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北史    P 426


作者:李延壽
頁數:426 / 0
類別:歷史

 

作者:李延壽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北史

及入鄴,安生遽令掃門。家人怪而問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將見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詔不聽拜,親執其手,引與同坐,謂曰:「朕未能去兵,以此為愧。」安生曰:「黃帝尚有阪泉之戰,況陛下龔行天罰乎!」帝又曰:「齊氏賦役繁興,竭人財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庫及三台雜物散之百姓,公以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陛下此詔,異代同美。」帝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紂,懸首白旗;陛下平齊,兵不血刃,愚謂聖略為優。」帝大悅,賜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區,並賜象笏及九鐶金帶,自余什物稱是。又詔所司給安車駟馬,令隨駕入朝,並敕所在供給。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參議五禮。宣政元年,拜露門博士、下大夫,時年八十餘。尋致仕,卒於家。
安生既學為儒宗,嘗受其業,擅名于後者,有馬榮伯、張黑奴、竇士榮、孔籠、劉焯、劉炫等,皆其門人焉。所撰《周禮義疏》二十卷,《禮記義疏》三十卷、《孝經義》一卷,並行于世。安生與同郡宗道暉、張暉、紀顯敬、徐遵明等為祖師。道暉好着高翅帽、大屐,州將初臨,輒服以謁見,仰頭舉肘,拜于屐上,自言學士比三公。後齊任城王湝鞭之,道暉徐呼安偉,安偉出,謂人曰:「我受鞭,不漢體。」復躡屐而去。冀州人為之語曰「顯公鐘,宋公鼓,宗道暉屐,李洛姬肚」,謂之四大。顯公,沙門也,宋公,安德太守也;洛姬,婦人也。
安生在山東時,歲歲游講,從之者傾郡縣。或誑之曰:「某村古塚,是晉河南將軍熊光,去七十二世。舊有碑,為村人埋匿。」安生掘地求之,不得,連年訟焉。冀州長史鄭大訁雚判之曰:「七十二世,乃是羲皇上人;河南將軍,晉無此號。訴非理記。」安生率其族向塚而號。將通名,見徐之才、和士開二人相對,以徐之才諱「雄」,和士開諱「安」,乃稱「觸觸生」,群公哂之。
 樂遜,字遵賢,河東猗氏人也。幼有成人之操,從徐遵明於趙、魏間,受《孝經》、《喪服》、《論語》、《詩》、《書》、《禮》、《易》、《左氏春秋》大義。尋而山東寇亂,學者散逸,遜于擾擾之中,猶志道不倦。大統七年,除子都督。九年,太尉李弼請遜教授諸子。既而周文盛選賢良,授以守令。相府戶曹柳敏、行台郎中盧光、河東郡丞辛粲相繼舉遜,稱有牧人之才。弼請留不遣。魏廢帝二年,周文召遜教授諸子。在館六年,與諸儒分授經業,講《孝經》、《論語》、《毛詩》及服虔所注《春秋左氏傳》。周閔帝踐阼,以遜有理務材,除秋官府上士,轉小師氏下大夫。自譙王儉以下,並束脩行弟子之禮。遜以經術教授,甚有訓導之方。及衛公直鎮蒲州,遜為直主簿。
武成元年六月,以霖雨經時,詔百官上封事。遜陳時宜十四條,其五條切於政要。其一,崇教方。其二,省造作。其三,明選舉。其四,重戰伐。其五,禁奢侈。保定二年,以訓導有方,頻加賞賜,遷遂伯中大夫。五年,詔魯公贇、畢公賢等,俱以束脩之禮,同受業焉。
天和元年,岐州刺史陳公純舉遜以賢良。五年,遜以年在懸車,上表致仕,優詔不許。於是賜以粟帛及錢等,授湖州刺史,封安邑縣子。人多蠻左,未習儒風。遜勸勵生徒,加以課試,數年之間,化洽州境。蠻俗生子,長大多與父母異居。遜每加勸導,多革前弊。在任數載,頻被褒錫。秩滿還朝,拜皇太子諫議,復在露門教授皇子。大象初,進爵崇業郡公,又為露門博士。二年,進位開府儀同大將軍,出為汾陰郡守。遜以老病固辭,詔許之,乃改授東揚州刺史。仍賜安車、衣服及奴婢等,又于本郡賜田十頃,儒者以為榮。隋開皇元年,卒於家,年八十二。贈本官,加蒲、陝二州刺史。


  
遜性柔謹,寡交遊,立身以忠信為本。不自矜尚。每在眾言論,未嘗為人之先,學者以此稱之。所著《孝經》、《論語》、《毛詩》、《左氏春秋序論》十餘篇。又著《春秋序義》,通賈、服說,發杜氏違,辭理並可觀。
初,周又有黎景熙,以古學顯。
黎景熙,字季明,河間鄭人,少以孝行聞于世。曾祖嶷,魏太武時,以軍功賜爵容城縣男,後為燕郡守。祖鎮、父瓊,並襲爵。季明少好讀書,性強記默識,而無應對之能。其從祖廣,太武時尚書郎,善古學。常從吏部尚書清河崔宏受字義,又從司徒崔浩學楷篆,自是家傳其法。季明亦傳習之,頗與許氏有異。又好玄象,頗知術數,而落魄不事生業。有書千餘卷。雖窮居獨處,不以饑寒易操。與范陽盧道源為莫逆交。永安中,道源勸令入仕,始為威烈將軍。孝武西遷,季明乃寓居伊洛。侯景徇地河外,召季明從軍,稍遷黎陽郡守。季明從至懸瓠,察景終不足恃,遂去之。客于潁川。時王思政鎮潁川,累使召季明,留于內館。月餘,周文又征之,遂入關。乃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于東閣。大統末,拜著作佐郎。于時倫輩,皆位兼常伯,車服華盛,唯季明獨以貧素居之,而無愧色。又勤於所職,著述不怠。然性尤專固,不合于時,是以一為史官,遂十年不調。武成末,遷外史下大夫。
保定三年,盛營宮室。春夏大旱,詔公卿百僚,極言得失。季明上封事曰:


  
臣聞成湯遭旱,以六事自陳。宣王太甚,而圭璧斯竭。豈非遠慮元元,俯哀黎庶。今農要之月,時雨猶愆,率土之心,有懷渴仰。陛下垂情萬類,子愛群生,覲禮百神,猶未豐洽。豈或作事不節,有違時令,舉措失中,當邀斯旱。
《春秋》,君舉必書,動為典禮。水旱陰陽,莫不應行而至。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春秋》莊公三十一年冬,不雨,《五行傳》以為是歲一年而三築台,奢侈不恤人也。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五行傳》以為時作南門,勞人興役。漢惠帝二年夏,大旱,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澗水絶,《五行傳》以為先是發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漢武帝元狩三年夏,大旱,《五行傳》以為是歲發天下故吏,穿昆明池。然則土木之功,動人興役,天輒應之以異。典籍作誡,倘或可思,上天譴告,改之則善。今若息人省役,以答天譴,庶靈澤時降,嘉谷有時,則年登可覬,子來非晚。《詩》云:「人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或恐極陽生陰,秋多雨水,年復不登,人將無覬。如又薦饑,為慮更甚。
時豪富之家,競為奢麗。季明又上書曰:
臣聞寬大所以兼覆,慈愛所以懷眾。故天地稱其高厚者,萬物得其容養焉;四時著其寒暑者,庶類資其忠信焉。是以帝王者,寬大象天地,忠信則四時。招搖東指,天下識其春;人君布德,率土懷其惠。伏惟陛下,資乾禦宇,品物咸亨,時乘六龍,自強不息,好問受規,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