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貝多芬傳    P 24


作者:布老虎
頁數:24 / 63
類別:傳記

 

貝多芬傳

作者:布老虎
第24,共63。
外來的災難帶給了他內在的力量,一種嶄新的、堅定的表現手法、深刻明朗的變化出現在他的作品中。《第二交響曲》所表述的堅定意志,挫敗了失意和軟弱。
貝多芬對於自己內在的新生力量感到大喜過望。他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去獲取人類精神中最崇高的東西。
他譜寫的是一首征服交響曲。作曲家經過數月的勞苦後宣佈:已獲得了一種無敵的力量,無論什麼都不能擊潰他,他終於學會了「如何去征服命運」。
第九章


  
「英雄」——獨領風騷的年代貝多芬沉溺于極度狂歡之中,創作熱情相當高漲。他所作的絃樂五重奏有三家出版商爭着要出版,只有他最親密的朋友才知道他的聽覺有些不完全。但是耳聾並沒有使貝多芬放棄他的追求。采萊寫道:「雖然他從 1800年起遭受了耳疾的苦痛,但直到 1812年,他仍能很完全地聽到他人的談話和音樂。」西弗拉特也這樣說過。
經歷了 1803年的變異,到了 1804年,貝多芬向小提琴家克倫福爾茲說:「我至今不能滿意于自己的作品,從今天起,我要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克倫福爾茲只感到驚奇。眼下,貝多芬對各種樂曲已能夠純熟地運用;他完成了《神樂橄欖山》。在 18044月裡的公開演出中,同時演奏了他已完成的兩首交響曲和他新作成的《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第37。這次音樂會使他的袋中多了許多金錢。
第一交響曲在德國各城鎮中演奏而博得很好的聲譽。一個月之後,貝多芬又匆忙地作成了一首小提琴奏鳴曲後來題贈給克萊遜,讓從倫敦來的小提琴家勃立其塔布演奏。那緩慢的樂章
完全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
所謂「新的道路」,並不是繼續走他那固有的光明燦爛的路、貝多芬抓住了另一種新的力量,反映在他的《英雄交響曲》作品55號,又稱《第三交響曲》中,則是那震撼人心的、明朗而迥異的開篇樂章 ,在無數的號樂中出現了基本的、成功的主題。這種將許多力量突然地集中在一起的表達方式,他已等候了許多時日。
貝多芬日後如此寫道:「我的習慣是從小就養成的。當我想到了什麼,就立刻寫了下來。」這就使他找到了許多不同革新的源流,偶爾靈感一至,就將主題記入了樂譜薄。有許多主題就這樣不再繼續下去而任其放置着,或者經過一年以後,他會再寫下去。


  
在創作熱潮中,他終於得到了一次最大的成功。
18021812年的十年,可以稱為貝多芬的「英雄年代」,其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
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成熟過程從表面狀況看相當遲緩,卻是穩固地發展着。他 30歲時才開始創作第一部交響曲,而莫扎特在這個年齡時所創作的交響曲已達40部之多。
當他確信耳疾無法治療時,痛苦和失望籠罩着他。然而,他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使他度過了精神危機,苦難變成了他音樂創作的力量源泉。
英雄,這樣一個人類進步的先驅者,出現在貝多芬的腦海中;或者,他戰勝苦難的過程中產生的自信心使他將自己也視為一位力量超凡的英雄。
1802年,貝多芬開始創作這一主題的交響曲。在一定程度上,它宛如貝多芬個人經歷的一部自傳;而這種英雄主義則是貝多芬所特有的、歷萬劫而不變的堅毅精神的音樂化表現形式。此曲標志著貝多芬音樂創作中「英雄年代」的開始。
當初,貝多芬打算將此曲奉獻給他所崇拜的拿破崙。全曲完成於1804年。當年春季,蘭茲看到了放在貝多芬桌上的原稿,其扉頁上有「波拿巴」的字樣。過了一個星期,貝多芬發現有人在那後面加上了「皇帝」兩字,便憤怒地將扉頁一撕為二。
此時,拿破崙稱帝之事已為人所共知了。
貝多芬勃然大怒地喊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罷了,現在他就要踐踏一切人的權利,只顧自己的野心了,他就要高踞于所有人之上做個暴君了!」裡區諾斯基目睹了這一切。
812日,貝多芬將《英雄交響曲》總譜交給白蘭特托夫和哈代爾出版。10月,總譜正式發行,題目已改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創作生涯中,也是交響音樂史中的偉大里程碑。
它第一次展示了作曲家的英雄主義創作思想。作品的篇幅極其龐大,情緒激昂,音響如同火山爆發一般。
1821年,當拿破崙死於聖赫勒拿荒島時,貝多芬就說:「早在 17年之前,我的音樂就預示了這個結局。」他的意思是指《英雄交響曲》的第二樂章 《葬禮進行曲》。
《英雄第三交響曲》的偉大意義還在於其光輝思想比起《第一交響曲》和《第二交響曲》來,大大跨進了一步。在第一、第二交響曲中,貝多芬還只是繼承了前輩海頓、莫扎特的創作傳統風格和思想,而在這首交響曲中,他則是用新的形式和音樂思想的概括力量,着重表現了英雄為爭取人類的未來幸福而獻出生命的悲劇精神。這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標志著貝多芬的創作已進入了成熟期。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揭示了英雄性格的各個側面以及為人類美好的未來而進行的艱苦卓絶的努力。
第二樂章
則是悲壯的輓歌,習慣上又稱之為《葬禮進行曲》。羅曼·羅蘭曾說:這是「全人類抬着英雄的棺槨」。樂曲從小調性的旋律開始,緩慢的速度配合著送葬者沉痛的步伐,以附點音符節奏為特徵的悲哀曲調,表現出民眾悼念烈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