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現代散文(閑情記趣篇)
螢光不含赤外線熱線和紫外線化學綫,所以只有光而沒有熱,是一種理想的照明用的光。但現在的人類還不能明白這些螢光體的內容;既不能直接利用它,也不能仿照它的化學成分來製出一種人造的螢光。人類所能利用的,在歷史上有晉代的車胤,把它盛在袋裏,以代燭火讀書。在外國,墨西哥地方出產一種巨大的螢火蟲,胸部有兩個大發光器,放綠色的光;腹部下面也有一個發光器,放橙黃色的光;兩色相映,極為美麗,婦人把它簪在發間,作為夜舞時的裝飾品。
還有,就是作為玩耍而已。至于在螢火蟲的自身,藉此可以引誘異性,又可以威嚇敵害,對於它的生活上是很有意義的。
在電燈,煤氣燈和霓虹燈交互輝煌的上海,是沒有機會遇到螢火蟲的。故鄉的螢火蟲更是一年,二年,几乎十年沒有見過了,最近家中來信說:三月沒有雨,田裡的稻都已枯死,桑樹也有許多枯萎了。那末往時所見的一池水,當然已經乾涸,一片稻田,看去一定像一片焦土,那黑的樹影,也必定很稀疏了。我那辛苦工作的鄰居們已經無工可作,他們可以作長期的休息了,但是在納涼的時候,在他們的談話中,未知還能聞到多少笑聲。
因了繭火蟲我記着了遭遇旱災的故鄉了。祝福我辛苦的鄰人們,應該有一條生路可走。
選自《太白》第1卷第1號,1934年9月20日 ·542· 說筍之類王任叔
王任叔1901~1972,筆名巴人,浙江省奉化縣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監獄》,長篇小說《死線上》,散文集《鄰人們》,雜文集《竊門集》等。
近來常在小菜之間,偶然撥到幾片筍,為了價昂,娘姨不能多買,也就在小菜裡略略摻和幾片,以示點綴。但這使我于舉箸之時,油然的想到了故鄉,不免有點「懷鄉病」了。
我之愛筍,倒不是為的它那「挺然翹然」的姿勢。日本學者之侮蔑中國,真可說是「無微不至」。魯迅先生的《馬上支日記》,有這樣的一節話:
“安岡氏又自己說——
筍和支那人的關係,也與蝦正相同,彼國人的嗜筍,可謂在日本人之上。雖然是可笑的話,也許是那挺然翹然的姿勢,引起想像來的罷。”
「會稽至今多竹。竹,古人是很寶貴的,所以曾有『會稽竹箭』的話。然而寶貴它的原因,是在可以做箭,用於戰鬥,並非因為它挺然翹然像男根。多竹,即多筍;因為多,那價錢就和北京的白菜差不多。
我在故鄉,就吃了十多年筍,現在回想,自省無論如何,總絲毫也尋不出吃筍時,愛它『挺然翹然』的思想的影子來。」
我是不很佩服我們東鄰的所謂「文化藝術」的。也許由於我的淺嘗,無法理解他們的偉大。但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沒有一個文學者,能及得上我們的魯迅先生。這也許和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始終脫不了封建勢力的束縛有點關係,在文化藝術的領域上,只看到他們風氣的流變:自自然主義而至理想主義,而至「左翼運動」,大半都停留在表面上,不可能有更深入的發掘。
安岡秀夫的話,也許多少受到弗洛特現譯「弗洛依德」,其學說認為人之一切慾望都來自性本能學說的影響,然而以此作為侮蔑中國民族性的刻劃,確實是可觀了。
因為愛吃筍,就想到鄉間掘筍的故事,真可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我家老屋後門,就有一大塊竹山。中國人固然有以竹為箭,用於戰鬥;但最古時候,還有用蒲的。《左傳》所謂「董澤之蒲,可勝既乎」。
那說來,真是「草木皆兵」了。這可見中國民族是最堅韌善斗的。不過世界上殺人武器,既已通行槍炮,以竹為箭,成了我們孩子時代的玩藝。古風杳渺,鄉之人也早沒有見竹而思戰斗的積習了。
他們喜歡培竹,一則為圖出息,二則為圖口舌,三則如迂我輩文人雅士,聊供消暑納涼,吟詩入畫罷了。
我沒有「賦得修竹」的才能,更沒有寫松竹梅歲寒三友圖的本領。但卻時常跟着長工去掘過筍。筍而必然掘,那已可見並不是一定「挺然翹然」的了。大概城市裡人,想像特別豐富,雖然在植物學書上,也看到過「塊根」「塊莖」之說,但一入鄉間,也不免有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慨。
五四時候,一般青年激于義憤,以大寫壹字的資格——因為有別于尋常戲子,他們以大寫壹字自居,而將尋常戲子比之為小寫一字,——入鄉演劇宣傳,一看滿地的「田田荷戲」,均皆驚奇不置。一經詢問之下,始知為常吃的芋艿,不免大失所望。他們全以為芋艿該如桔子李子,是結在樹上的。人之智愚不肖,不能以書本為標本,于此已可概見了。
入冬之時,竹山裡的筍,其未「挺然翹然」,怕也出於安岡秀夫自己的想像之外吧。
掘筍功事,非專家不辦。大抵冬霜既降,而綠竹尚「秀色可餐」——這說來,自然是好吃的民族了——土地堅實異常;冬筍則必裂地而出。據說是人間春意,先發於地。竹根得春氣之先,便茁新芽,是即為筍。
筍伏處土中,日趨茁壯。鄉人于此之時,即從事採掘,如發寶藏,雖並不容易,但鄉人類能「善觀氣色」,「格竹」致知。從竹的年齡與枝葉的方位,知道它盤根所在。循根發掘,每每能獲得「小黃貓」似的筍。
我不大瞭解他們掘得筍時的喜悅心情,在我則是掘得新筍一株,賽獲黃金萬兩。吃筍固然快樂,掘筍則更覺趣味無窮。
這也許由於我「得之也難,則愛之也深」。希望成於戰士,地下的「小黃貓」,是人間的大希望。我于此而體唸到人生的意味。大抵我的掘筍方法,專看地上裂縫。
還有,就是作為玩耍而已。至于在螢火蟲的自身,藉此可以引誘異性,又可以威嚇敵害,對於它的生活上是很有意義的。
在電燈,煤氣燈和霓虹燈交互輝煌的上海,是沒有機會遇到螢火蟲的。故鄉的螢火蟲更是一年,二年,几乎十年沒有見過了,最近家中來信說:三月沒有雨,田裡的稻都已枯死,桑樹也有許多枯萎了。那末往時所見的一池水,當然已經乾涸,一片稻田,看去一定像一片焦土,那黑的樹影,也必定很稀疏了。我那辛苦工作的鄰居們已經無工可作,他們可以作長期的休息了,但是在納涼的時候,在他們的談話中,未知還能聞到多少笑聲。
因了繭火蟲我記着了遭遇旱災的故鄉了。祝福我辛苦的鄰人們,應該有一條生路可走。
選自《太白》第1卷第1號,1934年9月20日 ·542· 說筍之類王任叔
王任叔1901~1972,筆名巴人,浙江省奉化縣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監獄》,長篇小說《死線上》,散文集《鄰人們》,雜文集《竊門集》等。
近來常在小菜之間,偶然撥到幾片筍,為了價昂,娘姨不能多買,也就在小菜裡略略摻和幾片,以示點綴。但這使我于舉箸之時,油然的想到了故鄉,不免有點「懷鄉病」了。
我之愛筍,倒不是為的它那「挺然翹然」的姿勢。日本學者之侮蔑中國,真可說是「無微不至」。魯迅先生的《馬上支日記》,有這樣的一節話:
“安岡氏又自己說——
我在故鄉,就吃了十多年筍,現在回想,自省無論如何,總絲毫也尋不出吃筍時,愛它『挺然翹然』的思想的影子來。」
我是不很佩服我們東鄰的所謂「文化藝術」的。也許由於我的淺嘗,無法理解他們的偉大。但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沒有一個文學者,能及得上我們的魯迅先生。這也許和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始終脫不了封建勢力的束縛有點關係,在文化藝術的領域上,只看到他們風氣的流變:自自然主義而至理想主義,而至「左翼運動」,大半都停留在表面上,不可能有更深入的發掘。
安岡秀夫的話,也許多少受到弗洛特現譯「弗洛依德」,其學說認為人之一切慾望都來自性本能學說的影響,然而以此作為侮蔑中國民族性的刻劃,確實是可觀了。
因為愛吃筍,就想到鄉間掘筍的故事,真可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我家老屋後門,就有一大塊竹山。中國人固然有以竹為箭,用於戰鬥;但最古時候,還有用蒲的。《左傳》所謂「董澤之蒲,可勝既乎」。
那說來,真是「草木皆兵」了。這可見中國民族是最堅韌善斗的。不過世界上殺人武器,既已通行槍炮,以竹為箭,成了我們孩子時代的玩藝。古風杳渺,鄉之人也早沒有見竹而思戰斗的積習了。
他們喜歡培竹,一則為圖出息,二則為圖口舌,三則如迂我輩文人雅士,聊供消暑納涼,吟詩入畫罷了。
我沒有「賦得修竹」的才能,更沒有寫松竹梅歲寒三友圖的本領。但卻時常跟着長工去掘過筍。筍而必然掘,那已可見並不是一定「挺然翹然」的了。大概城市裡人,想像特別豐富,雖然在植物學書上,也看到過「塊根」「塊莖」之說,但一入鄉間,也不免有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慨。
五四時候,一般青年激于義憤,以大寫壹字的資格——因為有別于尋常戲子,他們以大寫壹字自居,而將尋常戲子比之為小寫一字,——入鄉演劇宣傳,一看滿地的「田田荷戲」,均皆驚奇不置。一經詢問之下,始知為常吃的芋艿,不免大失所望。他們全以為芋艿該如桔子李子,是結在樹上的。人之智愚不肖,不能以書本為標本,于此已可概見了。
入冬之時,竹山裡的筍,其未「挺然翹然」,怕也出於安岡秀夫自己的想像之外吧。
掘筍功事,非專家不辦。大抵冬霜既降,而綠竹尚「秀色可餐」——這說來,自然是好吃的民族了——土地堅實異常;冬筍則必裂地而出。據說是人間春意,先發於地。竹根得春氣之先,便茁新芽,是即為筍。
筍伏處土中,日趨茁壯。鄉人于此之時,即從事採掘,如發寶藏,雖並不容易,但鄉人類能「善觀氣色」,「格竹」致知。從竹的年齡與枝葉的方位,知道它盤根所在。循根發掘,每每能獲得「小黃貓」似的筍。
我不大瞭解他們掘得筍時的喜悅心情,在我則是掘得新筍一株,賽獲黃金萬兩。吃筍固然快樂,掘筍則更覺趣味無窮。
這也許由於我「得之也難,則愛之也深」。希望成於戰士,地下的「小黃貓」,是人間的大希望。我于此而體唸到人生的意味。大抵我的掘筍方法,專看地上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