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第155頁
但當歐亞初通貿易時,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與印度的金錢的價值,卻比歐洲高得多。迄今仍是如此。此種差別,是因前者多為產米國,其稻田大抵每年能收獲兩次甚或三次,而每次收獲的產量,又比小麥普通的收獲多。所以,產米國與產麥國比較,即使面積相同,產米國的糧食,亦必較更為豐富。這些國家的人口,因此多得多。此外,這些國家的富人,持有自身淚費不了的大量剩餘,可以出賣,於是掌握著可購買多得多的他人勞動量的手段。因此,征之任何記載,中國和印度斯坦的高官巨豪,比歐洲最富裕的人,都有多得多的隸役。而且,這些大官富豪,持有過剩食物,於是能夠支付較大數量的糧食來交換那些產額甚少的珍奇物品,例如富翁競求的金銀寶石。所以,供給印度市場的銀礦,和供給歐洲市場的銀礦相比,即使同樣豐饒,其產物在印度所能換得的糧食,亦必較多。可是,以貴金屬供給印度市場的礦山,似乎遠較以貴金屬供給歐洲市場的礦山貧瘠,而以寶石供給印度市場的礦山,卻遠較以寶石供給歐洲市場的礦山豐饒,所以,貴金屬在印度,自然比在歐洲能換得更多的寶石,並能換得多得多的糧食。象金剛石那樣非必要物品,其貨幣價格,在印度比在歐洲要低些,而象糧食這樣最重要必需品的貨幣價格,在印度要比在歐洲低得多。但前面說過,在中國和印度斯坦這兩個印度大市場,勞動的真實價格,即勞動者得到的生活必需品的真實量,卻不如歐洲勞動者。這些勞動者的工資,因此只能購到較少量的食物,食物在印度既比歐洲低廉,所以,與歐洲比較,印度勞動的貨幣價格,就加倍低廉,因為一方面它只能購到少量的糧食,一方面糧食的價格又便宜。在技術相同勤勞相同的場合,各國制造品,必有大部分的貨幣價格,與其勞動的貨幣價格成比例。中國和印度斯坦制造業上的技術和勤勞,雖不及歐洲各地,但似乎相差不遠。它們勞動的貨幣價格,既如此低廉,其制造品的貨幣價格,自然要比歐洲任何地方低。加之,歐洲大部分地方輸送貨物,多由陸運。先把原料由產地運往制造所,再由制造所運往市場,其間所消費的勞動既多,制造品的真實價格及名義價格,就因而增大。反之,在中國和印度斯坦,則因內地河港縱橫,貨物常由水運。所需運費,既較歐洲為少,其大部分制造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就更加降低。綜合這些理由,貴金屬由歐洲運往印度,從前極有利,現今仍極有利。在印度能夠獲得好價的物品,沒有什麼能與貴金屬相比擬,就是說,在歐洲產制花費一定數量的勞動和商品的商品,沒有一個在印度能比貴 第1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