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抱朴子    P 78


作者:葛洪
頁數:78 / 99
類別:醫學

 

作者:葛洪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抱朴子

今五禮混撓, 雜飾紛錯, 枝分葉散, 重出互見, 更相貫涉. 舊儒尋案, 猶多所滯, 駁難漸廣異同無已, 殊理兼說, 歲增月長, 自非至精, 莫不惑悶. 躊躇岐路之衢, 悉勞群疑之藪, 煎神瀝思, 考校判例, 嘗有窮年, 竟不豁了. 治之勤苦, 決嫌無地, 呻吟尋析, 憔悴決角, 修之華首不立, 妨費日月, 廢棄他業, 悉困後生, 真未央矣. 長致章句, 多於本書. 今若契合雜俗, 次比種稷, 刪削不急, 抗其綱, 校其令, 炳若日月之著明, 灼若五色之有定, 息學者萬倍之役, 弭諸儒爭訟之煩, 將來達者觀之, 當美於今之視周矣. 此亦改燒石去血食之比, 無所憚難, 而恨恨於惜懷, 推車遲於去巢居也.

然守常之徒, 而卒聞此義, 必將愕然創見, 謂之狂生矣. 夫三王不相沿樂, 五帝不相襲禮, 而其移風易俗, 安上治民一也. 或革或因, 損益懷善, 何必當乘船以登山, 策馬以涉川, 被甲以升廟堂, 重裘以當隆暑乎! 若謂古事終不可變, 則棺槨不當代薪埋, 衣裳不宜改裸袒矣.

52章 外篇.尚博

抱朴子曰:正經為道義之淵海, 子書為增深之川流. 仰而比之, 則景星之佐三辰也;俯而方之, 則林薄之裨嵩岳也. 雖津途殊闢, 而進德同歸;雖離於舉趾, 而合於興化. 故通人總原本以括流末, 操綱領而得一致焉. 古人嘆息於才難, 故謂百世為隨踵, 不以璞非崑山而棄耀夜之寶, 不以書不出聖而廢助教之言. 是以閭陌之拙詩, 軍旅之鞫誓, 或詞鄙喻陋, 簡不盈十, 猶見撰錄, 亞次典誥, 百家之言, 與善一揆. 譬操水者, 器雖異而救火同焉;猶針炙者, 術雖殊而攻疾均焉.

漢魏以來, 群言彌繁, 雖義深於玄淵, 辭贍於波濤, 施之可以臻徵祥於天上, 發嘉瑞於後土, 召環雉於大荒之外, 安圜堵於函夏之內, 近弭禍亂之階, 遠垂長世之祉. 然時無聖人, 目其口藻, 故不得騁驊騄之跡於千里之途, 編近世之道於三墳之末也. 拘繫之徒, 桎梏淺隘之中, 挈瓶訓詁之間, 輕奇賤異, 謂為不急. 或雲小道不足觀, 或雲廣博亂人思, 而不識合錙銖可齊重於山陵, 聚百十可以致數於億兆, 群色會而袞藻麗, 眾音雜而韶濩和也. 或貴愛詩乘淺近之細文, 忽薄深美富博之子書, 以磋切之至言為騃拙, 以虛華之小辯為妍巧, 真偽顛倒, 玉石混淆, 同廣樂於桑間, 鈞龍章於卉服. 悠悠皆然, 可嘆可慨也!


  



  
或曰:「著述雖繁, 適可以騁辭耀藻, 無補救於得失, 未若德行不言之訓. 故顏閔為上而游夏乃次. 四科之格, 學本而行末, 然則綴文固為餘事, 而吾子不褒崇其源, 而獨貴其流, 可乎‧ 」抱朴子答曰:「德行為有事, 優劣易見. 文章微妙, 其體難識. 夫易見者粗也, 難識者精也. 夫唯粗也, 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 故品藻難一焉. 吾故舍易見之粗, 而論難識之精, 不亦可乎! 」

或曰:「德行者本也, 文章者末也. 故四科之序, 文不居上. 然則著紙者, 糟粕之餘事;可傳者, 祭畢之芻狗. 卑高之格, 是可識矣. 文之體略, 可得聞乎‧ 」

抱朴子曰:“荃可以棄而魚未獲, 則不得無荃;文可以廢而道未行, 則不得無文. 若夫翰跡韻略之宏促, 屬辭比事之疏密, 源流至到之修短, 蘊藉汲引之深淺. 其懸絶也, 雖天外毫內, 不足以喻其遼邈;其相傾也, 雖三光熠耀, 不足以方其鉅細. 龍淵鉛鋌, 未足譬其鋭鈍;鴻羽積金, 未足比其輕重. 清濁叄差, 所稟有主, 朗昧不同科, 強弱各殊氣, 而俗士唯見能染毫畫紙者, 便概之一例. 斯伯牙所以永思鍾子, 郢人所以格斤不運也. 蓋刻削者比肩, 而班狄擅絶手之稱;援琴者至眾, 而夔襄專知音之難. 廄馬千駟, 而騏驥有邈群之價;美人萬計, 而威施有超世之容. 蓋有遠過眾者也.

「且夫文章之與德行, 猶十尺之與一丈, 謂之餘事, 未之前聞. 夫上天之所以垂象, 唐虞之所以為稱, 大人虎炳, 君子豹蔚, 昌旦定聖謚於一字, 仲尼從周之鬱, 莫非文也. 八卦生鷹隼之所被, 六甲出靈龜之所負, 文之所在, 雖賤猶貴, 犬羊之鞟, 未得比焉. 且夫本不必皆珍, 末不必悉薄. 譬若錦繡之因素地, 珠玉之居蚌石, 雲雨生於膚寸, 江河始於咫尺爾. 則文章雖為德行之弟, 未可呼為餘事也.」

或曰:「今世所為, 多不及古, 文章著述, 又亦如之. 豈氣運衰殺, 自然之理乎‧ 」 抱朴子答曰:“百家之言, 雖有步起, 皆出碩儒之思, 成才士之手, 方之古人, 不必悉減也. 或有汪濊玄曠, 合契作者, 內闢不測之深源, 外播不匱之遠流, 其所祖宗也高, 其所紬繹也妙, 變化不繫滯於規矩之方圓, 旁通不凝閡於一途之逼促, 是以偏嗜酸咸者, 莫能知其味, 用思有限者, 不能得其神也. 夫應龍徐舉, 顧眄凌雲, 汗血緩步, 呼吸千里, 而螻蟲豈怪其無階而高致, 駑蹇患其過己之不漸也. 若夫馳驟於詩論之中, 周旋於傳記之間, 而以常情覽巨異, 以褊量測無涯, 以至粗求至精, 以甚淺揣甚深, 雖始自髫齔, 訖於振素, 猶不得也.

夫賞快者必譽之以好, 而不得曉者, 必毀之以惡, 自然之理也. 於是以其所不解者為虛誕, 慺誠以為爾, 未必違情以傷物也. 又世俗率神貴古昔而黷賤同時:雖有追風之駿, 猶謂之不及造父之所禦也;雖有連城之珍, 猶謂之不及楚人之所泣也;雖有疑斷之劍, 猶謂之不及歐冶之所鑄也;雖有起死之藥, 猶謂之不及和鵲之所合也;雖有超群之人, 猶謂之不及竹帛之所載也;雖有益世之書, 猶謂之不及前代之遺文也. 是以仲尼不見重於當時, 大玄見蚩薄於比肩也. 俗士多雲, 今山不及古山之高, 今海不及古海之廣, 今日不及古日之熱, 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何肯許今之才士, 不減古之枯骨! 重所聞, 輕所見, 非一世之所患矣. 昔之破琴剿弦者, 諒有以而然乎!

53章 外篇.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