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北史
宣武即位之後,仍在左右,敷訓經典。自冗從仆射遷秘書丞、武邑郡中正。惠蔚既入東觀,見典籍未周。及閲舊典,先無定目,新故雜糅,首尾不全,有者累袠數十,無者曠年不寫。或篇第剝落,始末淪殘,或文壞字誤,謬爛相屬。卷目雖多,全定者少。請依前丞盧昶所撰甲乙新錄,欲裨殘補闕,損並有無,校練句讀,以為定本,次第均寫,永為常式。其省先無本者,廣加推尋,搜求令足。然經記浩博,諸子紛綸,部帙既多,章第紕繆,當非一二校書,歲月可了。求令四門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書省專精校考,參定字義。詔許之。
後為黃門侍郎,代崔光為著作郎。才非文史,無所撰著。遷國子祭酒、秘書監,仍知史事。延昌三年,追賞講定之勞,封棗強縣男。明帝初,出為濟州刺史。還京,除光祿大夫。魏初已來,儒生寒宦,惠蔚最為顯達。先單名蔚,正始中,侍講禁內,夜論佛經,有愜帝旨,詔使加「惠」,號惠蔚法師焉。卒於官,贈瀛州刺史,謚曰戴。子伯禮襲封。
伯禮善隷書,位國子博士。惠蔚族曾孫靈暉。
靈暉少明敏,有器度。得惠蔚手錄章疏,研精尋問,更求師友,《三禮》、《三傳》,皆通宗旨。然始就鮑季詳、熊安生質問疑滯,其所發明,熊、鮑無以異也。舉冀州秀才,射策高第。仕齊,累至國子博士,授南陽王綽府諮議參軍。綽除定州刺史,仍隨綽之鎮。所為猖蹶,靈暉唯默默憂悴,不能諫止。綽表請靈暉為王師,以管記馬子結為諮議。朝廷以王師三品,奏啟不合。後主于啟下手詔云:「但用之。」儒者甚以為榮。綽除大將軍,靈暉以王師領大將軍司馬。綽誅,停廢。從綽死後,每至七日至百日,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行道。齊亡,卒。
馬子結者,其先扶風人,世仕涼土,魏太和中入洛。父祖俱清官。子結及兄子廉、子尚三人,皆涉文學。陽休之牧西兗,子廉、子尚、子結與諸朝士各有贈詩。陽總為一篇酬答。詩云:「三馬皆白眉」者也。子結為南陽王綽管記,隨綽定州。綽每出遊獵,必令子結走馬從禽。子結既儒緩,衣垂帽落,或叫或啼,令騎驅之,非墜馬不止。綽以為笑。由是漸見親狎,啟為諮議焉。
石曜字白曜,中山安善人。亦以儒學進,居官清儉。武平中,為黎陽郡守。時丞相咸陽王世子斛律武都出為兗州刺史,性貪暴。先過衛縣,令丞以下,斂絹數千疋遺之。至黎陽,令左右諷動曜及縣官。曜手持一絹謂武都曰:「此是老石機杼,聊以奉贈。自此以外,並須出於吏人。吏人之物,一毫不敢輒犯。」武都亦知曜清素純儒,笑而不責。曜著《石子》十卷,言甚淺俗。位終譙州刺史。
靈暉子萬壽,字仙期,一字遐年。聰識機警,博涉經史,善屬文,美譚笑。在齊,仕為陽休之開府行參軍。及隋文帝受禪,滕穆王引為文學。坐衣冠不整,配防江南。行軍總管宇文述,召典軍書。萬壽本自書生,從容文雅,一旦從軍,鬱鬱不得志。為五言詩贈京邑知友。詩至京,盛為當時吟誦,天下好事者,多書壁上而玩之。後歸鄉裡,十餘年不得調。仁壽初,拜豫章王長史,非其好也。王轉封于齊,即為齊王文學。當時,諸王官屬,多被夷滅,由是彌不自安,因謝病免。久之,授大理司直,卒於官。有集十卷,行于世。
徐遵明,字子判,華陰人也。幼孤,好學,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黨,乃師屯留王聰,受《毛詩》、《尚書》、《禮記》。一年,便辭聰游燕、趙,師事張吾貴。吾貴門徒甚盛。遵明伏膺數月,乃私謂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愜吾心。請更從師。」遂與平原田猛略就範陽孫買德。受業一年,復欲去之。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不終業,如此用意,終恐無成。」遵明乃指其心曰:「吾今知真師所在矣,正在於此。」乃詣平原唐遷,居于蠶舍,讀《孝經》、《論語》、《毛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箏吹笛,以自娛慰。又知陽平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秋》,是晉世永嘉舊寫。遵明乃往讀之,復經數載。因手撰《春秋義章》,為三十卷。
是後教授門徒,每臨講坐,先持執疏,然後敷講。學徒至今,浸以成俗。遵明講學于外,二十餘年,海內莫不宗仰。頗好聚斂,與劉獻之、張吾貴皆河北聚徒教授,懸納絲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質,有損儒者之風。遵明見鄭玄《論語序》雲「書以八寸策」,誤作「八十宗」,因曲為之說。其僻也皆如此。獻之、吾貴又甚焉。遵明不好京輦,以兗州有舊,因徙屬焉。元顥入洛,任城太守李湛將舉義兵,遵明同其事。夜至人間,為亂兵所害。永熙二年,遵明弟子通直散騎侍郎李業興表求加策命,卒無贈謚。
董徵,字文發,頓丘衛國人也。身長七尺二寸,好古學,尚雅素。年十七,師清河監伯陽受《論語》、《毛詩》、《春秋》、《周易》,河內高望崇受《周官》,後於博陵劉獻之遍受諸經。數年之中,大義精練,講授生徒。太和末,為四門小學博士。後宣武詔徵入IY華宮,令孫惠蔚問以《六經》。仍詔徵教授京兆、清河、廣平、汝南四王。後累遷安州刺史。徵因述職,路次過家,置酒高會,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龜返國,昔人稱榮,仗節還家,雲胡不樂。」因誡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貴,匪自天降,乃勤學所致耳。」時人榮之。入為司農少卿、光祿大夫,後以老解職。永熙二年,卒。孝武帝以徵昔授學業,故優贈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相州刺史,謚曰文烈。子仲曜。
李業興,上黨長子人也。祖虯、父玄紀,並以儒學舉孝廉。玄紀卒於金鄉令。業興少耿介志學,晚乃師事徐遵明於趙、魏之間。時有漁陽鮮于靈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聲譽未高,著錄尚寡。業興乃詣靈馥黌舍,類受業者。靈馥乃謂曰:「李生久逐羌博士,何所得也?」業興默爾不言。及靈馥說《左傳》,業興問其大義數條,靈馥不能對。於是振衣而起曰:「羌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徑還。自此,靈馥生徒傾學而就遵明。學徒大盛,業興之為也。
後乃博涉百家,圖緯、風角、天文、占候,無不討練。尤長算歷。雖在貧賤,常自矜負,若禮待不足,縱于權貴,不為之屈。後為王遵業門客。舉孝廉,為校書郎。以世行趙匪歷,節氣後辰下算。延昌中,業興乃為《戊子元歷》上之。于時屯騎校尉張洪、蕩寇將軍張龍詳等九家,各獻新曆。宣武詔令共為一歷。洪等後遂共推業興為主,成《戊子歷》,正光三年,奏行之。業興以殷歷甲寅,黃帝辛卯,徒有積元,術數亡缺。又修之,各為一卷,傳于世。建義初,敕典儀注。未幾,除著作郎。永安三年,以前造歷之勛,賜爵長子伯。後以孝武帝登極之初,豫行禮事,封屯留縣子,除通直散騎常侍。永熙三年二月,孝武帝釋奠,業興與魏季景、溫子升、竇瑗為摘句。後入為侍讀。
遷鄴之始,起部郎中辛術奏:「今皇居徙禦,百度創始,營構一興,必宜中制。李業興碩學通儒,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詢訪。今求就之披圖案記,考定是非,參古雜今,折中為制。」詔從之。于時尚書右仆射、營構大匠高隆之被詔繕修三署樂器、衣服及百戲之屬,乃奏請業興共事。
後為黃門侍郎,代崔光為著作郎。才非文史,無所撰著。遷國子祭酒、秘書監,仍知史事。延昌三年,追賞講定之勞,封棗強縣男。明帝初,出為濟州刺史。還京,除光祿大夫。魏初已來,儒生寒宦,惠蔚最為顯達。先單名蔚,正始中,侍講禁內,夜論佛經,有愜帝旨,詔使加「惠」,號惠蔚法師焉。卒於官,贈瀛州刺史,謚曰戴。子伯禮襲封。
伯禮善隷書,位國子博士。惠蔚族曾孫靈暉。
靈暉少明敏,有器度。得惠蔚手錄章疏,研精尋問,更求師友,《三禮》、《三傳》,皆通宗旨。然始就鮑季詳、熊安生質問疑滯,其所發明,熊、鮑無以異也。舉冀州秀才,射策高第。仕齊,累至國子博士,授南陽王綽府諮議參軍。綽除定州刺史,仍隨綽之鎮。所為猖蹶,靈暉唯默默憂悴,不能諫止。綽表請靈暉為王師,以管記馬子結為諮議。朝廷以王師三品,奏啟不合。後主于啟下手詔云:「但用之。」儒者甚以為榮。綽除大將軍,靈暉以王師領大將軍司馬。綽誅,停廢。從綽死後,每至七日至百日,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行道。齊亡,卒。
馬子結者,其先扶風人,世仕涼土,魏太和中入洛。父祖俱清官。子結及兄子廉、子尚三人,皆涉文學。陽休之牧西兗,子廉、子尚、子結與諸朝士各有贈詩。陽總為一篇酬答。詩云:「三馬皆白眉」者也。子結為南陽王綽管記,隨綽定州。綽每出遊獵,必令子結走馬從禽。子結既儒緩,衣垂帽落,或叫或啼,令騎驅之,非墜馬不止。綽以為笑。由是漸見親狎,啟為諮議焉。
石曜字白曜,中山安善人。亦以儒學進,居官清儉。武平中,為黎陽郡守。時丞相咸陽王世子斛律武都出為兗州刺史,性貪暴。先過衛縣,令丞以下,斂絹數千疋遺之。至黎陽,令左右諷動曜及縣官。曜手持一絹謂武都曰:「此是老石機杼,聊以奉贈。自此以外,並須出於吏人。吏人之物,一毫不敢輒犯。」武都亦知曜清素純儒,笑而不責。曜著《石子》十卷,言甚淺俗。位終譙州刺史。
徐遵明,字子判,華陰人也。幼孤,好學,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黨,乃師屯留王聰,受《毛詩》、《尚書》、《禮記》。一年,便辭聰游燕、趙,師事張吾貴。吾貴門徒甚盛。遵明伏膺數月,乃私謂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愜吾心。請更從師。」遂與平原田猛略就範陽孫買德。受業一年,復欲去之。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不終業,如此用意,終恐無成。」遵明乃指其心曰:「吾今知真師所在矣,正在於此。」乃詣平原唐遷,居于蠶舍,讀《孝經》、《論語》、《毛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箏吹笛,以自娛慰。又知陽平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秋》,是晉世永嘉舊寫。遵明乃往讀之,復經數載。因手撰《春秋義章》,為三十卷。
是後教授門徒,每臨講坐,先持執疏,然後敷講。學徒至今,浸以成俗。遵明講學于外,二十餘年,海內莫不宗仰。頗好聚斂,與劉獻之、張吾貴皆河北聚徒教授,懸納絲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質,有損儒者之風。遵明見鄭玄《論語序》雲「書以八寸策」,誤作「八十宗」,因曲為之說。其僻也皆如此。獻之、吾貴又甚焉。遵明不好京輦,以兗州有舊,因徙屬焉。元顥入洛,任城太守李湛將舉義兵,遵明同其事。夜至人間,為亂兵所害。永熙二年,遵明弟子通直散騎侍郎李業興表求加策命,卒無贈謚。
董徵,字文發,頓丘衛國人也。身長七尺二寸,好古學,尚雅素。年十七,師清河監伯陽受《論語》、《毛詩》、《春秋》、《周易》,河內高望崇受《周官》,後於博陵劉獻之遍受諸經。數年之中,大義精練,講授生徒。太和末,為四門小學博士。後宣武詔徵入IY華宮,令孫惠蔚問以《六經》。仍詔徵教授京兆、清河、廣平、汝南四王。後累遷安州刺史。徵因述職,路次過家,置酒高會,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龜返國,昔人稱榮,仗節還家,雲胡不樂。」因誡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貴,匪自天降,乃勤學所致耳。」時人榮之。入為司農少卿、光祿大夫,後以老解職。永熙二年,卒。孝武帝以徵昔授學業,故優贈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相州刺史,謚曰文烈。子仲曜。
後乃博涉百家,圖緯、風角、天文、占候,無不討練。尤長算歷。雖在貧賤,常自矜負,若禮待不足,縱于權貴,不為之屈。後為王遵業門客。舉孝廉,為校書郎。以世行趙匪歷,節氣後辰下算。延昌中,業興乃為《戊子元歷》上之。于時屯騎校尉張洪、蕩寇將軍張龍詳等九家,各獻新曆。宣武詔令共為一歷。洪等後遂共推業興為主,成《戊子歷》,正光三年,奏行之。業興以殷歷甲寅,黃帝辛卯,徒有積元,術數亡缺。又修之,各為一卷,傳于世。建義初,敕典儀注。未幾,除著作郎。永安三年,以前造歷之勛,賜爵長子伯。後以孝武帝登極之初,豫行禮事,封屯留縣子,除通直散騎常侍。永熙三年二月,孝武帝釋奠,業興與魏季景、溫子升、竇瑗為摘句。後入為侍讀。
遷鄴之始,起部郎中辛術奏:「今皇居徙禦,百度創始,營構一興,必宜中制。李業興碩學通儒,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詢訪。今求就之披圖案記,考定是非,參古雜今,折中為制。」詔從之。于時尚書右仆射、營構大匠高隆之被詔繕修三署樂器、衣服及百戲之屬,乃奏請業興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