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民國史演義
以本國之內訌,而乞援外人,出為調停,不可謂非徐東海之苦心。然中政府失權之漸,實自茲始。屬在同種,誼本同袍,乃連歲戰爭,自相嘩擾,東海登台,不能以誠相感,徒欲為將伯之呼,乞靈外族,其心可憫,其跡實可愧也。至若協約國之戰勝,實由彼數年血薄而成,中國徒有參戰之名,而無參戰之實。
外人之勝,于中國似無預焉?乃以各國之舉行慶典,遂亦開慶賀大會,政府倡于前,各省踵于後,慷他人之慨,以為一己之光榮,得毋為外人所竊笑耶?虛憍之態,只可自欺,欺人云乎哉?
第一百一回
集靈囿再開會議 上海灘悉毀存煙
卻說歐戰已畢,各國將開議和大會,中國政府,不得不派遣專使,赴會議和,當下由徐總統擇定一人,就是外交總長陸徵祥。徵祥曾因事請假,部務委次長陳籙暫行代理,此次奉使赴洋,不便逗留,便即束裝起行,乘輪赴歐去了。是時英美法日意五國公使,統奉五國政府訓令,願為中國南北調停和議,先提出勸告書,遞交北京政府。徐總統本是請他幫忙,當然心心相印,不煩瑣復。
五國公使,又電令駐粵領事,各向廣東軍政府,致書勸和,大略說是:
法、英、意、日本、美諸國政府,因見此二年內,中國內亂,已久不停,大有分崩景象,甚為懸系。此項紛亂情形,不特與外國利益有損,且致中國治安之慘禍,因此所生不靖之情,反足鼓勵敵人之氣,而與大戰緊急之轉機,妨礙中國與協和諸國實行會辦之舉。今該轉機已成過時黃花,各國人民,正盼組織環球,以達各處人民平安公允之時,中國未能統一,則各國民應為之事,更屬難為。茲法、英、意、日本、美諸國政府,對於中國大總統解決內亂之所設施,深滋冀望之懷;且對於南方各要人之態度,亦樂觀其有欲和平了結,同等趨向。
是以各該政府,就此聲明對於北京政府及南方各要人,願與廢除個人私懷,及泥守法律之意見,一面謹慎從事,免除障礙議和之行為,一面迅以慷慨會商之行,而以法律暨顧及中國國民利益之熱心為根據,尋一兩造和息之路,始克使華境以內,平安統一,此各國政府同心暨殷盼之忱也。此時法英意日本美諸國政府,聲明其切實贊同雙方,欲解決嚮日分裂之爭端。惟擬欲使知毫無最後干涉之策,亦無指揮或諫勸此次議和條件之意,故此項條件,必須由中國國人,自行規定所欲者。只系盡其所能,鼓勵雙方于所望所行各事上,達議和統一之目的。
俾中國國民,對於各國,冀望重建之功所肩之責,于中國歷史上更為擴充矣。特此勸告。
這篇勸告書,已經將西文譯作華文,廣東軍政府,即用華文答覆云:
兩年以來,中國因內爭而致國內治安及外國利益俱受損失,並使中國不能切實協助聯盟國,為公道正義之競爭,軍政府對此殊深痛惜。軍政府對於此項協助尤為關切者,蓋以其戰爭之主義,與法、英、意、日、美各聯盟政府之主義若合符節。護法者非為個人意見,或法律細節而動干戈,實為反對武力主義,並求民主主義之得安全於中國也。國會被非法之解散今幸仍正式開會于廣州,憲法視為具文,武力派之橫暴亂政,皆所以使護法者迫不得已,而以兵戎相見,伸張直道。
今各友邦覺悟,欲縮短中國內爭,回覆和平之唯一善法,在停止供給款項于武力派,本政府極為感佩。本政府信武力派現有意言和,已經令所部各軍停止進攻,且告知武力派所選出之首領,在適合地點,直接開和平會議矣。此種和平,不能苟且從事,無相當之保障,遺留勢力,使將來隨時復可擾亂國內和平。英、法、意、日、美各聯合政府之意見,謂鬚根據法律及注重全國人民利益,以為調和之主旨,各政務總裁深表同情。
然則此次和平,必為公正的和平,及永久的和平,庶幾中國得以設立一適任及進步之政府,發展真正共和民主之政治,在國際會議上,占應得之地位。各政務總裁,感謝法、英、意、日、美各聯合政府關切中國之幸福,而對於各政府希望中國在籌議世界善後,亦應列入。關注盛意,尤為深感。謹此布復。
先是徐總統與錢代總理,已得外人承認,許為調人,因即通電各省,召集督軍等至京,會議辦法。於是奉天督軍張作霖,安徽督軍倪嗣沖,直隷督軍曹錕,吉林督軍孟恩遠,湖南督軍趙倜,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山西督軍閻錫山,淞滬護軍使盧永祥,綏遠都統蔡成勛等,均先後到京。徐總統特在集靈囿四照堂中,作為會議場,帶同全體國務員,暨參戰督辦段祺瑞,入堂開會。各督軍聯翩趨至,列席討論,本來是黨派不同,有主戰的,有主和的,此番因內外交迫,主戰派亦不便堅持前議,只好見風使帆,同聲呼和。
就是倡議平南的段督辦,也以為久戰無益,與徐總統表示同情。非服徐東海,實為外議所迫,不得不然。當時議定政策五條:一便是停戰撤兵;二乃是應付外交;三是被兵各省的善後;四是收束軍隊的辦法;五整理財政的用途。彼此討論了大半日,即在四照堂開宴,飲酣乃散。
越宿,便將議決各節,通電各省。各督軍亦陸續出京,各回原任。嗣是禁募軍隊,飭守官方,各種弭亂求治的通令,蟬聯而下。徒託空言。
外人之勝,于中國似無預焉?乃以各國之舉行慶典,遂亦開慶賀大會,政府倡于前,各省踵于後,慷他人之慨,以為一己之光榮,得毋為外人所竊笑耶?虛憍之態,只可自欺,欺人云乎哉?
第一百一回
集靈囿再開會議 上海灘悉毀存煙
卻說歐戰已畢,各國將開議和大會,中國政府,不得不派遣專使,赴會議和,當下由徐總統擇定一人,就是外交總長陸徵祥。徵祥曾因事請假,部務委次長陳籙暫行代理,此次奉使赴洋,不便逗留,便即束裝起行,乘輪赴歐去了。是時英美法日意五國公使,統奉五國政府訓令,願為中國南北調停和議,先提出勸告書,遞交北京政府。徐總統本是請他幫忙,當然心心相印,不煩瑣復。
五國公使,又電令駐粵領事,各向廣東軍政府,致書勸和,大略說是:
法、英、意、日本、美諸國政府,因見此二年內,中國內亂,已久不停,大有分崩景象,甚為懸系。此項紛亂情形,不特與外國利益有損,且致中國治安之慘禍,因此所生不靖之情,反足鼓勵敵人之氣,而與大戰緊急之轉機,妨礙中國與協和諸國實行會辦之舉。今該轉機已成過時黃花,各國人民,正盼組織環球,以達各處人民平安公允之時,中國未能統一,則各國民應為之事,更屬難為。茲法、英、意、日本、美諸國政府,對於中國大總統解決內亂之所設施,深滋冀望之懷;且對於南方各要人之態度,亦樂觀其有欲和平了結,同等趨向。
俾中國國民,對於各國,冀望重建之功所肩之責,于中國歷史上更為擴充矣。特此勸告。
這篇勸告書,已經將西文譯作華文,廣東軍政府,即用華文答覆云:
今各友邦覺悟,欲縮短中國內爭,回覆和平之唯一善法,在停止供給款項于武力派,本政府極為感佩。本政府信武力派現有意言和,已經令所部各軍停止進攻,且告知武力派所選出之首領,在適合地點,直接開和平會議矣。此種和平,不能苟且從事,無相當之保障,遺留勢力,使將來隨時復可擾亂國內和平。英、法、意、日、美各聯合政府之意見,謂鬚根據法律及注重全國人民利益,以為調和之主旨,各政務總裁深表同情。
然則此次和平,必為公正的和平,及永久的和平,庶幾中國得以設立一適任及進步之政府,發展真正共和民主之政治,在國際會議上,占應得之地位。各政務總裁,感謝法、英、意、日、美各聯合政府關切中國之幸福,而對於各政府希望中國在籌議世界善後,亦應列入。關注盛意,尤為深感。謹此布復。
先是徐總統與錢代總理,已得外人承認,許為調人,因即通電各省,召集督軍等至京,會議辦法。於是奉天督軍張作霖,安徽督軍倪嗣沖,直隷督軍曹錕,吉林督軍孟恩遠,湖南督軍趙倜,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山西督軍閻錫山,淞滬護軍使盧永祥,綏遠都統蔡成勛等,均先後到京。徐總統特在集靈囿四照堂中,作為會議場,帶同全體國務員,暨參戰督辦段祺瑞,入堂開會。各督軍聯翩趨至,列席討論,本來是黨派不同,有主戰的,有主和的,此番因內外交迫,主戰派亦不便堅持前議,只好見風使帆,同聲呼和。
就是倡議平南的段督辦,也以為久戰無益,與徐總統表示同情。非服徐東海,實為外議所迫,不得不然。當時議定政策五條:一便是停戰撤兵;二乃是應付外交;三是被兵各省的善後;四是收束軍隊的辦法;五整理財政的用途。彼此討論了大半日,即在四照堂開宴,飲酣乃散。
越宿,便將議決各節,通電各省。各督軍亦陸續出京,各回原任。嗣是禁募軍隊,飭守官方,各種弭亂求治的通令,蟬聯而下。徒託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