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集 下 第57頁
三吳之水,瀦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松江以入海。海水日雨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駛,隨輒滌去,海口常通,故吳中少水患。昔蘇州以東,官私船舫,皆以篙行,無陸輓者。古人非不知為輓路,以松江入海,太湖之咽喉不敢鯁塞故也。自慶歷以來,松江始大築輓路,建長橋,植千柱水中,宜不甚礙。而夏秋漲水之時,橋上水常高尺餘,況數十里積石壅土築為輓路乎?自長橋輓路之成,公私漕運便之,日葺不已,而松江始艱噎不快,江水不快,軟緩而無力,則海之泥沙隨潮而上,日積不已,故海口湮滅,而吳中多水患。近日議者,但欲發民浚治海口,而不知江水艱噎,雖暫通快,不過歲余,泥沙復積,水患如故。今欲治其本,長橋輓路固不可去,惟有鑿輓路于舊橋外,別為千橋,橋各二丈,千橋之積,為二千丈,水道松江,宜加迅駛。然後官私出力以浚海口,海口既浚,而江水有力,則泥沙不復積,水患可以少衰。臣之所聞,大略如此,而未得其詳。 舊聞常州宜興縣進士單鍔,有水學,故召問之,出所著《吳中水利書》一卷,且口陳其曲折,則臣言止得十二三耳。臣與知水者考論其書,疑可施用,謹繕寫一本,繳連進上。伏望聖慈深念兩浙之富,國用所恃,歲漕都下米百五十萬石,其他財賦供饋不可悉數,而十年九澇,公私凋弊,深可愍惜。乞下臣言與鍔書,委本路監司躬親按行,或差強干知水官吏考實其言,圖上利害。臣不勝區區。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錄單鍔吳中水利書】 第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