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朱自清散文    P 8


作者:朱自清
頁數:8 / 189
類別:白話散文

 

朱自清散文

作者:朱自清
第8,共189。
「禍不單行」,湊巧又來了一個女人。她是帶著男人來的。——呀,帶著男人!正是; 所以才「禍不單行」呀!——說得滿口好紹興的杭州話,在黑暗裡隱隱露着一張白臉;帶著 五六分城市氣。船家照他們的「規矩」,要將這一對兒生刺刺的分開;男人不好意思做聲, 女的卻搶着說,「我們是『一堆生』①的!」太親熱的字眼,竟在「規規矩矩的」航船裡說 了!於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們有我們的規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 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說:「一堆生的?」有的驚奇的說:「一『堆』生的!」有的嘲諷 的說:「哼,一堆生的!」在這四面楚歌裡,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婦者, 服也」,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辯,毫不懊惱,還是若無其事的和人攀談,便知 她確乎是「服也」了。這不能不感謝船家和乘客諸公「衛道」之功;而論功行賞,船家尤當 首屈一指。嗚呼,可以風矣!

①原註:「一塊兒」也。



  
在黑暗裡征服了兩個女人,這正是我們的光榮;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見了— —於是乎書。

192453日。



  


胡適之先生在一九二二年三月,寫了一篇《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篇末論到白話文學 的成績,第三項說:白話散文很進步了。長篇議論文的進步,那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不論。這幾年來,散文 方面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的小品,用平淡的談話, 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 「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

胡先生共舉了四項。第一項白話詩,他說,「可以算是上了成功的路了」;第二項短篇 小說,他說「也漸漸的成立了」;第四項戲劇與長篇小說,他說「成績最壞」。他沒有說那 一種成績最好;但從語氣上看,小品散文的至少不比白話詩和短篇小說的壞。現在是六年以 後了,情形已是不同:白話詩雖也有多少的進展,如採用西洋詩的格律,但是太需緩了;文 壇上對於它,已迥非先前的熱閙可比。胡先生那時預言,「十年之內的中國詩界,定有大放 光明的一個時期」;現在看看,似乎絲毫沒有把握。短篇小說的情形,比前為好,長篇差不 多和從前一樣。戲劇的演作兩面,卻已有可注意的成績,這令人高興。最發達的,要算是小 品散文。三四年來風起雲湧的種種刊物,都有意或無意地發表了許多散文,近一年這種刊物 更多。各書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東方雜誌》從二十二卷(一九二五)起,增闢「新語 林」一欄,也載有許多小品散文。夏丏尊,劉薰宇兩先生編的《文章作法》,于記事文,敘 事文,說明文,議論文而外,有小品文的專章。去年《小說月報》的「創作號」(七號), 也特闢小品一欄。小品散文,於是乎極一時之盛。東亞病夫在今年三月「復胡適的信」 (《真美善》一卷十二號)裡,論這幾年文學的成績說:“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諷刺的,析 心理的,寫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餘味曲包。第二是短篇小說。……第三是詩。

……“這個觀察大致不錯。

但有舉出「懶惰」與「欲速」,說是小品文和短篇小說發達的原因,那卻是不夠的。現 在姑且丟開短篇小說而論小品文:所謂「懶惰」與「欲速」,只是它的本質的原因之一面; 它的歷史的原因,其實更來得重要些。我們知道,中國文學向來大抵以散文學①為正宗;散 文的發達,正是順勢。而小品散文的體制,舊來的散文學裡也盡有;只精神面目,頗不相同 罷了。試以姚鼐的十三類為準,如序跋,書牘,贈序,傳狀,碑誌,雜記,哀祭七類中,都 有許多小品文字;陳天定選的《古今小品》,甚至還將詔令,箴銘列入,那就未免太廣泛 了。我說歷史的原因,只是歷史的背景之意,並非指出現代散文的源頭所在。胡先生說,周 先生等提倡的小品散文,「可以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他說的那種「迷信」的 正面,自然是「美文只能用文言了」;這也就是說,美文古已有之,只周先生等才提倡用白 話去做罷了。周先生自己在《雜拌兒》序裡說:①讀如散——文學與純文學相對,較普通所謂散文,意義廣些——駢文也包括在 內。

……明代的文藝美術比較地稍有活氣,文學上頗有革新的氣象,公安派的人能夠無視古 文的正統,以抒情的態度作一切的文章,雖然後代批評家貶斥它為淺率空疏,實際卻是真實 的個性的表現,其價值在竟陵派之上。以前的文人對於著作的態度,可以說是二元的,而他 們則是一元的,在這一點上與現代寫文章的人正是一致,……以前的人以為文是「以載道」 的東西,但此外另有一種文章卻是可以寫了來消遣的;現在則又把它統一了,去寫或讀可以 說是本於消遣,但同時也就傳了道了,或是聞了道。……這也可以說是與明代的新文學家的 ——與明代的有些相像,正是不足怪的,雖然並沒有去模仿,或者也還很少有人去讀明文, 又因時代的關係在文字上很有歐化的地方,思想上也自然要比四百年前有了明顯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