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愛情心理學
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護。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傷機會,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天下最好的治療者是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信任、不設防,所以在愛情中也是傷上加傷最危險的時候。當人的感情被觸動時,就進入了一個非理性的潛意識過程;愛情關係其實很像母親與嬰孩的關係,彼此戀慕、含情對視,都想把最好的獻給對方,不在一起時會焦慮、不安,彷彿「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愛的關係今與昔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裡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係中加倍討回。例如過去在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你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你,給你空間。彼此互許終身之後,你會覺得∶為什麼我所要的,你卻不給我?在愛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嬰孩時期—我有什麼需要,不用開口,爸媽就應該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閙,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閙,處罰對方,強求他來滿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在剪不斷,理還亂之錯綜複雜的愛情關係中,找出一些頭緒,讓我們在分析處理問題時,掌握較正確的方向。
移情作用
所謂移情作用就是把對過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從一些重要人物身上獲得卻未能如願的情感需求,希望從目前的關係中得到滿足。
很多人因為從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匱乏,一旦得到相關的滿足,不管人時地是否合宜,就掉進愛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個女兒,從小在家中常被忽視,有次與家人外出走丟了,父親卻渾然不覺。她從小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是個醜小鴨,渴望得到父親珍愛,卻未能如願。上研究所時,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滿有慈父形象的教授開始注意她,欣賞她時,她就覺得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教授,本無心要破壞別人家庭,卻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許多外遇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每個人都情有可原,他們不是十惡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滿了人性的軟弱。
廣角及望遠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機有廣角及望遠鏡頭,用望遠鏡頭對準某一對象時,此對象變大,而其它對象就變成模糊的背景。這就像肚子餓時去市場買東西會買得特別多,因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當你吃飽後,需求又不一樣了。食物像被廣角鏡頭溶回背景中,但吃飽後你口渴了,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遠鏡頭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變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這個新的對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滿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許期望一個慈父般的伴侶,但當你被照顧、被關注的需求滿足後,你很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心理需求,開始要求獨立、自主。人是會成長會改變的,衝突於是產生。我們剛開始從愛情關係中可以得到滿足,但因為我們的心理需求會隨人生情況而改變,所以,兩人結婚以後還要不斷適應,不斷學習才好。
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尋。
按照心理學大師楊格的理論,每個人都身具「顯性」與「隱性」(或稱「影子」)人格。換言之,每人除了表現外在眾人所見之「顯性人格」外,還有個正好相反,潛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覺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邏輯思考與客觀評斷,但是當他在強調與表現「理性」時,便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細膩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壓抑到潛意識深處,變成隱性的「影子人格」。
「顯性人格」的形成與先天因素有極大的關係,但也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例如,男性成長過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好漢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壓抑到潛意識中變成「影子人格」。
愛的關係今與昔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裡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係中加倍討回。例如過去在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你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你,給你空間。彼此互許終身之後,你會覺得∶為什麼我所要的,你卻不給我?在愛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嬰孩時期—我有什麼需要,不用開口,爸媽就應該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閙,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閙,處罰對方,強求他來滿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在剪不斷,理還亂之錯綜複雜的愛情關係中,找出一些頭緒,讓我們在分析處理問題時,掌握較正確的方向。
移情作用
很多人因為從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匱乏,一旦得到相關的滿足,不管人時地是否合宜,就掉進愛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個女兒,從小在家中常被忽視,有次與家人外出走丟了,父親卻渾然不覺。她從小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是個醜小鴨,渴望得到父親珍愛,卻未能如願。上研究所時,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滿有慈父形象的教授開始注意她,欣賞她時,她就覺得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教授,本無心要破壞別人家庭,卻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許多外遇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每個人都情有可原,他們不是十惡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滿了人性的軟弱。
廣角及望遠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機有廣角及望遠鏡頭,用望遠鏡頭對準某一對象時,此對象變大,而其它對象就變成模糊的背景。這就像肚子餓時去市場買東西會買得特別多,因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當你吃飽後,需求又不一樣了。食物像被廣角鏡頭溶回背景中,但吃飽後你口渴了,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遠鏡頭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變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這個新的對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滿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許期望一個慈父般的伴侶,但當你被照顧、被關注的需求滿足後,你很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心理需求,開始要求獨立、自主。人是會成長會改變的,衝突於是產生。我們剛開始從愛情關係中可以得到滿足,但因為我們的心理需求會隨人生情況而改變,所以,兩人結婚以後還要不斷適應,不斷學習才好。
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尋。
按照心理學大師楊格的理論,每個人都身具「顯性」與「隱性」(或稱「影子」)人格。換言之,每人除了表現外在眾人所見之「顯性人格」外,還有個正好相反,潛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覺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邏輯思考與客觀評斷,但是當他在強調與表現「理性」時,便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細膩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壓抑到潛意識深處,變成隱性的「影子人格」。
「顯性人格」的形成與先天因素有極大的關係,但也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例如,男性成長過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好漢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壓抑到潛意識中變成「影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