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唐詩鑑賞下
就詩人而言,在我為情,在物為境。詩思的觸發、詩篇的形成,往往是我與物、情與境交相感應的結果。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正是一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設想詩人創作時的狀態,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獨立庭院,百感叢集,這時,正如《文心雕龍。物色篇》所說,心因「物色之動」而搖,辭因「情以物遷」而發。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淒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一的。
詩的首句「宦情覊思共淒淒」,是我心蘊結之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柳州詩長於哀怨,得《騷》之餘意。」這是因為柳宗元的身世與屈原有相似之處。他自二十六歲進入仕途,到四十七歲逝世,其間僅二十一年,但卻過了十四年的貶謫生活。他三十三歲時被貶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長安只一個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遙遠、更荒僻的柳州。這首詩就是他到柳州後,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還鄉希望一度閃現而又終於破滅之後寫的。聯繫他在去柳州途中寫的「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髮待流年」(《嶺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寫的「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登柳州城樓》),「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詩句,就可以知道這一句中所說的「宦情覊思」是什麼況味、什麼份量。而正因為這種情思積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這裡用不着以濃墨重彩渲染,只用「淒淒」兩字輕描一筆,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們在欣賞詩歌時常會發現,以平淡的筆墨來顯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見其深厚,就正是所謂「厚積薄發」的妙用。至于這句中的一個「共」字,則說明這一「淒淒」之感是雙重的,是宦情的淒淒加覊思的淒淒,因而其份量是加倍沉重的。
詩的三、四兩句「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是物象構成之境。當時的柳州還是所謖「瘴癘之地」,風土人情不同於中原地區,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別是一種殊方色彩、異域情調,在在都足以觸發貶謫之思,勾起懷鄉之念,何況又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種落葉滿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淒迷了。這裡,鶯啼而曰「亂啼」,則是詩人情往感物,辭因情發。其實,鶯啼無所謂「亂」,只因聽鶯之人心煩意亂,所以別有感受。
詩人就是當上述的在我之情與在物之境相會相融之際,寫出了這樣一首物來動情、情往感物的詩篇。詩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轉迷」,正是彼來此往的交接點。而如果從詩的章法看,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轉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啟後兩句,從而在我與物、情與境之間起了綰合作用。
當然,就對詩歌的要求而言,僅僅我與物會、情與境融是不夠的。這首詩之所以特別淒楚動人,還因為詩人所懷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時的感慨、淡淡的閒愁,詩人所觸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組《秦淮雜詩》,第一首「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片裡,濃春煙景似殘秋」,也是寫「春半如秋」。但王詩所懷的情只是感懷往事的一點惆悵之情,所觸的境只是風雨淒其的江南習見之境,兩者交織成篇,雖然也饒有風韻,不失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與柳詩抗衡的。
(陳邦炎)
別舍弟宗一
別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抒發了詩人政治上生活上鬱鬱不得志的悲憤之情。
詩的一、三、四聯着重表現的是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一聯開篇點題,點明別離,描敘兄弟惜別之情。「越江」,即粵江,這裡是指柳江。兩句意思是說:自己的心靈因長期貶謫生活的折磨,已經成了「零落殘魂」;而這殘魂又遭逢離別,更是加倍黯然神傷。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雙雙落淚,依依不捨。
第三聯是景語,也是情語,是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桂嶺」,在今廣西賀縣東北,這裡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嶺。「桂嶺瘴來雲似墨」,寫柳州地區山林瘴氣瀰漫,天空烏雲密佈,象徵自己處境險惡。「洞庭春盡水如天」,遙想行人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闊天長,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了。
詩的最後一聯,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後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常夢見「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帶的煙樹。「煙」字頗能傳出夢境之神。詩人說此後的「相思夢」在「郢樹煙」,情誼深切,意境迷離,具有濃郁的詩味。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詩話》中提出非議說:「夢中安能見郢樹煙?『煙』字只當用『邊』字。」清代馬位則認為:「既雲夢中,則夢境迷離,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邊』字,膚淺無味。」(《秋窗隨筆》)近人高步瀛也說:「『郢樹邊』太平凡,即不與上復,恐非子厚所用,轉不如『煙』字神遠。」(《唐宋詩舉要》)後二說有理。「煙」字確實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惝惚之態,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
這首詩所抒發的並不單純是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了詩人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竄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詩的第二聯,正是集中地表現他長期鬱結於心的憤懣與愁苦。從字面上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報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對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觀實寫,因為他被貶謫的地區離京城確有五、六千里,時間確有十二年之久。實際上,在「萬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這些詞語裡,就已經包藏着詩人的抑鬱不平之氣,怨憤淒厲之情,只不過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跡,讓人「思而得之」罷了。我們知道,柳宗元被貶的十二年,死的機會確實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災,差一點被燒死。詩人用「萬死」這樣的誇張詞語,無非是要渲染自己的處境,表明他一心為國,卻被長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蠻荒」之地,這該是多麼不公平、多麼令人憤慨呵!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戌、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柳宗元的這首詩既敘「別離」之意,又抒「遷謫」之情。兩種情意上下貫通,和諧自然地熔于一爐,確是一首難得的抒情佳作。
(賈文昭)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柳宗元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蘇東坡曾說柳宗元的詩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後》)。本詩正是這樣一首好詩。
詩的首句「宦情覊思共淒淒」,是我心蘊結之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柳州詩長於哀怨,得《騷》之餘意。」這是因為柳宗元的身世與屈原有相似之處。他自二十六歲進入仕途,到四十七歲逝世,其間僅二十一年,但卻過了十四年的貶謫生活。他三十三歲時被貶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長安只一個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遙遠、更荒僻的柳州。這首詩就是他到柳州後,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還鄉希望一度閃現而又終於破滅之後寫的。聯繫他在去柳州途中寫的「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髮待流年」(《嶺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寫的「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登柳州城樓》),「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詩句,就可以知道這一句中所說的「宦情覊思」是什麼況味、什麼份量。而正因為這種情思積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這裡用不着以濃墨重彩渲染,只用「淒淒」兩字輕描一筆,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們在欣賞詩歌時常會發現,以平淡的筆墨來顯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見其深厚,就正是所謂「厚積薄發」的妙用。至于這句中的一個「共」字,則說明這一「淒淒」之感是雙重的,是宦情的淒淒加覊思的淒淒,因而其份量是加倍沉重的。
詩的三、四兩句「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是物象構成之境。當時的柳州還是所謖「瘴癘之地」,風土人情不同於中原地區,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別是一種殊方色彩、異域情調,在在都足以觸發貶謫之思,勾起懷鄉之念,何況又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種落葉滿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淒迷了。這裡,鶯啼而曰「亂啼」,則是詩人情往感物,辭因情發。其實,鶯啼無所謂「亂」,只因聽鶯之人心煩意亂,所以別有感受。
詩人就是當上述的在我之情與在物之境相會相融之際,寫出了這樣一首物來動情、情往感物的詩篇。詩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轉迷」,正是彼來此往的交接點。而如果從詩的章法看,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轉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啟後兩句,從而在我與物、情與境之間起了綰合作用。
當然,就對詩歌的要求而言,僅僅我與物會、情與境融是不夠的。這首詩之所以特別淒楚動人,還因為詩人所懷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時的感慨、淡淡的閒愁,詩人所觸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組《秦淮雜詩》,第一首「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片裡,濃春煙景似殘秋」,也是寫「春半如秋」。但王詩所懷的情只是感懷往事的一點惆悵之情,所觸的境只是風雨淒其的江南習見之境,兩者交織成篇,雖然也饒有風韻,不失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與柳詩抗衡的。
別舍弟宗一
別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抒發了詩人政治上生活上鬱鬱不得志的悲憤之情。
詩的一、三、四聯着重表現的是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一聯開篇點題,點明別離,描敘兄弟惜別之情。「越江」,即粵江,這裡是指柳江。兩句意思是說:自己的心靈因長期貶謫生活的折磨,已經成了「零落殘魂」;而這殘魂又遭逢離別,更是加倍黯然神傷。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雙雙落淚,依依不捨。
第三聯是景語,也是情語,是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桂嶺」,在今廣西賀縣東北,這裡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嶺。「桂嶺瘴來雲似墨」,寫柳州地區山林瘴氣瀰漫,天空烏雲密佈,象徵自己處境險惡。「洞庭春盡水如天」,遙想行人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闊天長,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了。
詩的最後一聯,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後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常夢見「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帶的煙樹。「煙」字頗能傳出夢境之神。詩人說此後的「相思夢」在「郢樹煙」,情誼深切,意境迷離,具有濃郁的詩味。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詩話》中提出非議說:「夢中安能見郢樹煙?『煙』字只當用『邊』字。」清代馬位則認為:「既雲夢中,則夢境迷離,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邊』字,膚淺無味。」(《秋窗隨筆》)近人高步瀛也說:「『郢樹邊』太平凡,即不與上復,恐非子厚所用,轉不如『煙』字神遠。」(《唐宋詩舉要》)後二說有理。「煙」字確實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惝惚之態,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
這首詩所抒發的並不單純是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了詩人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竄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詩的第二聯,正是集中地表現他長期鬱結於心的憤懣與愁苦。從字面上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報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對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觀實寫,因為他被貶謫的地區離京城確有五、六千里,時間確有十二年之久。實際上,在「萬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這些詞語裡,就已經包藏着詩人的抑鬱不平之氣,怨憤淒厲之情,只不過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跡,讓人「思而得之」罷了。我們知道,柳宗元被貶的十二年,死的機會確實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災,差一點被燒死。詩人用「萬死」這樣的誇張詞語,無非是要渲染自己的處境,表明他一心為國,卻被長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蠻荒」之地,這該是多麼不公平、多麼令人憤慨呵!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戌、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柳宗元的這首詩既敘「別離」之意,又抒「遷謫」之情。兩種情意上下貫通,和諧自然地熔于一爐,確是一首難得的抒情佳作。
(賈文昭)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柳宗元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蘇東坡曾說柳宗元的詩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後》)。本詩正是這樣一首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