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第145頁
在從1570年左右到1640年左右這大約七十年的時期里,白銀價值和穀物價值的比例,按完全相反的方向變動。這期間,銀的真實價值下降了,換言之,它所能換得的勞動量,比從前少;穀物的名義價格上升了,從前售價是每誇特二盎斯銀,約合今幣十先今,這時售價是每誇特六盤斯或八盎斯銀,約合今幣三十先令或四十先令。 美洲豐饒礦山的發現,似乎是這時期銀對穀物的比價減低的唯一原因。對於此種變動,大家都作同樣的說明,關於銀的比價下降這一事實及其原因,從未發生爭執。在這一時期,大部分歐洲在產業和改良上,都看著進展,而對銀的需求,因此必然增加。但是,供給的增加,大大超過了需求的增加,所以,銀價大大低落。應當注意,美洲銀礦的發現,對英格蘭的物價,似未曾有顯著影響,直到1570年從後,才有影響。盡管波托西銀礦已發現二十多年了,但對英格蘭物價還無影響。 根據伊頓學院的記錄,從1595年到1620年並包括1595年和1620年在內,溫莎市場上,最好小麥一誇特或九蒲式耳的平均價格為二鎊一先令六又十三分之九便士,從這金額略去零數,再減去全額的九分之一,即減去四先令七又三分之一便士,那末一誇特或八蒲式耳的價格為一鎊十六先令十又三分之二便士。從這金額同樣略去零數,再由餘下的金額,減除九分之一成四先令一又九分之一便士,即最好小麥與中等小麥這二者價格之差,那末中等小麥價格,約為一磅十二先令八又九分之三便士,約合報六盎斯又一盎斯的三分之一。 又據同一記錄,從1621年到1636年,在同一市場上,同一衡量的最好小麥的平均價格,約為二鎊十先令。從這金額按上述扣除,那末一誇特或八蒲式耳中等小麥的平均價格為一鎊十九先令六便士,約合銀七又三分之一盎斯。 第三期 美洲礦山發現所招致的銀價低落,似乎到1630年與1640年之間或在1636年左右,已告停止,而與穀價比較,銀價的低落那時候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到了現世紀,銀價多少趨於上升,這上升的趨勢,或許在前世紀從前即已開始。 據上述記錄,從1637年到17OO年,即前世紀最後六十四年間,溫莎市場上,由九蒲式耳組成的一誇特最好小麥,平均價格似為二鎊十一先令三分之一便士。這平均價格,比十六年前的平均價格,僅高一先令三分之一便士。但在這六十年間,發生了兩個事件,以致當時穀物的缺乏,遠遠超過收成情況所造成的程度。單單這兩個事件,就夠說明穀物價格這時稍稍昂貴的原因,而無須設想銀價有進一步的下跌。 第1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