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羅馬帝國興亡史
愛德華·吉本出身于一個擁有大地產的資產階級家族。
據他追記,其家族在14世紀時開始擁有土地。到16世紀後期,其遠祖已獲得縉紳的稱號。當時風氣,農村殷實之家,大都把子弟送往城市習商。這個家族已有幾代人到倫敦從事商業活動,並出現過一位周游西歐並遠遊美洲的旅行家。吉本的祖父愛德華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於一次船隻失事而破產,但他東山再起,又復積資十萬英鎊。吉本的父親亦名愛德華,曾就讀於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為托利黨人,擁有縉紳稱號,一度擔任倫敦城的區長,並曾當選英國議會下院議員。吉本的母親朱迪思·波頓為倫敦商人之女。吉本於1737年出生於倫敦附近的帕特尼鎮,是父母的長子。
他後來在回憶錄中頗以其出身門第而自豪:「我出生於一個自由而文明的國家,一個科學和哲學的時代,一個門第榮耀、家資富有的家庭。」吉本幼年身體孱弱多病,母親連生多胎,無力照管,幸賴姨母凱塞琳·波頓悉心看護,幾次轉危為安。他所受的初級教育很不完整,時常因病中斷,10歲喪母后,又一度輟學,幸賴他生性好學,又得姨母輔導,讀了許多古希臘羅馬的人物傳記,啟發了對古典時期歷史的興趣。在入大學之前,他對希臘文和拉丁文都已打下良好基礎。
1752年吉本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當時只有15歲。
他對世界歷史懷有很濃的興趣,從古代而及于近代,几乎盡讀所能得到的關於阿拉伯、波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着作,在他閲讀的書單中也列入了中國史籍。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學院生活使他失去學習興趣。他更換了一位導師,這是一位「只記得薪俸,不記得職守」的人,對學生既不指導,也乏管理,雖同住一院,卻只見過一面,儼然路人。
吉本深感無聊,稱這段日子為修道院生活,時常離校出遊,學院也不加約束。他自幼即對宗教爭論感興趣,惑于天主教祕義的姑母對他也有所影響,牛津的沉悶氣息並不能為他解疑釋惑。相反,他認為大學要求學生對三十九信條表示信奉之舉是「裝樣子多於誦讀,誦讀多於信奉」。在徬徨苦悶之中,他接受了化體說,改信了天主教。
當時他還自認是受良心驅使,但多年以後自己承認當時過于幼稚,致為詭辯所惑。的確,他這時才16歲。
父親老愛德華得知此事,既驚且痛,向校方舉發。學校雖能寬容吉本的懶散,卻不能容忍他的改宗,吉本從此離開了牛津大學。父親為了補救,重新擬訂教育計劃,把兒子送到瑞士洛桑去讀書。
老愛德華為兒子選定的導師兼房東是一位加爾文派牧師,名叫帕維亞爾,是位博學多識的老師。1753年6月底,吉本來到洛桑,就下榻在導師的家裡。
帕維亞爾在一封信中記下了對新來學生的印象:「瘦小的身材,碩大的頭顱,以超人的才能和卓越的議論,為天主教進行了前所未聞的辯護。」面對這個天資極高而又堅信天主教的學生,帕維亞爾為他訂下周密的學習計劃,循循善誘,把他一步步引向學問的高峰。在這個簡樸的家庭裡,缺乏莫德林學院那種講究的宿舍和周到的服侍,但卻有着大量的圖書和自由的學習空氣。從1753年到1758年的五年時間裡,吉本無論在思想方面還是學業方面都有極大的進步,為他後來的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吉本取得的第一項收穫是在宗教信仰方面。來到洛桑一年半後,他放棄了天主教,重新皈依新教。
他承認帕維亞爾的教誨對於他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但他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通過自己的反思。他逐漸認識到《聖經》所描述的許多現象並不能為人類感官所感知,於是“羅馬的種種信條就像夢一樣地消逝了。
”1754年聖誕節,吉本到洛桑的教堂領受聖歺。
然而這只是他的宗教觀在前進中的第一步。隨着後對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研讀和他的理性主義世界觀的形成,他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家所傳播的自然神論的觀點,從而掌握了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對基督教傳統教義、信條進行批判的武器。
吉本在帕維亞爾指導下主要攻讀拉丁文古典名着,兼習希臘文着作。他的課業包括四大部分:歷史、詩、演說辭和哲學。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几乎是竭澤而漁了。
他還廣泛閲讀近人着作,涉及數學、邏輯、政治、法律等方面,其中包括啟蒙運動時期法、英思想家孟德斯鳩、洛克等人的着作。他還通過通信向巴黎、蘇黎世、哥廷根等大學的教授請教。
在離開瑞士之前,他還求見慕名已久的伏爾泰。年過花甲的大思想家在洛桑別墅裡接待了這個才逾弱冠的青年。1758年4月吉本離開洛桑返回英國。
後來他把居留洛桑的這五年稱作「幸運的流放」。
吉本返英以後,過着富裕而悠閒的生活。他不甘寂寞,以藏書和讀書為遣。他曾寫道:「在閒暇中我親愛的伴侶是革命以後的英國作家,他們呼吸的是理性和自由的空氣;」並認為這種閲讀對於自己深受法語影響的國語也能起到純潔的作用。他的社會工作極少。七年戰爭期間,當過一段時間義務職的國民軍軍官。他曾兩度當選議會下院議員,當時正值北美獨立戰爭,他的立場是維護母國利益,反對殖民地獨立。一本法文傳記說,他在議會八年,對重大問題都深思熟慮,但他從來不曾鼓起勇氣,展示才華,在公共場合講過話。由於得到首相諾思勛爵的賞識,吉本曾在政府部門當過三年的貿易殖民專員,他本人承認,這是一個負擔不重而薪俸頗厚的位置。可以看出,吉本對於政治不抱多大興趣,但對著書立說卻有強烈的願望。
吉本開始從事着述生涯,首先選定的是文學領域。他留學國外時,深感處于哲學時代的法國,對於希臘和羅馬文學漠視,歸國後打算寫一本書呼喚法人對古典的重視。1761年書成,用法文出版,書名為《論文學研究》。這本小冊子在法國、荷蘭得到好評,但在本國卻受到冷遇。1770年,他又撰寫了一本題為《評〈伊尼特〉第六卷》的小冊子,批駁沃伯頓主教對維吉爾這部名着的歪曲。這是吉本用英文出版的第一本書,由於內容系針對沃伯頓這個氣焰薰天的人物,所以不曾署名。他在書中指出古代立法者從未製造秘義,伊尼斯也從未躋身于立法者,沃伯頓的種種臆說是對詩人的損害。一位名叫哈利的學者曾經評論說,沃伯頓對維吉爾第六卷的解釋,多年來不曾受到觸動,現在一位卓越但匿名的評論家在一篇公正而富於勇氣的古典文學評論中「徹底推翻了這個設計拙劣的建築物,也暴露了這個傲慢的設計師的驕橫與無能。」沃伯頓未敢應戰,這本小冊子漸漸闃然無聞。然而從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吉本敢於向教會權威挑戰的勇氣。
吉本自幼培養起對歷史的興趣,然而他起意當歷史家的念頭卻是在他服役于國民軍之時。他最初考慮的課題並不是羅馬帝國,而是「法王查理八世遠征意大利」、「沃爾特·雷利爵士傳」,「瑞士解放史」,「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史」等許多題目,經過選擇,選定了「瑞士解放史」的題目。1767年,他同好友戴維爾登合作,用法文寫出一卷,在一個文學俱樂部中宣讀,未受歡迎。休謨在信中對於此書用法文撰寫也不表贊同。吉本最後承認此舉失敗。
據他追記,其家族在14世紀時開始擁有土地。到16世紀後期,其遠祖已獲得縉紳的稱號。當時風氣,農村殷實之家,大都把子弟送往城市習商。這個家族已有幾代人到倫敦從事商業活動,並出現過一位周游西歐並遠遊美洲的旅行家。吉本的祖父愛德華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於一次船隻失事而破產,但他東山再起,又復積資十萬英鎊。吉本的父親亦名愛德華,曾就讀於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為托利黨人,擁有縉紳稱號,一度擔任倫敦城的區長,並曾當選英國議會下院議員。吉本的母親朱迪思·波頓為倫敦商人之女。吉本於1737年出生於倫敦附近的帕特尼鎮,是父母的長子。
他後來在回憶錄中頗以其出身門第而自豪:「我出生於一個自由而文明的國家,一個科學和哲學的時代,一個門第榮耀、家資富有的家庭。」吉本幼年身體孱弱多病,母親連生多胎,無力照管,幸賴姨母凱塞琳·波頓悉心看護,幾次轉危為安。他所受的初級教育很不完整,時常因病中斷,10歲喪母后,又一度輟學,幸賴他生性好學,又得姨母輔導,讀了許多古希臘羅馬的人物傳記,啟發了對古典時期歷史的興趣。在入大學之前,他對希臘文和拉丁文都已打下良好基礎。
1752年吉本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當時只有15歲。
他對世界歷史懷有很濃的興趣,從古代而及于近代,几乎盡讀所能得到的關於阿拉伯、波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着作,在他閲讀的書單中也列入了中國史籍。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學院生活使他失去學習興趣。他更換了一位導師,這是一位「只記得薪俸,不記得職守」的人,對學生既不指導,也乏管理,雖同住一院,卻只見過一面,儼然路人。
吉本深感無聊,稱這段日子為修道院生活,時常離校出遊,學院也不加約束。他自幼即對宗教爭論感興趣,惑于天主教祕義的姑母對他也有所影響,牛津的沉悶氣息並不能為他解疑釋惑。相反,他認為大學要求學生對三十九信條表示信奉之舉是「裝樣子多於誦讀,誦讀多於信奉」。在徬徨苦悶之中,他接受了化體說,改信了天主教。
當時他還自認是受良心驅使,但多年以後自己承認當時過于幼稚,致為詭辯所惑。的確,他這時才16歲。
父親老愛德華得知此事,既驚且痛,向校方舉發。學校雖能寬容吉本的懶散,卻不能容忍他的改宗,吉本從此離開了牛津大學。父親為了補救,重新擬訂教育計劃,把兒子送到瑞士洛桑去讀書。
帕維亞爾在一封信中記下了對新來學生的印象:「瘦小的身材,碩大的頭顱,以超人的才能和卓越的議論,為天主教進行了前所未聞的辯護。」面對這個天資極高而又堅信天主教的學生,帕維亞爾為他訂下周密的學習計劃,循循善誘,把他一步步引向學問的高峰。在這個簡樸的家庭裡,缺乏莫德林學院那種講究的宿舍和周到的服侍,但卻有着大量的圖書和自由的學習空氣。從1753年到1758年的五年時間裡,吉本無論在思想方面還是學業方面都有極大的進步,為他後來的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他承認帕維亞爾的教誨對於他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但他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通過自己的反思。他逐漸認識到《聖經》所描述的許多現象並不能為人類感官所感知,於是“羅馬的種種信條就像夢一樣地消逝了。
”1754年聖誕節,吉本到洛桑的教堂領受聖歺。
然而這只是他的宗教觀在前進中的第一步。隨着後對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研讀和他的理性主義世界觀的形成,他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家所傳播的自然神論的觀點,從而掌握了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對基督教傳統教義、信條進行批判的武器。
吉本在帕維亞爾指導下主要攻讀拉丁文古典名着,兼習希臘文着作。他的課業包括四大部分:歷史、詩、演說辭和哲學。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几乎是竭澤而漁了。
他還廣泛閲讀近人着作,涉及數學、邏輯、政治、法律等方面,其中包括啟蒙運動時期法、英思想家孟德斯鳩、洛克等人的着作。他還通過通信向巴黎、蘇黎世、哥廷根等大學的教授請教。
在離開瑞士之前,他還求見慕名已久的伏爾泰。年過花甲的大思想家在洛桑別墅裡接待了這個才逾弱冠的青年。1758年4月吉本離開洛桑返回英國。
後來他把居留洛桑的這五年稱作「幸運的流放」。
吉本返英以後,過着富裕而悠閒的生活。他不甘寂寞,以藏書和讀書為遣。他曾寫道:「在閒暇中我親愛的伴侶是革命以後的英國作家,他們呼吸的是理性和自由的空氣;」並認為這種閲讀對於自己深受法語影響的國語也能起到純潔的作用。他的社會工作極少。七年戰爭期間,當過一段時間義務職的國民軍軍官。他曾兩度當選議會下院議員,當時正值北美獨立戰爭,他的立場是維護母國利益,反對殖民地獨立。一本法文傳記說,他在議會八年,對重大問題都深思熟慮,但他從來不曾鼓起勇氣,展示才華,在公共場合講過話。由於得到首相諾思勛爵的賞識,吉本曾在政府部門當過三年的貿易殖民專員,他本人承認,這是一個負擔不重而薪俸頗厚的位置。可以看出,吉本對於政治不抱多大興趣,但對著書立說卻有強烈的願望。
吉本開始從事着述生涯,首先選定的是文學領域。他留學國外時,深感處于哲學時代的法國,對於希臘和羅馬文學漠視,歸國後打算寫一本書呼喚法人對古典的重視。1761年書成,用法文出版,書名為《論文學研究》。這本小冊子在法國、荷蘭得到好評,但在本國卻受到冷遇。1770年,他又撰寫了一本題為《評〈伊尼特〉第六卷》的小冊子,批駁沃伯頓主教對維吉爾這部名着的歪曲。這是吉本用英文出版的第一本書,由於內容系針對沃伯頓這個氣焰薰天的人物,所以不曾署名。他在書中指出古代立法者從未製造秘義,伊尼斯也從未躋身于立法者,沃伯頓的種種臆說是對詩人的損害。一位名叫哈利的學者曾經評論說,沃伯頓對維吉爾第六卷的解釋,多年來不曾受到觸動,現在一位卓越但匿名的評論家在一篇公正而富於勇氣的古典文學評論中「徹底推翻了這個設計拙劣的建築物,也暴露了這個傲慢的設計師的驕橫與無能。」沃伯頓未敢應戰,這本小冊子漸漸闃然無聞。然而從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吉本敢於向教會權威挑戰的勇氣。
吉本自幼培養起對歷史的興趣,然而他起意當歷史家的念頭卻是在他服役于國民軍之時。他最初考慮的課題並不是羅馬帝國,而是「法王查理八世遠征意大利」、「沃爾特·雷利爵士傳」,「瑞士解放史」,「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史」等許多題目,經過選擇,選定了「瑞士解放史」的題目。1767年,他同好友戴維爾登合作,用法文寫出一卷,在一個文學俱樂部中宣讀,未受歡迎。休謨在信中對於此書用法文撰寫也不表贊同。吉本最後承認此舉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