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朱自清散文    P 67


作者:朱自清
頁數:67 / 189
類別:白話散文

 

作者:朱自清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朱自清散文

威尼斯(Venice)是一個別緻地方。出了火車站,你立刻便會覺得;這裡沒有汽 車,要到那兒,不是搭小火輪,便是僱「剛朵拉」(Gondola)。大運河穿過威尼斯 像反寫的S;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條,這些就是小衚衕。輪船像公共汽車,在 大街上走:「剛朵拉」是一種搖櫓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兒都去。威尼斯並非沒有 橋;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轉彎抹角,那兒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輪船 中人還是很多,「剛朵拉」的買賣也似乎並不壞。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島的東北角上,是一群小島,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亞 得利亞海。在聖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里蕩漾着。遠處是 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裡沒有什麼煤煙,天空乾乾淨淨;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 的。中國人到此,彷彿在江南的水鄉;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 天的背影。海水那麼綠,那麼釅,會帶你到夢中去。

威尼斯不單是明媚,在聖馬克方場走走就知道。這個方場南面臨着一道運河;場中偏東 南便是那可以望遠的鐘樓。威尼斯最熱閙的地方是這兒,最華妙莊嚴的地方也是這兒。除了 西邊,圍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築,東邊居中是聖馬克堂,卻有了八九百年——鐘樓便在 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門」;教堂左首是「老衙門」。這兩溜兒樓房的下一層,現在滿 開了鋪子。鋪子前面是長廊,一天到晚是來來去去的人。緊接着教堂,直伸向運河去的是公 爺府;這個一半屬於小方場,另一半便屬於運河了。


  

聖馬克堂是方場的主人,建築在十一世紀,原是卑贊廷式,以直線為主。十四世紀加上 戈昔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十七世紀又參入文藝復興期的裝飾,如欄乾等。所以莊嚴華 妙,兼而有之;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勁兒。教堂裏屋頂與牆壁上滿是碎玻璃嵌成的畫,大 概是真金色的地,藍色和紅色的聖靈像。這些像做得非常肅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鋪的, 顏色花樣種種不同。在那種空闊陰暗的氛圍中,你覺得偉麗,也覺得森嚴。教堂左右那兩溜 兒樓房,式樣各別,並不對稱;鐘樓高三百二十二英呎,也偏在一邊兒。但這兩溜房子都是 三層,都有許多拱門,恰與教堂的門面與圓頂相稱;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襯出教堂的金碧輝 煌來。教堂右邊是向運河去的路,是一個小方場,本來顯得空闊些,鐘樓恰好填了這個空 子。好像我們戲裡大將出場,後面一桿旗子總是偏着取勢;這方場中的建築,節奏其實是和 諧不過的。十八世紀意大利卡那來陀(Canalet#o)一派畫家專畫威尼斯的建築, 取材于這方場的很多。德國德萊司敦畫院中有幾張,真好。公爺府裡有好些名人的壁畫和屋 頂畫,丁陶來陀(TinD#oret#o,十六世紀)的大畫《樂園》最著名;但更重要 的是它建築的價值。運河上有了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顏色。這全然是戈昔式;動工在九世 紀初,以後屢次遭火,屢次重修,現在的據說還是原來的式樣。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兩面; 西面斜對著聖馬克方場,南面正在運河上。在運河裡看,真像在畫中。它也是三層:下兩層 是尖拱門,一眼看去,無數的柱子。最下層的拱門簡單疏闊,是載重的樣子;上一層便繁密 得多,為裝飾之用;最上層卻更簡單,一根柱子沒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門之外,都是整 塊的牆面。牆面上用白的與玫瑰紅的大理石砌成素樸的方紋,在日光裡鮮明得像少女一般。 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這所房子從運河中看,好像在水裡。下兩層是玲瓏的架子,上 一層才是屋子;這是很巧的結構,加上那艷而雅的顏色,令人有惝恍迷離之感。府後有太息 橋;從前一邊是監獄,一邊是法院,獄囚提訊須過這裡,所以得名。拜倫詩中曾詠此,因而 便膾炙人口起來,其實也只是近世的東西。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種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隨便唱。可是運 河裡也有:晚上在聖馬克方場的河邊上,看見河中有紅綠的紙球燈,便是唱夜曲的船。僱了 「剛朵拉」搖過去,靠着那個船停下,船在水中間,兩邊挨次排着「剛朵拉」,在微波里蕩 着,像是兩隻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圍着一張桌子坐,輪到了便站起來唱,旁邊有音樂和 着。曲詞自然是意大利語,意大利的語音據說最純粹,最清朗。聽起來似乎的確斬截些,女 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樂節奏繁密,聲情熱烈,想來是最流行的「爵 士樂」。在微微搖擺地紅綠燈球底下,顫着釅釅的歌喉,運河上一片朦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 瑰紅的樣子。唱完幾曲之後,船上有人跨過來,反拿着帽子收錢,多少隨意。不願意聽了, 還可搖到第二處去。這個略略像當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卻熱閙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