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避暑話錄    P 11


作者:葉夢得
頁數:11 / 33
類別:手記隨筆

 

避暑話錄

作者:葉夢得
第11,共33。
劉丞相莘老舊以詩賦知名,晚為表章,尤溫潤閒雅。《青州謝上表》云:雖進退必由其道,每願學于古人。然功烈如此,其畢終難收于士論。何傷其用經語也?自大觀後時流爭以用經句為工,於是相與□次排比,預蓄以待問,不問其如何,粗可牽合則必用之,雖有甚工者,而文氣掃地矣。
孫龍圖莘老喜讀書,晚年病目,乃擇卒伍中識字稍解事者二人,使其子端取西漢、《左氏》等數書,授以句讀,每瞑目危坐室中,命二人更讀於傍,終一策則易一人,飲之酒一杯,使退,卒亦自喜不難。今吾雖力屏俗事,然至書帙則習氣未除,亦不能遽忘此累,幸左右無此黠者以益其疾,每顧一二村童,殆是良藥也。
□都觀在縉雲縣東四十里,舊傳黃帝煉丹其上,今為道觀。唐李陽冰為令時書「黃帝祠宇」四大字尚存,山水奇秀,見之圖畫,殆不可名狀。己酉冬避地,將之處州,道縉雲,暫舍于縣南之靈絳院束叢,欲往游,聞潰兵入境,遽止。其東十里有崇道院,謂之小仙都,一日可往返。
兵既退,乃乘閒冒微雪過之,時臘已窮矣,迂折行山峽中,兩傍壁立,溪水貫其下,多灘瀨,遵溪而行,峻厲悍激,與雪相亂。山木攙天,每聞谷中號聲,風輒自上下,雪橫至擊面,仆夫卻立,幾不得前,既至山,愈□□愈猛,溪流益急,旁溪有□石拔起數百丈,不相倚附,其最大者二□,如人行俯而相先後,俗名新婦阿家石,望之如玉筍擁□。仰視神觀,聳然欲與之俱升。寒甚,不可久留,乃還至家,已入夜。


  
四山晃蕩盡白,不能辨道,索酒飲,無有,燃松明半車僅得溫。今日熱甚,聊為一談,望梅尚可止渴,聞此當灑然也。
唐制取七甲進士,明經二科。本朝初唯用進士,其罷明經不知自何時。仁宗慶歷後稍修取士法,患進士詩賦浮淺,不本經術。嘉祐三年始復明經科,而限以間歲取士。
舊進士工于詩賦,有聲場屋者,往往一時皆莫與之敵,如壬沂公、鄭毅夫數人取解者試皆為第一,謂之三元。王簽書岩叟記問絶人,首應明經鄉貢,及南省殿試亦皆第一,復科以來一人而已,謂之明經三元。


  
士大夫作小說雜記,所聞見本以為遊戲,而或者暴人之短,私為喜怒,此何理哉!世傳《碧雲騢》一卷為梅聖俞作,皆歷詆慶歷以來公卿隱過,雖範文正亦不免。議者遂謂聖俞游諸公間,官竟不達,懟而為此以報之。君子成人之美,正使萬有一不至,猶當為賢者諱,況未必有實。聖俞賢者,豈至是哉?後聞之,乃襄陽魏泰所為,嫁之聖俞也,此豈特累諸公,又將以誣聖俞。
歐文忠《歸田錄》自言以唐李肇為法,而少異者不記人之過惡。君子之用心當如此也。
國初猶右武廷試進士,多不過二十人,少或六七人。自建隆至太平興國二年更十五榜,所得宰相畢文簡公一人而已。自後太宗始欲廣致天下之士,以文治,是歲一百九人,遂得呂文穆公為舉首,與張仆射齊賢,宰相二人。自是取人益廣,得士益多,百餘年間得六人者一榜:楊真榜王岐公、韓康公、王荊公、蘇子容、呂晦叔、韓師樸。
得四人者二榜:蘇參政易簡榜李文正、向文簡、寇萊公、王魏公,而岐公、康公、荊公皆連名。得三人者三榜:王沂公榜沂公、王文惠、章郇公,劉輝榜劉莘老、章子厚、蔡持正。改科後焦韜榜徐擇之、白蒙亨、鄭達夫,畢漸榜杜欽美、唐欽叟、呂元直。中間或一人兩人而□輝、劉莘老、章子厚。
二人榜亦連名,蓋莫多於蘇楊二榜,而王岐公等三人皆第一甲,而連名尤為盛也。
國朝狀元為宰相,自呂文穆公蒙正後五十年間,相繼得者三人:王沂公、李文定、宋元憲,元憲後百餘年間未有繼者。至靖康元年何丞相文縝始為之。梓州臨潼當兩蜀之沖,有廟極靈,凡蜀之舉子入貢京師者,必禱于祠下以問得失,無一不驗。文縝嘗語余頃欲謁而忘之,翌日行十餘裡始悟,亟下馬還望默禱而拜,是夕夢入廟庭,神在簾中以誥投簾外授文縝,發視之,略如今之誥,亦有詞文,縝猶能成誦,略□有云:朕臨軒策士云云,得十人者今汝褒然為舉首云云,具結銜具所授官。
文縝覺而思曰:今廷試無慮五百人,而言十人殆以是戲我耶?既唱名,果為魁,而第一甲傅崧卿以南省魁升附前甲,末始悟十人謂第一甲也。其所授官與誥略同,文縝又言嘗詢他日曆歷具告,而不肯言,然為相不久,遂委身沙漠,亦嘗預知之否耶?
本朝官稱初無所依據,□一時□□者自為,後遂因之不改。觀文、資政殿皆有大學士,觀文稱大觀文,而資政稱大資,此何理耶?宣和間蔡居安除宣和殿大學士,從資政學士稱大宣。是時方重道術,騶唱聲于路,聽者訛為大仙,人以為笑,遂改為大學士。學士有三,而此獨以大名,又何以別耶?龍圖閣學士舊謂之老龍,但稱龍閣,宣和以前直學士、直閣同為稱,未之有別也。
末年陳亨伯為發運使,以捕方賊功進直學士,佞之者惡其下同直閣,遂稱龍學,於是例以為稱。而顯謨閣直學士、徽猷閣直學士欲效之,而難於稱謨學、猷學,乃易為閣學。閣學士有三,亦何以別耶?然階官皆二字,而中大夫獨一字,舉世稱中大不以為非,則大學、閣學亦何足怪也。
古者舉大事皆避月晦,說者以陰之窮為諱。《春秋》晉楚鄢陵之戰特書「甲午晦」以見譏,魯震夷伯之廟書「乙卯晦」以見異是也。南郊必用冬至之日,周禮也。聖祐四年當郊而日至適在晦,宋元憲公為相,預以為言,遂改為明堂,議者以為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