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第35頁
金銀條塊市價不時變動的原因,和一切其他商品市價不時變動的原因相同。此類金屬常因海陸運輸途中的意外事件而遭受損失;在鍍金、包金、鑲邊和繡花過程中,都會有不斷的消耗;在鑄幣及器皿上,都會有磨損。所以,自己不占有礦山的國家,為了彌補此等損失和消耗,就需要不斷輸入金銀。我相信,金銀進口商也象其他商人一樣會竭力使金銀的輸入適合於當時的需要。可是,無論他們對供求的考慮如何周到,也總不免有時輸入太多,有時輸入太少。假如金銀條塊輸入多於需要,他們往往不願冒再輸出的危險與困難,而情願以略低於一般價格的價格在國內售去若幹;反之,如果輸入少於需要,他們可得的市價,就會高於一般價格。但是,在這種偶然變動下,金銀條塊的市價,若竟能在好幾年內穩定地持續地保持著略高於造幣廠價格或略低於造幣廠價格的狀態,我們敢說,那一定起因於鑄幣本身的某種情況,使得一定數量鑄幣的價值在這幾年內高於或低於鑄幣中應含有的純金量或純銀量。結果的穩定和持續,只相應的原因的穩定和持續為前提。 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在某一特定時間和特定地方,是怎樣准確的價值尺度,那要看通用的鑄幣是怎樣准確地符合於它的標准,換言之,要看鑄幣所包合的純金量或純銀量,是怎樣准確地符合於它應當含有的純金量或純銀量。例如,在英國,如果四十四個半幾尼恰好含有標准金一磅,即純金十一盎斯和合金一盎斯,則此種金幣,就可作為某一特定時間和特定地方所可能有的商品實際價值的正確尺度。此四十四個半幾尼,若因磨損消耗,其所合標准金重量不到一磅,而且磨損的程度又參差不一,則這種價值尺度就會象其他各種度量衡一樣,難免有些不正確。恰好適合標准的度量衡既不多見,所以商人們調整自己商品價格時,總是盡量不按照應當有的度量衡標准,而按照他們憑一般經驗覺得實際上是的那種度量衡標准來調整。在鑄幣紊亂的場合,商品價格也不是按鑄幣應當含有的純金量或純銀量,而是按商人一般以經驗覺察到的鑄幣實際含量來作調整。 應當指出,我所謂的商品貨幣價格,總是指這商品出售所得的純金量或純銀量,與鑄幣名稱無關。例如,我把愛德華一世時代六先令八便士的貨幣價格,和今日一鎊的貨幣價格,看做同一的貨幣價格,因為根據我們所能判斷的,那時的六先令八便士和今日的一鎊幾乎含有同一分量的純銀。 第六幕 論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 第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