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續資治通鑑 上
右司諫韓琦上疏言:「宰臣王隨,登庸以來,眾望不協,差除任性,褊躁傷體。廟堂之上,不聞長材遠略,仰益盛化,徒有延納僧道,信奉巫祝之癖,貽誚中外。而自宿疚之作,幾涉周星,安臥私家,備禮求退。方天地有大災變,陛下責躬問道之際,曾未入見,而扶疾于中書視事,引擢親舊,怡然自居。暨物議沸騰,則簡其拜禮,勉強入見,面求假告,都無省愧之心,固寵慢上,寡識不恭久咎,自古無有。次則陳堯佐男述古,監左藏庫,官不成資,未經三司保奏,而引界滿酬獎之條,擢任三門白波發運使,參知政事韓億,初乞男綜不以資敘回授兄綱,將朝廷要職從便退換,如己家之物,紊亂綱紀,舉朝非笑。此二事,陛下若忽而小人,因循不問,彼必愈任威福,公行不善,更無畏矣。又,石中立本以藝文進,不能少有建明,但滑稽談笑之譽,為人所稱;處翰墨之司,固當其職,若參決大政,誠非所長。況復仍歲以來,災異間作,則燮理之任,正當其責。而使陛下引咎求言,繼日臨朝,遍責剌牧長吏各修其職,獨政府之臣皆以為過不在己,泰然自處于皋、夔、稷、契之右。臣僚欲廣陛下之德,已頒前詔于天下,而罷立期限,則皆仰而不從,蓋臣事專而君道之弱明應矣。伏望出臣此疏,明示中書,委御史台于朝堂集百官會議,正其是非,以塞群議。」帝嘉納之。
乙亥,遼主自春州駐東川。
丁丑,高麗遣使貢于遼。
壬午,遼主幸五坊閲鷹鶻。
遼以翰林都林牙蕭罕嘉努兼修國史,仍詔諭之曰:「文章之職,國之光華,非才不用。以卿文學,為時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職。朕之起居,悉以實錄。」自是日見親信,罕嘉努知無不言,雖諧謔不忘規諷。
甲午安化蠻寇宜、融州。
三月,戊戌朔,宰臣王隨罷為彰信節度使、同平章事,陳堯佐罷為淮康節度使、同平章事、判鄭州,韓億罷為戶部侍郎,石中立罷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初,呂夷簡罷,密薦隨與堯佐二人為相,其意引援非才,居己下者用之,覬它日帝或見思而復相己。及隨與堯佐、億、中立等議政,數忿爭于中書。隨尋屬疾在告,詔五日一朝,日赴中書視事,而堯佐復年高,事多不舉,時有「中書翻為養病坊」之語。會災異仍見,琦論隨等疏凡十上,堯佐亦先自援漢故事求策免,於是四人者俱罷。
以判河南府張士遜為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戶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章得象以本官平章事,同知樞密院事王鬷、權知開封府李若谷並參知政事,權三司使王博文、知永興軍陳執中並同知樞密院事。
初,韓琦數言執政非才,帝未即聽。琦又言曰:「豈陛下擇輔弼未得其人故邪?若杜衍、宋道輔、胥偃、宋郊、范仲淹,眾以為忠正之臣,可備進擢。不然,嘗所用者王曾、呂夷簡、蔡齊、宋綬,亦人所屬望,何不圖任也?」帝惟聽琦罷王隨等,更命士遜及得象為相。士遜猶以東宮舊恩,或言又夷簡密薦之。得象入謝,帝謂曰:「往者太后臨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識;惟卿清忠無所附,且未嘗有干請,今日用卿,由此也。」
以知應天府夏辣為三司使,知制誥宋郊為翰林學士。帝初欲用郊同知樞密院事,中書言故事無自知制誥除執政者,乃先召入翰林。左右知帝遇郊厚,行且大任矣。學士李淑害其龐,欲以奇中之,言于帝曰:「宋,受命之號也。郊,交也。合姓名言之為不祥。」帝弗為意。它日,以諭郊,因改名癢。
遼主幸皇太弟重元行帳。
己亥,發邵、澧、潭三州駐泊兵討安化蠻。
壬寅,遼主如蒲河澱。
辛亥,夏國遣使貢于遼。
甲寅,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乙卯,試諸科。丙辰,試特奏名。旋賜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七百二十四人,其特奏名被恩賜者又九百八十四人。瓊林宴,初賜《大學篇》。
先是,帝以開封所解鎖廳進士陳博古等,嘲謗籍籍,密詔博古及韓億子孫四人並兩家門下士范鎮試卷皆勿考。鎮,成都眉山人。考官奏鎮靜實有文,非附兩家之勢而得者,乃聽考而降其等級。鎮,禮部奏名為第一。故事,禮部第一人賜第,未有第二甲者,雖近下猶申之,吳育、歐陽修殿庭唱第過三人,亦抗聲自陳。鎮獨默然,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無一言,眾以是稱之。禮部第一人在第二甲自鎮始。初。薛奎知益州,還朝,與鎮俱。或問奎入蜀所得,奎曰:「得一偉人,當以文學名世也。」
遼主錄囚。
夏,四月,庚午,詔:「天下毋得連用真宗皇帝籓邸舊名。」
癸酉,給事中、同知樞密事王博文卒。始,博文為三司使,言于帝曰:「臣且死,不得復望兩府之門。」因泣下。帝憐之。後數日,與陳執中並命。位樞密凡三十六日。訃至,趣駕臨奠,贈吏部侍郎。博文以吏事進,政務平恕,嘗語諸子曰:「吾平生決罪,至流刑,未嘗不陰擇善水土處。汝曹志之。」然治曹汭獄,希莊獻旨,縱羅崇勛傅致其罪,議者少之。
乙亥,以權御史中丞張觀同知樞密院事。
帝初諭中書,候兩府闕官則用宋庠。及王博文卒,中書以庠名進,帝曰:「觀,先朝狀元,合先用。」蓋譖者之說已行也。
賜河南府嵩陽書院田十頃。
己卯,遼主獵白馬堝。甲申,射兔新澱井,旋獵于金山。
壬辰,除宜、融州夏稅。
乙未,詔:「自今試舉人,非國子監見行經書,毋得出題。」從翰林侍讀學士李淑請也。
五月,乙巳,錄囚。
六月,乙亥,遼主禦清涼殿試進士,賜邢彭年以下五十五人第。
乙亥,遼主自春州駐東川。
丁丑,高麗遣使貢于遼。
壬午,遼主幸五坊閲鷹鶻。
遼以翰林都林牙蕭罕嘉努兼修國史,仍詔諭之曰:「文章之職,國之光華,非才不用。以卿文學,為時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職。朕之起居,悉以實錄。」自是日見親信,罕嘉努知無不言,雖諧謔不忘規諷。
三月,戊戌朔,宰臣王隨罷為彰信節度使、同平章事,陳堯佐罷為淮康節度使、同平章事、判鄭州,韓億罷為戶部侍郎,石中立罷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初,呂夷簡罷,密薦隨與堯佐二人為相,其意引援非才,居己下者用之,覬它日帝或見思而復相己。及隨與堯佐、億、中立等議政,數忿爭于中書。隨尋屬疾在告,詔五日一朝,日赴中書視事,而堯佐復年高,事多不舉,時有「中書翻為養病坊」之語。會災異仍見,琦論隨等疏凡十上,堯佐亦先自援漢故事求策免,於是四人者俱罷。
以判河南府張士遜為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戶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章得象以本官平章事,同知樞密院事王鬷、權知開封府李若谷並參知政事,權三司使王博文、知永興軍陳執中並同知樞密院事。
初,韓琦數言執政非才,帝未即聽。琦又言曰:「豈陛下擇輔弼未得其人故邪?若杜衍、宋道輔、胥偃、宋郊、范仲淹,眾以為忠正之臣,可備進擢。不然,嘗所用者王曾、呂夷簡、蔡齊、宋綬,亦人所屬望,何不圖任也?」帝惟聽琦罷王隨等,更命士遜及得象為相。士遜猶以東宮舊恩,或言又夷簡密薦之。得象入謝,帝謂曰:「往者太后臨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識;惟卿清忠無所附,且未嘗有干請,今日用卿,由此也。」
遼主幸皇太弟重元行帳。
己亥,發邵、澧、潭三州駐泊兵討安化蠻。
壬寅,遼主如蒲河澱。
辛亥,夏國遣使貢于遼。
甲寅,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乙卯,試諸科。丙辰,試特奏名。旋賜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七百二十四人,其特奏名被恩賜者又九百八十四人。瓊林宴,初賜《大學篇》。
先是,帝以開封所解鎖廳進士陳博古等,嘲謗籍籍,密詔博古及韓億子孫四人並兩家門下士范鎮試卷皆勿考。鎮,成都眉山人。考官奏鎮靜實有文,非附兩家之勢而得者,乃聽考而降其等級。鎮,禮部奏名為第一。故事,禮部第一人賜第,未有第二甲者,雖近下猶申之,吳育、歐陽修殿庭唱第過三人,亦抗聲自陳。鎮獨默然,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無一言,眾以是稱之。禮部第一人在第二甲自鎮始。初。薛奎知益州,還朝,與鎮俱。或問奎入蜀所得,奎曰:「得一偉人,當以文學名世也。」
遼主錄囚。
夏,四月,庚午,詔:「天下毋得連用真宗皇帝籓邸舊名。」
癸酉,給事中、同知樞密事王博文卒。始,博文為三司使,言于帝曰:「臣且死,不得復望兩府之門。」因泣下。帝憐之。後數日,與陳執中並命。位樞密凡三十六日。訃至,趣駕臨奠,贈吏部侍郎。博文以吏事進,政務平恕,嘗語諸子曰:「吾平生決罪,至流刑,未嘗不陰擇善水土處。汝曹志之。」然治曹汭獄,希莊獻旨,縱羅崇勛傅致其罪,議者少之。
乙亥,以權御史中丞張觀同知樞密院事。
帝初諭中書,候兩府闕官則用宋庠。及王博文卒,中書以庠名進,帝曰:「觀,先朝狀元,合先用。」蓋譖者之說已行也。
賜河南府嵩陽書院田十頃。
己卯,遼主獵白馬堝。甲申,射兔新澱井,旋獵于金山。
壬辰,除宜、融州夏稅。
乙未,詔:「自今試舉人,非國子監見行經書,毋得出題。」從翰林侍讀學士李淑請也。
五月,乙巳,錄囚。
六月,乙亥,遼主禦清涼殿試進士,賜邢彭年以下五十五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