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註譯 第209頁
盾牌戈矛全不用,三苗心悅誠服帖。 提拔虞舜田畝裡,給他天下使稱帝,自己離位去休息。 第412講: 25.29得后稷(1),五穀殖(2), 夔為樂正鳥獸服(3)。 契為司徒(4),民知孝弟(5),尊有德(6)。 【註釋】 (1)后稷:見21.11注(12)。(2)五穀:見8.5注(3)。殖:種植。(3)夔:見21.11注(13)。樂 正:古代樂官的名稱。(4)契(xi • 8泄):人名,傳說是商族的始祖,帝嚳的兒子,舜時因幫助禹治水 有功,被任為司徒,賜姓子氏,封于商。司徒:主管民政教化的官,參見9.24。(5)弟(t • @替):同 「悌」,順從兄長。(6)本章韻腳:稷、殖、服、德,職部。 【譯文】 得到后稷管農務,教導人民種五穀, 夔做樂正奏樂曲,鳥獸起舞全馴服。 契管教化做司徒,民知順兄孝父母,有德之人受敬慕。 第413講: 25.30禹有功,抑下鴻(1), 闢除民害逐共工(2), 北決九河(3),通十二渚(4),疏三江(5)。 【註釋】 (1)鴻:通「洪」。下:使……向下(流)。(2)共(g • #ng • 公)工:原是主管水利的官,後來成 為一個氏族部落的氏,這部落從五帝時代一直延續到周代。此文的共工指禹時主管水利的官。(3)決: 掘開堵塞水流的地方來疏通水道。九河:古代黃河從大陸澤(在今河北任縣東北,今已湮沒)向北分 為九道,分別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鈎盤、鬲津,統稱為九河,然後再合為一 大河入海。九河古道,今早已湮廢,不能盡考,其地約在今山東平原縣以北、天津市以南一帶。(4) 渚:州。十二渚:即十二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荊州、楊州、 豫州、梁州、雍州。舜又從冀州分出幽州、并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共十二州。(5)三江:三條江,具 體所指因文而異,古人也多異說。此文所指,當為松江、婁江、東江。松江又名笠澤、吳江、松陵江, 即今吳淞江(源自太湖,東北流經江蘇吳江縣、崑山縣等入上海市而改名蘇州河,會合黃浦江入長江) 之上游七十里。婁江大抵與今瀏河相當,自今蘇州東南三十里之古三江口東北流,經今江蘇崑山縣、 太倉縣而入長江。東江今已湮廢,其故道大抵自古三江口東南流,經今澄湖、白蜆湖等,在今浙江海 鹽縣南入海。考詳拙著《吳越春秋全譯》5.21注(24)。本章韻腳:功、鴻、工、江,東部。 【譯文】 復禹治水有大功,疏導排泄治大洪, 排除禍害為民眾,驅逐流放那共工, 北方開掘那九河,全國河道都疏通,疏濬三江流向東。 第414講: 25.31禹傅土(1),平天下, 躬親為民行勞苦, 得益、皋陶、橫革、直成為輔(2)。 【註釋】 (1)傅(f • &敷):通「敷」,治。參見《廣雅·釋詁》。(2)益:即伯益,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相傳他助禹治水有功,被選為繼承人。禹去世後,禹的兒子啟即繼王位,他與啟爭奪,被啟所殺。一說由於他的推讓,啟被擁戴繼位。皋陶:見5.5注(5)。橫革、直成:也是禹的輔佐,具體事蹟不詳。 「為」字上疑脫「以」字。本章韻腳:土、下、苦、輔,魚部。 【譯文】 夏禹領導治水土,安定天下重任負, 親自為民來奔走,做事勞累又辛苦, 得到伯益、皋陶、橫革、直成作輔助。 第415講: 25.32契玄王(1),生昭明, 居于砥石遷于商(2)。 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3)。 【註釋】 (1)玄王:即指契(見25.29注(4)),因其母簡狄吞玄鳥卵而受孕生他,故稱之為玄王。(2)砥 石:山名,《淮南子·地形訓》:「遼出砥石。」高誘註:「砥石,山名,在塞外,遼水所出。」今 人有據此認為商民族來自北方的。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南,商時名亳。(3)成湯:見4.12注(12)。 本章韻腳:王、明、商、湯,陽部。 【譯文】 契因玄鳥稱玄王,生下昭明好兒郎, 開始住在砥石岡,後來遷到封地商。 十又四代傳下來,便有天乙做商王,天乙就是那成湯。 第416講: 25.33天乙湯,論舉當(1), 身讓卞隨舉牟光(2)。 道古賢聖,基必張(3)。 【註釋】 (1)論:見11.12注(4)。(2)卞隨、牟光:湯時隱士。傳說湯打敗了夏桀,把天下讓給他們,他 們認為湯殺君不義,所以都不接受,並投水而死。「牟光」又作「務光」。舉:通「與」,給。(3) 此句上疑脫四字。本章韻腳:湯、當、光、張,陽部。 【譯文】 商王天乙號稱湯,選拔人才都恰當, 親自讓位給卞隨,又把天下給務光。 第20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