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註譯 第71頁
(13)盜蹠(zhí):名蹠,春秋末年著名的平民起義領袖,先秦不少著作中提到過他。「盜」是誣衊之詞。死利:為利而死。東陵:山名,一說即泰山。 (14)是、非:這裏引申為贊許和指責。 【譯文】 小的迷惑會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會使人改變本性。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自從虞舜拿仁義為號召而攪亂天下,天下的人們沒有誰不是在為仁義爭相奔走,這豈不是用仁義來改變人原本的真性嗎?現在我們試著來談論一下這一問題。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沒有誰不借助於外物來改變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為了私利而犧牲,士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聖人則為了天下而犧牲。所以這四種人,所從事的事業不同,名聲也有各自的稱謂,而他們用生命作出犧牲以損害人的本性,卻是同一樣的。臧與谷兩個家奴一塊兒放羊卻都讓羊跑了。問臧在做什麼,說是在拿著書簡讀書;問穀在做什麼,說是在玩投骰子的遊戲。這兩個人所做的事不一樣,不過他們丟失了羊卻是同樣的。伯夷為了賢名死在首陽山下,盜蹠為了私利死在東陵山上,這兩個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們在殘害生命、損傷本性方面卻是同樣的。為什麼一定要讚譽伯夷而指責盜蹠呢!天下的人們都在為某種目的而獻身:那些為仁義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君子;那些為財貨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小人。他們為了某一目的而犧牲是同樣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倘若就殘害生命、損傷本性而言,那麼盜蹠也就是伯夷了,又怎麼能在他們中間區分君子和小人呢! 【原文】 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①,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②;屬其性於五味,雖通如俞兒③,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聰也④;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⑤。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蹠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余愧乎道德⑥,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⑦,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 【注釋】 ①屬:從屬,歸向。一說「屬」讀zhǔ,接連、綴系的意思。二說皆可通。 ②臧:善,好的意思。 ③俞兒:相傳為齊人,味覺靈敏,善於辨別味道。 ④聰:聽覺靈敏。 ⑤明:視覺明晰、敏銳。 ⑥道德:這裏指對宇宙萬物本體和事物變化運動規律的認識。 ⑦操:節操,操守。 【譯文】 第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