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    P 3


作者:朱星祚
頁數:3 / 29
類別:佛教

 

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

作者:朱星祚
第3,共29。
越七日,前怪變作一小蟲,伏形于尊者座下。尊者知是魔之小變,遂以手取之,示眾弟子曰:「此魔本欲竊聽吾法,以私淑其身,故初變為金人,為女子,再變為震憾神物,三變為潛形小蟲,譎詐如此。」眾人兢欲祛滅之,尊者曰:「不可。彼來本為聽經,非為嫁禍,汝輩必欲祛滅之,是待物不洪而阻其向道之機也。」徐謂小蟲曰:「吾不傷汝生,不滅汝形,放汝回去。汝若誠心歸依三寶,吾為汝說法,即得超悟,何乃自苦如此?」魔聞尊者言,馳出門外,現出本形,進曰:“

脫下白狐襖,重穿花鹿裳。



  
外儀新改換,唯命可升堂。”

叉手向尊者作禮,懺謝前過,尊者欣而受之。問曰:「汝名為誰?」答曰:「我名伽毗摩羅,華氏國經年修持,未得上人指點,今聞禪師遠來開講,故來聽受,求為脫化。」尊者曰:「汝既有心聽經,何為幻形三變?」伽毗曰:「弟子粗知神通,但未得如來正法。聞釋家之道,以習定為入門,目中不見外頭景物,太宇忘卻面前變態,始為真定。弟子初見禪師,必如此三變者,非為絮長較短,試尊者素養禪心何如耳。經云:見五藴皆空,與□□般若,得一心寂滅,始大涅槃。」尊者曰:「假饒當時心動,汝則何為?」伽毗曰:「動則修養未至,于玄關尚隔幾重,彼方師人不暇,何能師我,未有明心見性撢師,悟超上乘,遠遊四方演教,而返受變於物者也。」尊音曰:「恐汝口不符心,倘技得逞,將肆害不貲矣。」伽毗曰:「某若肆害,何在言修,師若受害,不足言佛矣。」尊者曰:「汝夏有何能?」對曰:「無能。」尊者曰:「佛從無中來,滅向無中去,太宇既無能,住了真無處。汝既是佛,何消問我?」伽毗曰:「弟子片長,能化巨海。」尊者曰:「此水底蚊龍事也。化巨海則傷損物業必多,吾如來慈悲大願,專喜普濟眾生,子能雖高,吾不取也。且問汝能化海,亦能性海耶?」伽毗技能化海,自謂伎倆稱奇矣,及聞尊青所不取化海之故,覺己所長卑卑不足論矣。乃棄其所能,請問性海之旨。尊者曰:「涵弘有容者,海也;翕順有常者,性也。吾所謂性海者;豈有他哉,能令山河大地三昧六神皆由此發現是也。」伽毗殷殷求教,正憤之可啟,悱之可發者也。及聞尊者性海一點,即心領神悟,器理融而力一,覺昔日所長,僅僅水皮擊棒,冷火熔金者也,遂懇求剃度。伽毗能於言語外覓神理,象數外悟真詮,儒者所謂中人以上,可以語之也。馬鳴尊者遂以如來正法付之行持,所謂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也。其偈云:“

隱顯即本性,明暗元無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尊者說偈畢,即挺身躍入空中,現出一輪紅日,照耀大千世界。所謂本來面目認真放大毫光是也。次後復降經筵,眾弟子拜求普濟,尊者為說數言曰:“

見道方修佛,不見覆何修。佛性如空虛,空虛何所有。

遍現修佛者,撥火覓浮漚。但看弄傀儡,綫斷一齊休。”

弟子聞言,未及稱耐,尊者已奄然圓寂,周顯王三十七年也。有詩為證:

性靈見了行完成,備作西方偉聖人。


  

三尺靈光馳漢表,閻浮遺下一委形。

第三尊 聰耳羅漢

陀難提尊者,姓瞿曇氏。生時頂有肉髻,相貌殊常,父母已奇其為發家偉器,不意長成為出家法器也。中華有一雲遊道士抵其家,精風鑒,見尊者與群兒戲,初閲之,疑其貴;複閱之,見其殺氣太重。謂尊者曰:「憑賢郎相貌,恐不利於二老,越十五歲,不紹父事,自當崛起為一班人。」父母曰:「即如先生所鑒,此兒後日能卓犖自立,雙親中間雖有傷破,亦數也,慰也。」

道士曰:「汝第驗之。」尊者沖齡,神識日啟,不學不慮,自知皈依佛道。及長,即用貨財,自架一草庵,喜與四方僧侶相交遊,日夜明心見性,欲參契如來法旨。有詩為證: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囂關鎖。

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垛。

又七言詩:

一重山盡一重山,坐對孤峰仔細看。

雲掩霧收山嶽靜,楚天空闊一輪寒。

尊者在草庵中修養,不數年,父母雙亡,果不紹父事。削髮為僧,專意修行,口誦佛經,身穿佛衲,心參佛旨,脫落俗慮。聞演教寺有一悟空長老精通如來秘訣,遂拜游門下,以求印證。悟空長老云:“佛不在人,心即是佛。心思嚴師,古有明訓,故能與人規矩者,師也,不能使人巧者,亦師也。得意忘象,不在子之自悟乎。吾有一偈,子味之,自有餘師:

日用無非道,心安即是禪。

幽樓雲壑裡,夢寐雪蓮邊。”

尊者在寂滅路上用功,浸浸機將有得,及悟空和尚時雨一點化,覺自己形色象貌皆空。凡見花香草色,會作明心生意,聞鶯啼燕語,悟為見性天機。日用無非道,看來觸目皆真,現前即是佛道,冥在日用間也。且曰:「至道無難,惟嫌探擇。桃花紅,李花白,誰道融融只一色。紫燕語,黃鶯鳴,誰道關關只一聲。」尊者悟後之言,歷歷沙門要旨。有詩為證:

得意相關屬道機,色聲不墮孰能知。

達觀收斂歸靈府,不覺神飄天外飛。

尊者卓庵中嘗偃蹇獨坐,每將消息聰耳。或曰:「無壅汝聰,欲新妝聽歟?」對曰:「新耳易若新心,耳聽莫如心聽。人間私語,天聞若雷者,以天聰不為物所壅耳,休養之功一息,攝持少間,則奸聲投間抵隙。吾人緝熙迭迭,正欲聽於無聲也。」有詩為證:

偃蹇常將耳竅聰,不令緣業障真空。

修行李用儒家術,六十依稀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