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第581頁
對各教派平等待遇,不分軒輕,縱使不能使一個國家中各教派全體或甚至一大部分,產生這種和平氣質和適中精神,但教派的數目,如果十分繁多,而且每個教派的勢力,都小到不夠攪擾社會治安,那末,各教派對於各自教理的過度熱心,就不會產生很有害的結果,反之,卻會產生若幹好的結果。政府方面,如果斷然決定,讓一切宗教自由,並不許任何教派幹涉其他教派,那就用不著耽心它們不會迅速自行分裂,而形成十分多數。 在各文明社會,即在階級區別已完全確立了的社會,往往有兩種不同的道德主義或道德體系同時並行著。其一稱為嚴肅的或刻苦的體系,又其一稱為自由的或者不妨說放蕩的體系。前者一般為普通人民所贊賞和尊敬;後者則一般為所謂時下名流所尊重和采用。不過,依我想,對於輕浮這種惡德――容易由大繁榮、由過度的歡情樂意生出的惡德――所加非難的程度如何,實構成了這兩個相反主義或體系間的主要區別。象放肆,甚至擾亂秩序的歡樂,無節制的尋歡逐樂,破壞貞節,至少是兩性中的一方面破壞貞操等等,只要不至於敗壞風化,不流於虛妄或不義,自由的或放蕩的體系,大概就會非常寬大地予以看待,而且會毫不躊躇地予以寬恕或原諒。至於嚴肅的體系則不然,這些過度的放蕩行為,都是其所極度憎惡與嫌厭的。輕浮的惡德,對於普通人總會招致毀滅。那怕一個星期的胡行與濫費,往往就足使一個貧窮的勞動者,永遠淪落,並驅使他陷於絕望的深淵,從而鋌而走除,幹犯大逆。所以,普通人民中比較賢明而良善的,老是極度厭惡這些放蕩行為。經驗告訴他們,這些行為會馬上給他們這種境遇的人以致命打擊。反之,數年的放蕩及浪費,卻不一定會使一個上流人沒落。他們很容易把某種程度的放蕩,看作屬於他們財產上的一種利益;把放蕩而不受譴責或非難,看作屬於他們地位上的一種特權。因此,與他們同一階級的人,就不大非難這放蕩,而只加以極輕微的責備,或者全不責備。 差不多一切教派,都是在普通人民間創始的,它們從普通人民吸引其最初和最多數的新的皈依者,因此,嚴肅的道德體系,不斷為這些教派所采用,其中雖不無例外,但為數極少。這個體系,就是各教派最易博得那些他們首先向其提出改革舊教理方案的那階級人民的歡心的體系。為要博取這些人的信任,許多教派,也許大多數教派,甚至多方努力,變本加厲地改進這嚴肅體系,一直做到有幾分愚蠢、幾分過度的程度。此過度的嚴格,往往比任何其他事情更能博得普通人民的尊敬和崇拜。 第5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