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孟子
《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君寧。」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 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
改用現代的口號,那就是——
人民萬歲!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民貴君 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 合的整體是貴的,重於國君的,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普 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麼樣呢?孟子這裡沒有說,也就很難說了。 不過,就我們的瞭解來看,個體的小民是不可能與國君的重要性 相抗衡的,不僅不能抗衡,而且還不知道要輕了多少倍哩。
或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有所侷限。其實,又何止 是孟子有所侷限,就是進化到兩千多年後的民主時代,我們不也 仍然在花大力氣清除封建主義思想的嚴重影響和桎梏嗎?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原文】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
孟子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 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讀解】
我們今天說:「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說:「要給學生一碗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卻要求影子正,源濁卻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沒搞 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不是緣木求魚嗎?
而且,孟子說得好:「緣本求魚雖然得不到魚,但卻沒有什麼 後患。以你的所作所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後患無 窮。」(《梁惠王上》)這段批評粱惠玉的話,移在這裡來批評「以 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準確極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謬種流 專,誤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誣 枉不正,貽害他人。
介然用之,茅塞頓開
【原文】
孟子謂高子①曰:「山徑之蹊②間,介然③用之而成路;為間④不 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註釋】
①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②徑:山路。溪:人行處。山徑之 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裡是經常 不斷的意思。④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譯文】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 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 把你的心堵塞了。」
【讀解】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規劃三國鼎立藍 圖。劉備聽完以後,離開坐位向諸葛亮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 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這「頓開茅塞」作為一個成語,其語源正出於孟子這裡,沒 有「茅塞」,談何「頓開」呢? 諸葛亮開劉備之茅塞,孟子開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請誰來「頓開」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罷。
好在,「這地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魯 迅)
心路也是一樣。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雖然不一定會「頓開」,但總會 有開啟的時候吧。何況,「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沒有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聖人是不是能夠使你的「茅塞」頓開了呢?
再作馮婦
【原文】
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①,殆不可復。」
孟子曰:「是為馮婦②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③,莫之敢攖(4)。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註釋】
①復為發棠:重新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賑濟災民。發,汗。棠,地名, 在今山東即墨南。過去齊國災荒時,孟子曾勸過齊上開棠地糧倉賑濟災民,所 以有此說。②馮婦:人名,姓馮.名婦。③嵎(yu):山勢彎曲險阻 處。④攖(ying):迫近。
【譯文】
齊國遭饑荒,陳臻對孟子說:「國內的人們都以為老師會再次 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說:「再這樣做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 于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 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 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 婦輓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
【讀解】
士人們譏笑他什麼?
譏笑他重操舊業,又于起了打虎的勾當,而把自己做善士的 追求放棄了。所以,「再作馮婦」作為一個成語,是指人應該明己 見機守義,不應因環境而輕易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原則。簡言之.就 是不應「再作馮婦」。
但我們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裡又感到他並不是完全否定馮婦 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只是士人 們在譏笑他。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士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 救民嗎?
關於這個問題,朱熹有個解釋,他認為主要因為孟子說這話 的時候,是齊王已不願意用他,不願意聽他的話了,而孟子自己 也知道這個情況,已準備離開齊國了,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改用現代的口號,那就是——
人民萬歲!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民貴君 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 合的整體是貴的,重於國君的,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普 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麼樣呢?孟子這裡沒有說,也就很難說了。 不過,就我們的瞭解來看,個體的小民是不可能與國君的重要性 相抗衡的,不僅不能抗衡,而且還不知道要輕了多少倍哩。
或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有所侷限。其實,又何止 是孟子有所侷限,就是進化到兩千多年後的民主時代,我們不也 仍然在花大力氣清除封建主義思想的嚴重影響和桎梏嗎?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原文】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
孟子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 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我們今天說:「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說:「要給學生一碗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卻要求影子正,源濁卻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沒搞 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不是緣木求魚嗎?
而且,孟子說得好:「緣本求魚雖然得不到魚,但卻沒有什麼 後患。以你的所作所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後患無 窮。」(《梁惠王上》)這段批評粱惠玉的話,移在這裡來批評「以 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準確極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謬種流 專,誤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誣 枉不正,貽害他人。
介然用之,茅塞頓開
孟子謂高子①曰:「山徑之蹊②間,介然③用之而成路;為間④不 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註釋】
①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②徑:山路。溪:人行處。山徑之 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裡是經常 不斷的意思。④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譯文】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 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 把你的心堵塞了。」
【讀解】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規劃三國鼎立藍 圖。劉備聽完以後,離開坐位向諸葛亮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 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這「頓開茅塞」作為一個成語,其語源正出於孟子這裡,沒 有「茅塞」,談何「頓開」呢? 諸葛亮開劉備之茅塞,孟子開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請誰來「頓開」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罷。
好在,「這地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魯 迅)
心路也是一樣。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雖然不一定會「頓開」,但總會 有開啟的時候吧。何況,「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沒有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聖人是不是能夠使你的「茅塞」頓開了呢?
再作馮婦
【原文】
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①,殆不可復。」
孟子曰:「是為馮婦②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③,莫之敢攖(4)。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註釋】
①復為發棠:重新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賑濟災民。發,汗。棠,地名, 在今山東即墨南。過去齊國災荒時,孟子曾勸過齊上開棠地糧倉賑濟災民,所 以有此說。②馮婦:人名,姓馮.名婦。③嵎(yu):山勢彎曲險阻 處。④攖(ying):迫近。
【譯文】
齊國遭饑荒,陳臻對孟子說:「國內的人們都以為老師會再次 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說:「再這樣做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 于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 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 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 婦輓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
【讀解】
士人們譏笑他什麼?
譏笑他重操舊業,又于起了打虎的勾當,而把自己做善士的 追求放棄了。所以,「再作馮婦」作為一個成語,是指人應該明己 見機守義,不應因環境而輕易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原則。簡言之.就 是不應「再作馮婦」。
但我們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裡又感到他並不是完全否定馮婦 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只是士人 們在譏笑他。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士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 救民嗎?
關於這個問題,朱熹有個解釋,他認為主要因為孟子說這話 的時候,是齊王已不願意用他,不願意聽他的話了,而孟子自己 也知道這個情況,已準備離開齊國了,所以才有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