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徐霞客遊記
《西竺寺碑記》御史昆明傅宗龍撰。萬曆己未公元1619年。
麗江紀略
麗江名山牯岡、輦果,俱與臘羅相近。
東北界。
胡股、必烈,俱麗江北界番名。甲戌歲公元1634年,先有必烈部下管鷹犬部落,得罪必烈番主,遁居界上,剽竊為害。其北胡股販商,與西北大寶法王往來之道,皆為其所中阻。
乙亥公元1635年秋,麗江出兵往討之。彼先以卑辭驕其師,又託言遠遁,麗人信之,遂乘懈返襲,麗師大敗。麗自先世雄視南服,所往必克,而忽為所創,國人大憤,而未能報也。
法王緣起
吐蕃bō國有法王、人王。
人王即領主主兵革,初有四,今並一。法王喇嘛教首領主佛教,亦有二。人王以土地養法王,而不知有中國;法王代人王化人民,而遵奉朝廷。其教,大法王與二法王更相為師弟。
大法王將沒通「歿」,死亡,即先語二法王以托生之地。二法王如其言往求之,必得所生,即抱奉歸養為大法王,而傳之道。其抱歸時,雖年甚幼,而前生所遺事,如探環穴中,歷歷不爽。二法王沒,亦先語于大法王,而往覓與抱歸傳教,亦如之。其托生之家,各不甚遙絶,若只借為萌芽,而果則不易也。大與二,亦只互為淵源,而位則不更也此即所謂喇嘛教的「靈童」轉世制度。
庚戌年公元1610年,二法王曾至麗江,遂至鷄足。
大寶法王于嘉靖間朝京師,參五台。
麗江北至必烈界,幾兩月程。又兩月,西北至大寶法王。
溯江紀源一作《江源考》
(馮土仁曰:談江源者,久沿《禹貢》「岷山導江」之說。近邑人徐弘祖,字霞客。夙好遠遊,欲討江源,崇禎丙子夏,辭家出流沙外,至庚辰秋歸,計程十萬,計日四年。其所紀核,從足與目互訂而得之,直補桑《經》、酈《注》所未及。
夫江邑為江之尾間,適志山川,而霞客歸,出《溯江紀源》,遂附刻之。)
江、河指長江、黃河為南北二經流主要河流,以其特達于海也。而余邑正當大江入海之沖,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勢至此而大且盡也。
生長其地者,望洋擊楫,知其大,不知其遠;溯流窮源,知其遠者,亦以為發源岷山而已。余初考紀籍,見大河即黃河自積石入中國。
溯其源者,前有博望之乘槎chá筏子,後有都實之佩金虎符。其言不一,皆云在崑崙之北,計其地,去岷山西北萬餘里,何江源短而河源長也?豈河之大更倍于江乎?
迨逾淮涉汴,而後睹河流如帶,其闊不及江三之一,豈江之大,其所入之水,不及于河乎?迨北歷三秦甘肅,陝西交界處,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而後知中國入河之水為省五,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隷。入江之水為省十一。
西北自陝西、四川、河南、湖廣、南直,西南自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浙江。計其吐納,江既倍于河,其大固宜也。
按其發源,河自崑崙之北,江亦自崑崙之南,其遠亦同也。
發於北者曰星宿海,佛經謂之徙多河。北流經積石,始東折入寧夏,為河套,又南曲為龍門大河,而與渭渭河合。發於南者曰犛牛石,佛經謂之殑伽河。
南流經石門關,始東折而入麗江,為金沙江,又北曲為敘州大江,與岷山之江合。余按岷江經成都至敘今之宜賓,不及千里,金沙江經麗江、雲南、烏蒙至敘,共二千餘里,舍遠而宗近,豈其源獨與河異乎?
非也!
河源屢經尋討,故始得其遠;江源從無問津,故僅宗其近。其實岷之入江,與渭之入河,皆中國之支流,而岷江為舟楫所通,金沙江盤折蠻僚谿峒間,水陸俱莫能溯。
在敘州者,只知其水出於馬湖、烏蒙,而不知上流之由雲南、麗江;在雲南、麗江者,知其為金沙江而不知下流之出敘為江源。雲南亦有二金沙江:一南流北轉,即此江,乃佛經所謂殑伽河也;一南流下海,即王靖遠征麓川,緬人恃以為險者,乃佛經所謂信度河也。雲南諸志,俱不載其出入之異,互相疑溷同「混」,尚不悉其是一是二,分北分南,又何由辨其為源與否也。既不悉其孰遠孰近,第見《禹貢》「岷山導江」之文,遂以江源歸之,而不知禹之導,乃其為害于中國之始,非其濫觴發脈之始也。導河自積石,而河源不始於積石;導江自岷山,而江源亦不出於岷山。
岷流入江,而未始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為河源也。
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蕾,經黎、雅與岷江合,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長於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
不第此也:宋儒謂中國三大龍,而南龍之脈,亦自岷山,瀕大江南岸而下,東渡城陵、湖口而抵金陵,此亦不審大渡、金沙之界斷其中也。不第此也:並不審城陵磯、湖口縣為洞庭、鄱陽二巨浸入江之口。洞庭之西源自沅,發於貴州之谷芒關;南源自湘,發於粵西之釜山、龍廟。鄱陽之南源自贛,發於粵東之浰頭、平遠;東源自信豐,發於閩之漁梁山、浙之仙霞南嶺。是南龍盤曲去江之南且三千里,而謂南龍瀕江乎?不第此也:不審龍脈,所以不辨江源。今詳三龍大勢,北龍夾河之北,南龍抱江之南,而中龍中界之,特短。
北龍亦只南向半支入中國。
俱另有說。
惟南龍磅礴半宇內,而其脈亦發於崑崙,與金沙江相持南下,經石門麗江,東金沙,西瀾滄,二水夾之。環滇池之南,由普定度貴竺、都黎南界,以趨五嶺。龍遠江亦遠,脈長源亦長,此江之所以大於河也。
麗江紀略
麗江名山牯岡、輦果,俱與臘羅相近。
東北界。
胡股、必烈,俱麗江北界番名。甲戌歲公元1634年,先有必烈部下管鷹犬部落,得罪必烈番主,遁居界上,剽竊為害。其北胡股販商,與西北大寶法王往來之道,皆為其所中阻。
法王緣起
吐蕃bō國有法王、人王。
人王即領主主兵革,初有四,今並一。法王喇嘛教首領主佛教,亦有二。人王以土地養法王,而不知有中國;法王代人王化人民,而遵奉朝廷。其教,大法王與二法王更相為師弟。
大法王將沒通「歿」,死亡,即先語二法王以托生之地。二法王如其言往求之,必得所生,即抱奉歸養為大法王,而傳之道。其抱歸時,雖年甚幼,而前生所遺事,如探環穴中,歷歷不爽。二法王沒,亦先語于大法王,而往覓與抱歸傳教,亦如之。其托生之家,各不甚遙絶,若只借為萌芽,而果則不易也。大與二,亦只互為淵源,而位則不更也此即所謂喇嘛教的「靈童」轉世制度。
庚戌年公元1610年,二法王曾至麗江,遂至鷄足。
大寶法王于嘉靖間朝京師,參五台。
麗江北至必烈界,幾兩月程。又兩月,西北至大寶法王。
溯江紀源一作《江源考》
(馮土仁曰:談江源者,久沿《禹貢》「岷山導江」之說。近邑人徐弘祖,字霞客。夙好遠遊,欲討江源,崇禎丙子夏,辭家出流沙外,至庚辰秋歸,計程十萬,計日四年。其所紀核,從足與目互訂而得之,直補桑《經》、酈《注》所未及。
夫江邑為江之尾間,適志山川,而霞客歸,出《溯江紀源》,遂附刻之。)
江、河指長江、黃河為南北二經流主要河流,以其特達于海也。而余邑正當大江入海之沖,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勢至此而大且盡也。
生長其地者,望洋擊楫,知其大,不知其遠;溯流窮源,知其遠者,亦以為發源岷山而已。余初考紀籍,見大河即黃河自積石入中國。
溯其源者,前有博望之乘槎chá筏子,後有都實之佩金虎符。其言不一,皆云在崑崙之北,計其地,去岷山西北萬餘里,何江源短而河源長也?豈河之大更倍于江乎?
迨逾淮涉汴,而後睹河流如帶,其闊不及江三之一,豈江之大,其所入之水,不及于河乎?迨北歷三秦甘肅,陝西交界處,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而後知中國入河之水為省五,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隷。入江之水為省十一。
西北自陝西、四川、河南、湖廣、南直,西南自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浙江。計其吐納,江既倍于河,其大固宜也。
按其發源,河自崑崙之北,江亦自崑崙之南,其遠亦同也。
發於北者曰星宿海,佛經謂之徙多河。北流經積石,始東折入寧夏,為河套,又南曲為龍門大河,而與渭渭河合。發於南者曰犛牛石,佛經謂之殑伽河。
南流經石門關,始東折而入麗江,為金沙江,又北曲為敘州大江,與岷山之江合。余按岷江經成都至敘今之宜賓,不及千里,金沙江經麗江、雲南、烏蒙至敘,共二千餘里,舍遠而宗近,豈其源獨與河異乎?
非也!
河源屢經尋討,故始得其遠;江源從無問津,故僅宗其近。其實岷之入江,與渭之入河,皆中國之支流,而岷江為舟楫所通,金沙江盤折蠻僚谿峒間,水陸俱莫能溯。
在敘州者,只知其水出於馬湖、烏蒙,而不知上流之由雲南、麗江;在雲南、麗江者,知其為金沙江而不知下流之出敘為江源。雲南亦有二金沙江:一南流北轉,即此江,乃佛經所謂殑伽河也;一南流下海,即王靖遠征麓川,緬人恃以為險者,乃佛經所謂信度河也。雲南諸志,俱不載其出入之異,互相疑溷同「混」,尚不悉其是一是二,分北分南,又何由辨其為源與否也。既不悉其孰遠孰近,第見《禹貢》「岷山導江」之文,遂以江源歸之,而不知禹之導,乃其為害于中國之始,非其濫觴發脈之始也。導河自積石,而河源不始於積石;導江自岷山,而江源亦不出於岷山。
岷流入江,而未始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為河源也。
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蕾,經黎、雅與岷江合,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長於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
不第此也:宋儒謂中國三大龍,而南龍之脈,亦自岷山,瀕大江南岸而下,東渡城陵、湖口而抵金陵,此亦不審大渡、金沙之界斷其中也。不第此也:並不審城陵磯、湖口縣為洞庭、鄱陽二巨浸入江之口。洞庭之西源自沅,發於貴州之谷芒關;南源自湘,發於粵西之釜山、龍廟。鄱陽之南源自贛,發於粵東之浰頭、平遠;東源自信豐,發於閩之漁梁山、浙之仙霞南嶺。是南龍盤曲去江之南且三千里,而謂南龍瀕江乎?不第此也:不審龍脈,所以不辨江源。今詳三龍大勢,北龍夾河之北,南龍抱江之南,而中龍中界之,特短。
北龍亦只南向半支入中國。
俱另有說。
惟南龍磅礴半宇內,而其脈亦發於崑崙,與金沙江相持南下,經石門麗江,東金沙,西瀾滄,二水夾之。環滇池之南,由普定度貴竺、都黎南界,以趨五嶺。龍遠江亦遠,脈長源亦長,此江之所以大於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