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全球通史    P 366


作者:阿諾斯
頁數:366 / 430
類別:西洋古代史

 

全球通史

作者:阿諾斯
第366,共430。
大蕭條除破壞了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外,還同樣地、不偏不倚地破壞了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由這一事實看來,上述論斷顯然是似是而非的。不過,生存空間的思想起了使「窮」國的人民團結起來、去支持各自政府的擴張主義政策的作用。它還為那種公開宣佈其目的是為窮人提供食物、為失業者提供工作的侵略提供了表面上看來合乎道義的正當理由。實際上,即使在「富」國中,也有某些人接受了這些理論解釋,為隨之而來的侵略進行辯護。

甚至連一些不願輕信這些似是而非的推理的西方政治家有時候也不得不因國內的緊迫問題而對侵略行徑視而不見。20世紀30年代中,公然違犯《國聯盟約》的做法之所以能一再取得成功,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西方領導人首先須予以往意的是那些壓倒一切的國內問題。



  
引起張伯倫于1932年所說的「猜疑」、「恐懼」和「倒退」的各種勢力的結合就是這樣。在隨後幾年中,這些勢力完全破壞了已于20年代達成的和解,促成了一個又一個危機,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十四章
走向戰爭

1929-1939

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福煦元帥, 1919


  

2O世紀2O年代後期是繁榮、穩定與和解的幾年;2O世紀30年代則是蕭條、危機和戰爭的10年。2O年代的和解在歐洲是以法國聯盟體係為基礎,在遠東則是以華盛頓會議的協定為基礎,兩者的目標都是為了維護這兩個地區的現狀。這一目標在2O世紀20年代中得到實現,但在隨後的10年中,一切又突然地、決定性地顛倒過來。德國和日本的新領導人決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領土和約,並有辦法、有決心這樣做。

他們大規模重整軍備的計劃和驚人的侵略行徑急劇地改變了勢力均衡。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勞無益地企圖向現狀挑戰的唯一的修正主義國家;第三帝國和日本帝國也給修正主義運動增添了力量,導致了一個全新的力量佈局,由於英國、法國及其歐洲大陸盟國堅持維護現狀,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變現狀,因五年計劃而變得強大的蘇聯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此,一種三足鼎立的局面發展起來了,這三方力量的相互影響解釋了2030年代一再發生的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的原因。

一、日本入侵滿洲

第一個重大的侵略行動是日本作出的,因為它要實現其獲取大陸領土這一蘊藏已久的野心。為了利用看去是不可錯過的良機,日本人早些時候已迅速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不太費力地接管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和在山東半島上的特權。不過,他們的全部野心表現在19151月向中國提出的《二十一條》中。

這些條款若得到實現,就會把中國改變成日本的保護國。日本遠征軍在英國和美國軍隊于1920年撤離西伯利亞後繼續留在該地是其大陸野心的又一表現。

日本人的這些願望多半未得到滿足。「二十一條」被成功地抵制了,這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美國國務卿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的警告,他說,美國不會承認任何破壞中國領土完整或違反「門戶開放」原則的條約。在巴黎和會上,日本確保住了從前的德屬島嶼,但只是作為三級託管地而不是作為地道的領地。威爾遜總統拚命反對日本對無可爭辯的中國領土山東的要求。

作為妥協,日本被準許「暫時」佔有這座半島,但日本退一步承認它的「政策」是在某一日期把這片領土歸還中國,「只保留‘以往一向’授與德國的經濟特權」。

在華盛頓限制海軍軍備會議上,日本正式放棄了它也許仍懷有的領土野心。與會九國簽訂了《九國公約》192226,保證中國領土完整,重申「門戶開放」原則。在這個會議上,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還簽訂了《四國條約》19211213;通過這一條約,他們同意互相尊重各方在太平洋「島嶼領地」上的權利,通過協商解決今後的一切爭端。此外,經過美國的積極調解,日本同意將山東歸還給中國並從西伯利亞撤軍;這兩個諾言于1922年被履行。

在結束了——至少是暫時結束了——對外冒險之後,日本這時把注意力轉向國內問題:1923年大地震的善後問題和引起騷動的投票問題。大地震摧毀了東京四分之三的地區,造成了16萬人的重大傷亡和價值2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投票問題引起了騷亂和政治動亂,直到1925年接受男性普選制,將選民從300萬人增加到1400萬人為止。

最嚴重的是經濟問題,尤其是貧困農民的經濟問題。日本同美國一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提供軍需品和商船運輸大大繁榮起來。1914年至1920年間,對外貿易的價值增加了近4倍,即從12億美元增加到43億美元。不過,這一繁榮的分佈情況很糟,因為經濟權力前所未有地集中在所謂的財閥Zaibatsu;Zai意為富豪,batSS意為集團手中。

「財閥」是四個以家族為中心組成的大企業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的通稱;這四家大企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控制了日本所有公司資本總額的四分之三,擁有日本私人銀行全部存款的三分之一、全部信託存款的四分之三和全部人壽保險單的五分之一。占總人口一半的農民因很高的地租和沉重的債務而窮困不堪。他們中只有7%的家庭擁有5英畝或5英畝以上的土地;平均每戶佔有的土地不到3英畝。城市工人則遭受着食品價格高、工資低、工會沒有自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