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國富論    P 156


作者:亞當史密斯
頁數:156 / 712
類別:經濟

 

作者:亞當史密斯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國富論

金屬換得更多數量的勞動和商品。貴金屬中,以金運往印度,又不如以銀運往印度為有利,因為在中國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場上,純銀與純金的比率,通常為十對一,至多亦不過十二對一。而在歐洲,則為十四或十五對一。在前者方面,雖能以銀十盎斯至多十二盎斯購得金一盎斯,在後者方面,則需銀十四盎斯乃至十五盎斯。團此,對於航行印度的歐洲船舶,一般地說,銀是最有價值的輸運品。對於向馬尼拉航行的亞卡普科船舶來說,也是如此。新大陸的銀,實際就是依著這種種關系,而成為舊大陸兩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處相隔遙遠的地區聯絡起來的,大體上也以銀的賣買為媒介。
 為供給如此廣大的市場,每年由各礦山掘取的銀量,不但要足夠供應一切繁榮國家不斷增加的鑄幣需求和器皿需求,還必須足夠彌補一切用銀國家銀幣銀器皿的不斷毀損和消磨。
 貴金屬用作鑄幣的不斷消耗,用作器皿由於磨損與洗擦的不斷消耗,只及用作使用範圍非常廣泛的各種商品的不斷消耗,是極其可觀的。單就這些消耗來說,每年就必須有極大數量的供給。某些制造業中所消費的這些金屬,從全體來看,或許不比這逐漸的消費來得多,但由於消費快得多,所以特別感到顯著。據說,單單伯明翰某些制造品,為鍍金包金而使用的金銀量,每年計達英幣五萬鎊,這五萬鎊金銀,一經移作此種用途,就絕對無恢複原狀之可能。從這事實,我們更可以想到,世界各地,在與伯明翰這些制造品相類似的制造品上,或在鑲邊、彩飾、金銀器、書邊鍍金及家具等物上,每年所消費的金銀,不知多少。而且金銀每年由一地運往他地,在海陸途中失去的分量,也一定不在少數。加之,掘地埋藏寶物,為亞洲各國幾乎普遍的習俗。埋藏的場所,在埋藏者死亡以後,往往無人知道。這種習俗;必然增加金銀的損失量。


  
 根據極可靠的記錄,由卡迪茲及里斯本輸入的金銀量(包括明輸密輸),每年約值六百萬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