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北史    P 421


作者:李延壽
頁數:421 / 0
類別:歷史

 

作者:李延壽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北史

 陳奇,字脩奇,河北人也。少孤貧,而奉母至孝。齠祇聰識,有夙成之美。愛玩經典,常非馬融、鄭玄解經失旨。志在著述《五經》。始注《孝經》、《論語》,頗傳于世,為縉紳所稱。與河間邢祐同召赴京。時秘書省游雅素聞其名,始頗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史職。後與奇論典誥,至《易訟卦》「天與水違行」,雅曰:「自蔥嶺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自蔥嶺西,豈東向望天哉?」雅性護短,因以為嫌。嘗眾辱奇,或爾汝之,或指為小人。奇曰:「公身為君子,奇身且小人。」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曰:「祖,燕東部侯厘。」雅質奇曰:「侯厘何官也?」奇曰:「昔有雲師、火正、鳥師之名,以斯而言,世革則官異,時易則禮變。公為皇魏東宮內侍長,竟何職也?」先是,敕以奇付雅,令銓補秘書。雅既惡之,遂不復敘用焉。
 奇冗散數年,高允每嘉其遠致,稱奇通識,非凡學所及。允微勸雅曰:「君朝望具瞻,何為與野儒辯簡牘章句!」雅謂允有私于奇,曰:「君寧黨小人也?」乃取奇注《論語》、《孝經》,燒于庭內。奇曰:「公貴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論語》!」雅愈怒,因告京師後生,不聽傳授。而奇無降志,亦評雅之失。雅制昭皇太后碑文,論後名字之美,比諭前魏之甄後。奇刺發其非,遂聞于上。詔下司徒檢對,雅有屈焉。
 有人為謗書,多怨時之言,頗稱奇不得志。雅乃諷在事雲,此書言奇不遂,當是奇假人為之。如依律文,造謗書者,皆及孥戮。遂抵奇罪。時司徒、平原王陸麗知奇見枉,惜其才學,故得遷延經年,冀得寬宥。獄成,竟致大戮,遂及其家。奇于《易》尤長,在獄嘗自筮。卦未及成,乃攬破而嘆曰:「吾不度來年冬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奇初被召,夜夢星墜壓腳。明而告人曰:「星則好風,星則好雨,夢星壓腳,必無善征。但時命峻切,不敢不赴耳。」
奇外生常矯之,仕歷郡守。奇所注《論語》矯之傳掌,未能行于世。其義多異鄭玄,往往與司徒崔浩同。
劉獻之,博陵饒陽人也。少而孤貧,雅好《詩》《傳》。曾受業于勃海程玄,後遂博觀眾籍。見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楊、墨之流,不為此書,千載誰知其小也?」曾謂其所親曰:「觀屈原《離騷》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孔子曰『無可無不可』,實獲我心。」時人有從獻之學者,獻之輒謂之曰:「人之立身,雖百行殊涂,準之四科,要以德行為首。子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讓,不待出戶,天下自知。儻不能然,雖復下帷針股,躡屩從師,正可博聞多識,不過為土龍乞雨,眩惑將來。其于立身之道,有何益乎?孔門之徒,初亦未悟,見皋魚之嘆,方乃歸而養親。嗟乎!先達何自覺之晚也?」由是四方學者,莫不高其行義,希造其門。


  
獻之善《春秋》、《毛詩》。每講《左氏》,盡隱公八年便止,云:「義例已了,不復須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說。後本郡逼舉孝廉,至京稱病而還。孝文幸中山,詔徵典內校書。獻之喟然嘆曰:「吾不如莊周散木遠矣,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固以疾辭。時中山張吾貴與獻之齊名,四海皆稱儒宗。吾貴每一講唱,門徒千數,其行業可稱者寡。獻之著錄,數百而已,皆通經之士。於是有識者辨其優劣。
魏承喪亂之後,《五經》大義,雖有師說,而海內諸生,多有疑滯,咸決於獻之。六藝之文,雖不悉注,所標宗旨,頗異舊義。撰《三禮大義》四卷,《三傳略例》三卷,注《毛詩序義》一卷,行于世。並立《章句疏》二卷。注《涅槃經》,未就而卒。四子:放古、爰古、參古、脩古。
張吾貴,字吳子,中山人也。少聰慧口辯,身長八尺,容貌奇偉。年十八,本郡舉為太學博士。吾貴先未多學,乃從酈詮受《禮》,牛天祐受《易》。詮、祐粗為開發而已,吾貴覽讀一遍,便即別構戶牖,世人競歸之。曾在夏學,聚徒千數,而不講《傳》。生徒竊云:「張生之於《左氏》,似不能說。」吾貴聞之,謂曰:「我今夏講暫罷,後當說《傳》。君等來日,皆當持本。」生徒怪之而已。吾貴詣劉蘭,蘭遂為講《傳》。三旬之中,吾貴兼讀杜、服,隱括兩家,異同悉舉。諸生後集,便為講之,義例無窮,皆多新異,蘭仍伏聽。學者以此益奇之。而辯能飾非,好為詭說,由是業不久傳。而氣陵牧守,不屈王侯,竟不仕而終。
劉蘭,武邑人也。年三十餘,始入小學書《急就篇》。家人覺其聰敏,遂令從師。受《春秋》、《詩》、《禮》于中山王保安。家貧,無以自資,且耕且學。三年之後,便白其兄,求講說。其兄笑而聽之,為立黌舍,聚徒二百。蘭讀《左氏》,五日一遍,兼能《五經》。先是,張吾貴以聰辯過人,其所解說,不本先儒之旨。唯蘭推《經》、《傳》之由,本注者之意,參以緯候及先儒舊事,甚為精悉。自後《經》義審博,皆由於蘭。蘭又明陰陽,博物多識,故為儒者所宗。
瀛州刺史裴植,征蘭講書於州南館。植為學主,故生徒甚盛,海內稱焉。又特為中山王英所重。英引在館,令授其子熙、誘、略等。蘭學徒前後數千,成業者眾。而排毀《公羊》,又非董仲舒,由是見譏于世。為國子助教。靜坐讀書,有人叩門,蘭命引入,葛巾單衣,入與蘭坐,謂曰:「君自是學士,何為每見毀辱?理義長短,竟在誰?而過無禮見陵也!今欲相召,當與君正之。」言終而出,蘭少時患死。


  
孫惠蔚,武邑武遂人也。年十五,粗通《詩》、《書》及《孝經》、《論語》。十八,師董道季講《易》。十九,師程玄讀《禮經》及《春秋三傳》。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太和初,郡舉孝廉,對策于中書省。時中書監高閭因相談薦,俄為中書博士,轉皇宗博士。閭被敕理定雅樂,惠蔚參其事。及樂成,閭上疏請集朝士于太樂,共研是非。秘書令李彪,自以才辯,立難於其前。閭命惠蔚與彪抗論,彪不能屈。黃門侍郎張彞,常與游處,每表疏論事,多參訪焉。十七年,孝文南征,上議告類之禮。及太師馮熙薨,惠蔚監其喪禮。上書,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服。惠蔚與李彪以儒學相知,及彪位至尚書,惠蔚仍太廟令。孝文曾從容言曰:「道固既登龍門,而孫蔚猶沈涓澮,朕常以為負矣。」雖久滯小官,深體通塞,無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二十二年,侍讀東宮。先是,七廟以平文為太祖。孝文議定祖宗,以道武為太祖。祖宗雖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將祔神主于廟。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光謂惠蔚曰:「此乃禮也,而執法欲見彈劾,思獲助于碩學。」惠蔚曰:「此深得禮變。」尋為書以與光,贊明其事。光以惠蔚書呈宰輔,乃召惠蔚與巒庭議得失。尚書令王肅又助巒,而巒理終屈,彈事遂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