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禪真逸史    P 190


作者:清溪道人
頁數:190 / 202
類別:古典小說

 

禪真逸史

作者:清溪道人
第190,共202。
話說杜伏威一行人馬,自回楚州,即于帥府前豎起一面黃旗,上書「盡忠」二字,自立為天定王。封查訥為總管大元帥,都督內外諸軍事,王(馬來)為護國軍師副元帥,尉遲仲賢為鎮國大將軍,其餘官員,各加官職。薛舉回鎮打探得杜伏威消息,亦豎起黃旗一面,上書「全忠」二字,自立為西秦王。封王驤為總鎮大元帥,都督內外諸軍事,朱儉、皇甫實、曹汝豐俱為鎮國大將軍。

以下將士,皆陞官爵。張善相知道,亦豎起黃旗一面,上書「精忠」二字,自立為萬壽王。封常泰為總鎮大元帥,都督內外諸軍事,王騏為護國軍師副兀帥,繆一麟、黃松為定國大將軍,以下文武將士,俱加官職。三處俱蓋王府宮殿,立宗廟社稷,招賢納士,積草屯糧,聚集軍馬,整頓器械。



  
依舊尊奉開王承光元年年號,各殺牛宰馬,郊天祀地,祭享宗廟。後賢有詩為證:

快氣凌霄漢,精忠貫日月。

先後如一心,始終盡臣節。

再說周高祖滅齊之後,聚集文武官員、計議取蜀。大都督楊素奏道:「臣聞西蜀杜伏威等,國富兵強,山川險阻,近知陛下滅齊,他即據地稱王,其志不小。非智勇足備之將,不足以當之。邇者陳人窺我滅齊,心必妒忌,徐、充二州與彼境接壤,豈無垂涎之意?若陛下親征,提兵遠出,彼必乘虛而襲。

內難不靖,焉能外攻?臣愚不如先陳後蜀,以次蠶食,方可一統山河,內外無慮。」周高祖心下猶豫不決。忽探馬報:陳國差鎮南將軍吳明徹,督領大軍十三萬侵犯邊界。周高祖笑道:「不出楊都督之所料也。」即授楊素為大元帥,總督軍馬,彭城王宇文軌為副元帥,一同迎敵。楊素率精兵五萬,出間道絶吳明徹糧草要路。不及半月,吳明徹無糧,軍士盡皆潰散。宇文軌乘機攻進,吳明徹大敗,身中流矢,被周兵所擒,部下軍馬器械輜重,盡沒于周。



  
因此結怨,戰爭不息,兩下牽制,周主不敢興兵入蜀。

建德七年五月,周高祖疾篤駕崩,群臣奉太子贇即位,是為宣帝,建號宣政。未及一年,傳位於太子闡,稱為靜帝,改元大象。靜帝寵用一員大臣,職居首相,權傾內外。此人姓楊名堅,小字那羅延,弘農華陰縣人也,漢朝太尉楊震之後。

其父名忠,出仕東魏,後東魏禪位於周世宗,楊忠又事周為司馬,屢建功績,封為隋國公。忠死,楊堅襲父之爵,執掌朝綱,位居塚宰,總督內外軍馬。革周朝苛政,更為寬大,選拔人材,躬履節儉,天下大悅。未及一年,進爵為王。

是時乃周大象三年春二月也,周靜帝下詔,遜位於隋,自居別宮。楊堅遂即皇帝位,建號開皇元年。文臣有高熲、蘇威、李林、李諤輔佐,武將有楊素、韓擒虎、賀若弼統兵,天下疆日,隋國已得其七。

此時陳後主叔寶,年幼無德,溺于酒色,光昭殿前起造臨春閣、結綺閣、望仙閣,各高數十丈,連延數十間。門窗欄桿妝飾,皆是沉檀異木。外施珠簾,內有寶床寶帳,玩器寶貝,堆積如山,每微風漸至,香聞數裡。其上積石為山,引水為汕,雜植奇花異卉,晝夜飲酒作樂。

嬪妃綵女皆為女學士,與詞人才子共賦詩,互相贈答,選其新艷者,編為樂府新聲,擇宮女千餘,習而歌之。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君臣酣歌暢飲,自夜達旦。諫官皆遭殺戮,奸佞濫叨爵位,天下大亂,盜賊蜂起。隋帝遣賀若弼自北道,韓擒虎自南道,水陸併進伐陳,軍威大振,沿江守將望風而遁。

陳國驃騎將軍任忠迎降,引韓擒虎直入朱雀門,來擒陳主,宮中大亂,君臣各不相顧。陳主慌迫,自投禦國井中。軍人窺見,將繩索引之而上,執送長安。自是陳亡,隋家混一區宇。

隋文帝與文武群臣議道:「朕今日成一統,四夷賓服,只有隴西一帶地面,被杜伏威、薛舉、張善相三人所據,朕欲發兵討之,眾卿以為何如?」賀若弼道:「杜伏威等小寇,疥癬之疾耳。臣請得精兵一萬,數月間必斬三賊之首,獻於陛下。」只見一大臣紫袍金帶,象簡烏紗,出班諫阻。文帝視之,乃諫議大夫阮繪也。

原來阮繪自同尹氏回家,一載後,奉母命往長安訪親,與司徒高熲是兩姨兄弟,高熲薦之於隋公,授漢陽縣令,歷有政績。後陷公即位,欽取為諫議大夫,直言敢諫,不畏權幸,文帝重之。當下見帝有征蜀之議。出班道:「賀將軍雖然英勇,不知杜伏威、薛舉、張善相三將,非等閒小寇可比。

杜伏威深通天文,兼精法術,施仁好義,甚得民心。薛舉勇力超群,萬夫莫當。張善相抱負奇偉,精通韜略。況路程險阻,糧食不繼,彼若深溝高壘,自守不戰,則進難與交鋒,退又恐其掩襲,徒費錢糧,空勞兵力,無濟於事。

依臣愚見,只宜遣一介使臣,賜以優詔厚幣,誘其歸服,此為上策。如彼倔強不從,然後加兵。此乃先禮而後兵,攻無不取也。」隋文帝道:「卿言甚善。」隨寫三道詔書,各賜黃金千兩,彩段千正,差侍中御史李諤,即日起程。

李諤陛辭文帝,賫詔取路,來到信州地界,卻是西秦王薛舉所轄。李諤先差部下種將進城通報。薛舉差官上城探望,回覆道:「只有李御史一人,部下種將數員,仆從數十人而已。」薛舉宣王驤、朱儉、皇甫實、曹汝豐上殿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