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戰國策    P 1


作者:劉向
頁數:1 / 87
類別:歷史

 

作者:劉向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戰國策

 序言
《戰國策》一書,記載了戰國時代各國的歷史事實和故事傳說,有史料價值,也有文學價值。至西漢末年,書中篇簡有零亂缺失情況,劉向遂加以整理,定為三十三篇。爾後,歷代傳抄傳刻,又多有訛誤。雖然經過學者多次校注、輯補或改編,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何建章教授研究此書多年,曾參考有關書籍一百多種,以他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訓詁學修養,前結前人的整理成果,寫成《戰國策註釋》,提出了自己大量的心得體會。
在校勘方面,例如《秦策》一第二章:「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鮑彪註:「掘門,掘垣為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堀」古與「窟」通用,古書中「堀」多訛為「掘」。本《註釋》指出,「掘門」應作「堀穴」,「掘」、「窟」、「掘」古通用;「穴」因在篆文中與「門」形近而訛為「門」。下文有「戶」字,此處不應復出「門」字。
又如《齊策》三第一一章:「(前略)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勌之苦,而擅其功。」本《註釋》認為,「見」當是「」字之誤,「」同「得」。得之,才「無勞勌之苦,而擅其功」。
在解釋方面,例如《齊策》一第二章:「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前人都把「胡貉」解為「胡地」出產的貉皮,「代馬」解為代郡出產的馬。本《註釋》識為,「胡」和「貉」是指北方兩個民族地區。「貉」同「貊」,是古代的民族名。「代馬」指「代郡」和「馬邑」,都是地名。原書中這幾句都是指「地勢形便」而言。
又如《秦策》三第一一章:「臣竊為王恐,恐萬世之後,有國者非子孫也。」于鬯註:「『萬世』即『後世』」,于文義不合。本《註釋》認為,「萬世」即「萬歲」、「千秋萬歲」之意,指帝王「晏駕」。古代對貴族諱言死字。
 本《註釋》中這類例證很多,既有充分證據,又符合原書內容。何建章教授善於運用橫向和縱向聯繫的研究方法,堅持科學的治學態度,使註釋取得了豐碩成果。
                                           陰法魯  
 卷一  東周策
周考王(前440年~前426年)封其弟揭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陽市西)是為河南桓公,桓公之孫惠公又自封其少子班于鞏(今河南省鞏縣),因在王城之東,號東周。而河南惠公本在王城,號西周。當時周王仍都于成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戰國策》所謂周王者,都成周之王。周顯王(前368年~前321年)二年趙與韓分周為二,即王城之西周、鞏之東周,亦即戰國策所謂西周君及東周君。而顯王抱空名,尚在成周,直至周赧王,為秦始皇所滅。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周室衰弱,所有者,河南(王城)、洛陽(下都)、榖城(今河南府城西北十八里有故榖城)、平陰(故城在孟津縣東)、偃師、鞏、緱氏(故城在今偃師縣南二十里)七城而已。河南、緱氏、榖城三邑屬西周,洛陽、平陰、偃師、鞏四邑屬東周。」
《東周策》鮑本列為卷二,而將《西周策》列為卷一。
  一 秦興師臨周求九鼎
秦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于齊。」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畫計,與秦,不若歸之太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實也。願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悠,臣請東解之。」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塗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挾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於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輓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二 秦攻宜陽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覊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于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于秦,受寶于韓,而德東周。
  三 東周與西周戰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為東周謂韓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國也,多名器重寶,案兵而勿出,可以德東周,西周之寶可盡矣。」
  四 東周與西周爭
東周與西周爭,西周欲和于楚、韓。齊明謂東周君曰:「臣恐西周之與楚、韓寶,令之為己求地于東周也。不若謂楚、韓曰,西周之慾入寶,持二端。今東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寶不入楚、韓。楚韓、欲得寶,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寶出,是我為楚、韓取寶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五 東周欲為稻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