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徐霞客遊記
說到底,山川風物無非是文人寄情於茲的對象,在遊記中很少佔有主體地位,而且有的過分注重文字功夫而進行了較多的文學加工,使其具體風貌與記中所寫出入很大,有的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後的追記,不但其線條模糊記憶失真,而且時過境遷,取捨剪裁未必得當。反過來看《徐霞客遊記》,則覺得要高妙得多。首先,他的遊歷和記述都力求全面。每到一地,總是力圖在宏觀上全面地把握該地的風物、人文景觀,而對一組風景的觀照也儘量從不同角度、不同時光中進行反覆辨析描繪,漏游之地,則千方百計創造條件補游,有時對一座山、一川水常常選擇不同季節作再游、三游……。遊歷中,他總是選擇險途隘道,發微啟幽,為追求一種真實全面的感受,力求「峰峰手摩足抉」,往往能出人意料地發現新的景觀。
其次,在全面把握的基礎上,追求奇、險、絶。他不聽信前人的論斷或方志的誤導,哪裡最險則偏向哪裡,越是人跡罕至之地越能激發他的興趣,由於主觀精神的追求,他的遊記很少有人云亦云的現象,筆下充滿對奇、險、絶景的描繪與記錄,他說:「余謂游不必騎、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勝於追逐。余之慾行者,正恐其同;其不欲同者,正慮其騎也」。這種不畏艱險,願為天下先而追求「指示之功」的精神,實在是旅行家之為旅行家的至高境界。其三,觀察細緻,記錄及時,描繪準確。徐霞客每日必記,雖然白天旅途勞頓,晚上仍必執燈作記,把當時的遊歷詳細記錄,更有甚者,他白天也邊走邊記,在崖畔岩邊,他依石為案,奮筆不止,最真實地記錄下當時的勝景與感受。確因風餐露宿而不能當時作記,則必在二、三天內補記。其記雖在旅途中,卻並不是對風景名勝的簡單羅列,對每個風景的位置、特點、各景點的分佈、地形變化、交通路線都有記錄,不但真實可靠直逼實際,而且文字優美引人入勝。其四,徐霞客非常關心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他不僅僅是一位旅遊家,而且還是一位建設家,故在他的遊記中多次提出了開發、修建、使用和保護旅遊資源的方案。他選景不囿于傳統,反對為湊足整數的所謂「十景」、「八景」的濫竽充數的作法,而是實事求是,如風景特好,也不厭其多。在開發利用方面,他反對湮滅歷史遺蹟的作法,認為智者應「追遠而創其祠」,愚者才「最新而掩其跡」。
新建房舍應不妨礙古蹟,風景區建設應借景而不應因此而掩景……一句話,風景區開發應首先保持其渾然天成的原始風貌,再行議論設計方便遊覽的方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非常關注風景區的環境保護問題,多次提出不能把風景區糟踏成牛宮馬棧,臭穢不堪,這實在值得當世人借鑒學習。
除以上獨特之處,《遊記》還有兩方面重要內容。其一是豐富的地學知識。由於他觀察的細緻和發微探幽的精神,使他的遊歷具有了科學考察的性質,記中可見他對地貌、岩溶、江河、水文、氣象等都作了詳盡的考備和記錄,其中以對岩溶及江河的考察最為詳盡和科學,以對氣象的關注而特異於其他遊記。舉他對岩溶的考察為例,他系統地考察了從湖南到滇東磅礴數千里的石灰岩溶蝕地貌,對其分佈狀況、形成原因、由於發育不同而出現的地區差異等,作了科學的說明。
他深入考察了100多個岩洞,對每個岩洞的考察都力求全面準確。如他深入觀察和描述了桂林七星岩的大小、深淺、洞內的複雜結構以及洞的外部情況等,其描述記錄與近代科學技術實測的結果相當接近。他比歐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愛士培爾早158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羅曼要早200多年。從這個角度說,《徐霞客遊記》的科學文獻價值也是不容低估的。其二是對社會歷史的廣泛描摩。
徐霞客在明亡前夕的社會大動盪的歲月,舉步遐征,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使他更多地瞭解了社會底層生活狀況,對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在他描繪一幅風俗長卷的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困苦掙扎。作為一個旅遊家,他雖不可能完全認清社會的本質,但作為一個有着博大同情心的社會觀察者,他所關心的問題自然地與普遍的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所以他的遊記總是記錄下了各地農業、水利、手工業、商業貿易等多方面的實際情況,同時,由於他的旅跡遍涉于邊陲大山,故對生活于此的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民族語言等等都有記述。他也非常注重我國宗教的發展,而且並不孤立地看待宗教,特別是在記述不少人遁入空門的原因時,更聯繫了廣闊的社會背景。
一方面他流露出對佛教的好感,一方面也毫不避諱地真實刻劃了那些身披袈裟、趨炎附勢、趁人之危的醜惡嘴臉,並由此展開對社會政治黑暗現實的描繪,使其《遊記》又具有了社會批判意義。
其次,在全面把握的基礎上,追求奇、險、絶。他不聽信前人的論斷或方志的誤導,哪裡最險則偏向哪裡,越是人跡罕至之地越能激發他的興趣,由於主觀精神的追求,他的遊記很少有人云亦云的現象,筆下充滿對奇、險、絶景的描繪與記錄,他說:「余謂游不必騎、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勝於追逐。余之慾行者,正恐其同;其不欲同者,正慮其騎也」。這種不畏艱險,願為天下先而追求「指示之功」的精神,實在是旅行家之為旅行家的至高境界。其三,觀察細緻,記錄及時,描繪準確。徐霞客每日必記,雖然白天旅途勞頓,晚上仍必執燈作記,把當時的遊歷詳細記錄,更有甚者,他白天也邊走邊記,在崖畔岩邊,他依石為案,奮筆不止,最真實地記錄下當時的勝景與感受。確因風餐露宿而不能當時作記,則必在二、三天內補記。其記雖在旅途中,卻並不是對風景名勝的簡單羅列,對每個風景的位置、特點、各景點的分佈、地形變化、交通路線都有記錄,不但真實可靠直逼實際,而且文字優美引人入勝。其四,徐霞客非常關心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他不僅僅是一位旅遊家,而且還是一位建設家,故在他的遊記中多次提出了開發、修建、使用和保護旅遊資源的方案。他選景不囿于傳統,反對為湊足整數的所謂「十景」、「八景」的濫竽充數的作法,而是實事求是,如風景特好,也不厭其多。在開發利用方面,他反對湮滅歷史遺蹟的作法,認為智者應「追遠而創其祠」,愚者才「最新而掩其跡」。
新建房舍應不妨礙古蹟,風景區建設應借景而不應因此而掩景……一句話,風景區開發應首先保持其渾然天成的原始風貌,再行議論設計方便遊覽的方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非常關注風景區的環境保護問題,多次提出不能把風景區糟踏成牛宮馬棧,臭穢不堪,這實在值得當世人借鑒學習。
除以上獨特之處,《遊記》還有兩方面重要內容。其一是豐富的地學知識。由於他觀察的細緻和發微探幽的精神,使他的遊歷具有了科學考察的性質,記中可見他對地貌、岩溶、江河、水文、氣象等都作了詳盡的考備和記錄,其中以對岩溶及江河的考察最為詳盡和科學,以對氣象的關注而特異於其他遊記。舉他對岩溶的考察為例,他系統地考察了從湖南到滇東磅礴數千里的石灰岩溶蝕地貌,對其分佈狀況、形成原因、由於發育不同而出現的地區差異等,作了科學的說明。
徐霞客在明亡前夕的社會大動盪的歲月,舉步遐征,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使他更多地瞭解了社會底層生活狀況,對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在他描繪一幅風俗長卷的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困苦掙扎。作為一個旅遊家,他雖不可能完全認清社會的本質,但作為一個有着博大同情心的社會觀察者,他所關心的問題自然地與普遍的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所以他的遊記總是記錄下了各地農業、水利、手工業、商業貿易等多方面的實際情況,同時,由於他的旅跡遍涉于邊陲大山,故對生活于此的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民族語言等等都有記述。他也非常注重我國宗教的發展,而且並不孤立地看待宗教,特別是在記述不少人遁入空門的原因時,更聯繫了廣闊的社會背景。
一方面他流露出對佛教的好感,一方面也毫不避諱地真實刻劃了那些身披袈裟、趨炎附勢、趁人之危的醜惡嘴臉,並由此展開對社會政治黑暗現實的描繪,使其《遊記》又具有了社會批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