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續資治通鑑 上    P 162


作者:畢沅
頁數:162 / 489
類別:中國古代史

 

作者:畢沅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續資治通鑑 上

己未,詔:「諸路災傷州軍並設粥,賤糶官粟,以惠貧民。」

是月,遼主如達離山。

二月,乙丑朔,遼主拜日,如渾河。

丁卯,以升州為江寧府,置軍曰建康;命皇子壽春郡王為節度使,加太保,封升王。先是宰臣屢請早議崇建,帝謙讓久之,固請再三,乃許。

戊辰,以壽春郡王友張士遜、崔遵度併為升王府諮議參軍,左正言、直史館晏殊為記室參軍。



  
庚午,右正言劉煜請自今言事許升殿面對,從之。壬午,對右正言劉煜、魯宗道于承明殿,凡八刻。

三月,壬寅,帝謂宰臣曰:「近日疆陲肅靜,民亦安阜。」向敏中對曰:「邊境雖安,而兵數未減,慮多冗費。」帝曰:「今京師兵可議裁減,存其精鋭。」敏中等曰:「軍額漸多,農民轉耗。近準詔已住召募,或斥去疲老,則冗食漸少。」帝曰:「卿等宜講求經久也。」

丙午,遼烏庫節度使蕭普達討德寽勒部之叛命者,滅之。

甲寅,右正言魯宗道言:「大闢罪如婺州訛言者,望自今精加案覆。」帝出其狀以示輔臣,且曰:「自今當詳議者,更加審細,貴無濫也。」

宗道每月風聞,多所論列,帝意頗厭其數。宗道因對,自訟曰:「陛下所以任臣者,豈欲徒事納諫之虛名邪?臣竊愧尸祿,請得罷斥!」帝慰諭良久。它日念之,因題壁曰「魯直」。

丙辰,詔:「州縣先貸貧民糧種,止勿收。」

夏,四月,丙寅,遼賑川州、饒州饑。辛未,賑中京貧乏。

癸酉,遼禁匿名書。

乙亥,詔:「江、淮方稔,宜令更留糧儲三二百萬右,以充軍食,免其擾民。」


  

庚寅,降天下死罪一等,流以下釋之。災傷地分,去年夏秋稅及借糧種悉與除放,今年夏稅免十之三,大名府、登、萊、濰、密、青、渭州免十之四,不得折變支移。欠負物色未及依限科校,候豐熟日漸次催納。諸處造上供物,追集百姓工匠,有妨農業,並令權罷;如系供軍切要者,候次年裁奏。

壬辰,遼以呂德懋為樞密副使。

閏月,癸卯,知樞密院事馬知節,罷為彰德軍留後,留京師。

戊申,獎州團練使李溥坐貪猥責授忠正節度副使。初,黃震發溥奸臓,遣禦使鞫治,得溥私役兵健為姻家吏部侍郎林特起宅,又附官船販鬻材木,規取利息,凡十數事;未論決,會赦,有司以特故不窮治,大理寺詳斷官考城劉隨請再劾之,卒抵溥罪。隨嘗為永康軍判官,軍無城堞,伐木為柵,壞輒易之,頗困民力。隨令環植柳數十萬侏,使聯屬為界,民得不擾。屬縣令受臓鬻獄,隨劾之;益州李士衡因為令請,隨不從。士衡怒,奏隨苛刻,罷歸。初,西南夷市馬入官,苦吏誅求,隨為繩案之。既罷,夷人數百訴于轉運使曰:吾父何在?”事聞,乃得調。

壬子,遼以蕭進忠為彰武軍節度使兼五州制置。

皇城司言拱聖營西南真武祠泉湧祠側疫,癘者飲之,多愈。甲寅,詔即其地建祥源觀。士女徒跣奔走瞻拜,判度支句院河南任布言不宜以神怪衒愚俗,不報。

戊午,吐蕃遣使言于遼,凡朝貢之期,乞假道夏國;遼主從之。

五月,甲子,太尉、尚書令兼中書令徐王元偓薨。帝臨奠慟哭,贈太師、尚書令,追封鄧王,謚恭懿。

丙寅,遼封皇子宗真為梁王,宗元永清軍節度使,宗簡右衛大將軍,宗願左驍騎大將軍,宗偉右衛大將軍,皇侄宗范昭義軍節度使,宗熙鎮國軍節度使,宗亮絳州節度使,宗弼濮州觀察使,宗奕曹州防禦使,宗顯、宗肅皆防禦使。

遼以張儉守司徒兼政事令。

丁卯,命宰臣王欽若管句修祥源觀事。

右正言劉煜言:「前世傳聖水者皆詭妄不經。今盛夏亢陽,不宜興士木以營不急。」疏入,不報。

丙戌,河陽三城節度使張旻言:「近聞西京訛言,有物如帽蓋,夜飛入人家,又變為大狼狀,微能傷人。民頗驚恐,每夕皆重閉深處,至持兵器捕逐。」迢設祭醮禳禱。

六月,乙未,以宣徽北院使、同知樞密院事曹利用知樞密院事。

乙巳,京師民訛言帽妖至自西京,入民家食人,民聚族環坐,達旦叫噪,軍營中尤甚。詔立賞格募告為妖者。既而得僧天賞、術士耿概、張崗等,鞫之,並棄市。然訛言實無其狀。時自京師以南,皆重閉深處,知應天府王曾令夜開裡門。敢倡言者即捕之,妖卒不興。

辛亥,有彗出北斗,凡三十七日沒。

秋,七月,甲子,遼主命翰林待詔陳升寫《南徵得勝圖》于上京五鸞殿。

壬申,以星變赦天下流以下罪,死罪減一等。

詔:「自今鎖廳應舉人,所在長吏先考藝業,合格即聽取解;如至禮部不及格,當停見任;其前後考試官舉送長吏,並重置其罪。」

甲戌,以刑部侍郎、知青州李士衡為三司使。帝作《寬財利論》賜士衡,士衡請刻聖制於本廳,從之。士衡方進用,王欽若害之。會帝論時文之弊,欽若因言:「路振,文人也,然不識體。」帝曰:「何也?」曰:「士衡父誅死,而振為贈告,乃曰『世有顯人』。」帝頷之,士衡以故不大用。

八月,丁酉,群臣上表請立皇太子,不允;表三上,許之。

先是知梧州陳執中上《復古要道》三篇,帝異而召之。帝時已屬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儲者。執中既至,進《演要》三篇,以早定根本為說。翼日,帝以它疏示輔臣,皆贊曰:「善!」帝指其袖中曰:「更有善於此者。」出之,即《演要》也。因召對便殿,勞問久之。尋擢為右正言。執中,恕之子也。

癸卯,詔:「前歲上聖號冊寶所賜酺,今秋豐稔,可追行之。」

甲辰,立升王受益為太子,改名禎,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