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第499頁
古埃及有畏海的迷信;印度教不許教徒在水上點火,因而不許教徒在水上烹調任何食物,所以實際上就等於禁止教徒作遠海的航行。埃及和印度人都幾乎完全依賴外國航業,來輸出他們的剩餘生產物。這樣的依賴,必然限制市場,所以必然阻害剩餘生產物的增加。而且,它對制造品增加的阻害,在程度上必然大於對原生產物增加的阻害。與最重要部分的土地原生產物比較,制造品需要大得多的市場。一個鞋匠一年可制造三百多雙鞋,但其家屬一年也許不會穿壞六雙。所以,他至少要有五十家象他那樣的家屬來光顧他,不然,他自身勞動的全部產物即無法售脫。在任何一個大國,即使人數最多的那一類工匠,在國內居民中所占比例,很少在五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以上。但在英國和法國那樣的大國,據一些作家計算,以農業為職業的人數占全國居民二分之一,據另一些作家計算,則為三分之一,但據我所知,沒有一個作家計算為五分之一以下。英法兩國的農產物,大部分在國內消費,那末照此等計算,每一家農民,只須一家、兩家至多四家象他那樣的家屬來光顧,就可售脫他的全部勞動生產物。所以,農業和制造業比較,更能在市場有限這個不利情況下來維持自己。誠然,在古埃及和印度,外國市場的狹窄,在一定程度上由內地航運的便利得到補償,內地航運十分有利地給本國各地各種生產物開拓了全國性的市場。而且,印度幅員很大,所提供的國內市場亦很大,足夠支持許多種類制造業。但在古埃及,則幅員很小,不及英國,所以國內市場總是很小,不能維持許多種類制造業。以此之故,孟加拉,即通常輸出穀物最多的印度一個省,所以引人注意,與其說因為它輸出了許多穀物,無寧說因為它輸出了許多種類制造品。反之,古埃及雖亦輸出若幹制造品,尤其是精麻布及其他某幾種貨物,但終以輸出大量穀物而聞名於世。有一個長時期,它是羅馬帝國的穀倉。 中國和古埃及的各君主,以及印度各時代割據各王國的君主,其收入全部或絕大部分都是得自某種地稅或地租。這種地稅或地租,象歐洲的什一稅一樣,包含一定比例的土地生產物(據說是五分之一),或由實物交付,或估價由貨幣交付;隨各年收獲豐歉的不同,租稅也一年不同於一年。這樣,此等國家的君王,當然特別注意農業的利益,因為他們年收入的增減,直接取決於農業的盛衰。 第4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