鄭伯商議。宴罷,各請回國,相送出城。

聞仲宣告齊侯曰:「鄭太子有功於我,而魯大夫黜其下位,心有不忿,請明公以公主妻鄭太子,結成二國之好,庶幾不速怨于鄰國。”齊侯遂命仲宣往見忽。時,忽歸寨,正怨羽父慢己于下位,欲率兵攻羽父。祭仲曰:“不可!姑容歸國圖之。」

言未訖,仲宣至。告曰:「寡君以太子保全齊國,無所申敬,故以幼女侍巾于殿下。」太子辭曰:「人各有偶,齊大鄭小,非吾偶也!況吾奉父命以救齊國之急,若受室而歸,是私婚也!大夫為我謝齊侯,實不敢奉命!」仲宣出,祭仲曰:「汝之兄弟眾多,庶母專寵,汝不娶大國為援,日後爭長,以誰為依?如齊使再來,公可諾之!」忽曰:「然!」及宣至,曰:「寡君以太子辭婚,不敢強命,特奉金帛各五車,聊資軍餉之用萬一耳!」忽辭而不受。宣再三勸納,太子受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