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漢文 第156頁
陛下即位,思慕諒暗,故詔臣鳳典領尚書事,上無以明聖德,下無以益政治。今有星天地赤黃之異,咎在臣鳳,當伏顯戮,以謝天下。今諒暗已畢,大義皆舉,宜躬親萬機,以承天心。(《漢書·元後傳》:成帝以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又封崇、譚等。 其夏黃霧四塞終日,楊興等皆以為太后諸弟無功為侯,故天為見異。鳳於是懼,上書辭謝,因乞骸骨辭職。) ○因日蝕上言宜遣定陶王之國 日蝕陰盛之象,為非常異。定陶王雖親,於禮當奉藩在國。今留侍京師,詭正非常,故天見戒。宜遣王之國。 (《漢書·元後傳》:會日蝕,鳳因言。) ○上疏乞骸骨 臣材駑愚贛,得以外屬兄弟七人封為列侯,宗族蒙恩,賞賜無量。輔政出入七年,國家委任臣鳳,所言輒聽,薦士常用。無一功善,陰陽不調,災異數見,咎在臣鳳奉職無狀,此臣一當退也。《五經》傳記,師所誦說,咸以日蝕之咎在於大臣非其人,《易》曰:「折其右肱」,此臣二當退也。 河平以來,臣久病連年,數出在外,曠職素餐,此臣三當退也。陛下以皇太后故不忍誅廢,臣猶自知當遠流放,又重自念,兄弟宗族所蒙不測,當殺身靡骨死輦轂下,不當以無益之故有離寢門之心。誠歲餘以來,所苦加侵,日月益甚,不勝大願,願乞骸骨,歸自治養,冀賴陛下神靈,未埋發齒,期月之間,幸得瘳愈,復望帷幄。不然,必溝壑。 臣以非材見私,天下知臣受恩深也;以病得全骸骨歸,天下知臣被恩見哀,重巍巍也。進退於國為厚,萬無纖介之議。唯陛下哀憐!(《漢書·元後傳》:京兆尹王章每召見,輒闢左右。時太后從子侍中音獨側聽,具知章言以語鳳。 鳳聞之,稱病,出就第,上疏乞骸骨,謝上。) ○東平王求子史對 臣聞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禮不言。今東平王幸得來朝,不思制節謹度,以防危失,而求諸書,非朝聘之義也。諸子書或反經術,非聖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國從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予。 不許之辭,宜曰:《五經》聖人所制,萬事靡不畢載。王審樂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講誦,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辯破義,小道不通,致遠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諸益於經術者,不愛於王。 (《漢書·宣元六王傳》:東平王來朝,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上以問大將軍王鳳,對云云。對奏,天子如鳳言,遂不與。) ○薦辛慶忌 慶忌前在兩郡著功跡,徵入,歷位朝廷,莫不信鄉。質行正直,仁勇得眾心。通於兵事,明略威重,任國柱石。父破羌將軍武賢顯名前世,有威西夷。 臣鳳不宜久處慶忌之右。(《漢書·辛慶忌傳》:慶忌左遷酒泉太守,歲餘大將軍王鳳薦云云。乃復征為光祿大夫執金吾。) ☆王立 立字子叔,鳳第六弟,成帝初賜爵關內侯。河平中封紅陽侯,位特進,領城門兵。綏和初坐淳于長事遣就國。哀帝即位,征還京師。 平帝初復遣就國。元始三年,莽遣使迫令自殺,謚曰荒侯。 ○上封事為淳于長求留 陛下既托文以皇太后故,誠不可更有它計。(《漢書·翟方進傳》:有司奏請遣淳于長就國,長以金錢與立,立上封事,為長求留。) ○與杜業書 誠哀老姊垂白,隨無狀子出關,願勿復用前事相侵。(《漢書·杜欽傳》:欽業為函谷關都尉,會定陵侯淳于長有罪,當就國,長舅紅陽侯立與業書。) ☆王仁 仁,鳳第三弟譚之子,為諫大夫。永始初嗣父爵平阿侯,以剛直為莽所憚。平帝初遣就國。元始三年,遣使迫令自殺,謚曰剌侯。 ○諫立趙皇后疏 臣聞立后妃者,王教之大端,三綱之本理,治道所由廢興也,社稷所以存亡也。故夏之興也以涂山,亡也以妹嬉。殷之興也以有,亡也以妲己。周之興也以文母,亡也以褒姒。 夫三代安危,後主所觀,是以聖王必審舉措,察操行,以計勝色者昌,以色勝計者亡。無鹽宿瘤,天下之醜女也,齊二君以計勝色,立為後,皆以折衝安國。今許後以罪廢,遂事已往,於是欲立后妃,宜得殊異於前。上當奉宗廟,下令萬民有所法則。 河魴河鯉,齊姜宋子,詩人所高,萬乘之主,當持久長,非一切畢決目前者。驪姬亂晉,吳姬危趙,夫媵妾非天下之母,為玩弄可也。昔姜後崇禮,宣王中興;樊姬正言,楚莊成霸,願留思察小臣眷眷之心。(荀悅《漢紀》二十六:永始元年六月,立皇后趙氏,先是諫議大夫王仁上疏言,上不聽。 案此疏班書未載。) ☆王閎 閎,仁第三弟。哀帝初為中常侍,進侍中。莽篡位,出為東郡太守,加卒正大夫。莽敗去官,更始帝以為琅邪太守。 ○上書諫尊寵董賢 臣聞王者立三公、法三光,立九卿以法天,明君臣之義,當得賢人。《易》曰:「鼎折足,覆公飠束」,喻三公非其人也。《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以法天地。」昔孝文皇帝幸鄧通,不過中大夫。 第1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