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濠人。 父君用,從太祖渡江,積功為管軍總管。 援宜興,與張士誠兵爭柵,力戰死。 炳文襲職,領其軍。 取廣德,進攻長興,敗士誠將趙打虎,獲戰船三百餘艘,擒其守將李福安等,遂克長興。 長興據太湖口,陸通廣德,與宣、歙接壤,為江、浙門戶。 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為長安州,立永興翼元帥府,以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守之。 溫祥卿者,多智數。 避亂來歸,炳文引入幕府,畫守禦計甚悉。 張士誠左丞潘元明、元帥嚴再興帥師來爭。 炳文奮擊,大敗去。 久之,士誠復遣司徒李伯升帥眾十萬,水陸進攻。 城中兵七千,太祖患之,命陳德、華高、費聚往援。 伯升夜劫營,諸將皆潰。 炳文嬰城固守,攻甚急,隨方禦之,不解甲者月餘。 常遇春復帥援兵至,伯升棄營遁,追斬五千餘人。 其明年,改永興翼元帥府為永興衛親軍指揮使司,以炳文為使。 已而士誠大發兵,遣其弟士信復來爭。 炳文又敗之,獲其元帥宋興祖。 士信憤甚,益兵圍城。 炳文與費聚出戰,又大敗之。 長興為士誠必爭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禦眾,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士誠迄不得逞。 大軍伐士誠,炳文將所部克湖州,圍平江。 吳平,進大都督府僉事。 從征中原,克山東沂、嶧諸州。 下汴梁,徇河南,扈駕北巡。 已,又從常遇春取大同,克晉、冀。 從大將軍徐達征陝西,走李思齊、張思道,即鎮其地。 浚涇陽洪渠十萬餘丈,民賴其利。 尋拜秦王左相都督僉事。 洪武三年,封長興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十四年,從大將軍出塞,破元平章乃兒不花于北黃河。 十九年從潁國公傅龍德征雲南,討平曲靖蠻。 二十一年從永昌侯藍玉北征,至捕魚兒海。 二十五年帥兵平陝西徽州妖人之亂。 三十年以征西將軍擒蜀寇高福興,俘三千人。 始,炳文守長興,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將軍達為一等。 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 建文元年,燕王兵起。 帝命炳文為大將軍,帥副將軍李堅、寧忠北伐,時年六十有五矣。 兵號三十萬,至者惟十三萬。 八月次真定,分營滹沱河南北。 都督徐凱軍河間,潘忠、楊松駐鄚州,先鋒九千人駐雄縣。 值中秋,不設備,為燕王所襲,九千人皆死。 忠等來援,過月漾橋,伏發水中。 忠、松俱被執,不屈死。 鄚州陷。 而炳文部將張保者降燕,備告南軍虛實。 燕王縱保歸,使張雄、鄚敗狀,謂:「北軍且至。 」於是炳文移軍盡渡河,併力當敵。 軍甫移,燕兵驟至,循城蹴擊。 炳文軍不得成列,敗入城。 爭門,門塞,蹈藉死者不可數計。 燕兵遂圍城。 炳文眾尚十萬,堅守不出。 燕王知炳文老將,未易下,越三日,解圍還。 而帝驟聞炳文敗,憂甚。 太常卿黃子澄遂薦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傳代炳文。 比至軍,燕師已先一日去。 炳文歸,景隆代將,竟至于敗。 燕王稱帝之明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僭妄不道。 炳文懼,自殺。 子璇,前軍都督僉事。 尚懿文太子長女江都公主。 炳文北伐,璇嘗勸直搗北平。 炳文受代歸,不復用,璇憤甚。 永東初,杜門稱疾,坐罪死。 璇弟瓛,後軍都督僉事。 與江陰侯吳高、都指揮楊文帥遼東兵圍永平,不克,退保山海關。 高被間,徙廣西。 文守遼東,瓛數請攻永平以動北平,文不聽。 後與弟尚寶司卿瑄,皆坐罪死。 郭英,鞏昌侯興弟也。 年十八,與興同事太祖。 親信,令值宿帳中,呼為「郭四」。 從克滁、和、採石、太平,征陳友諒,戰鄱陽湖,皆與有功。 從征武昌,陳氏驍將陳同僉持槊突入,太祖呼英殺之,衣以戰袍。 攻岳州,敗其援兵,還克廬州、襄陽。 授驍騎衛千戶。 克淮安、濠州、安豐,進指揮僉事。 從徐達定中原,又從常遇春攻太原,走擴廓,下興州、大同。 至沙淨州渡河。 取西安、鳳翔、鞏昌、慶陽,追敗駕宗哲于亂山,遷本衛指揮副使。 進克定西,討察罕腦兒。 克登寧州,斬首二千級,進河南都指揮使。 時英女弟為寧妃,英將赴鎮,命妃餞英于第,賜白金二十罌,廄馬二十匹。 在鎮綏輯流亡,申明約束,境內大治。 九年移鎮北平。 十三年召還,進前軍都督府僉事。 十四年,從潁川侯傅友德征雲南,與陳桓、胡海分道進攻赤水河路。 久雨,河水暴漲。 英斬木為筏,乘夜濟。 比曉,抵賊營,賊大驚潰。 擒烏撒並阿容等。 攻克曲靖、陸涼、越州、關索嶺、椅子寨。 降大理、金齒、廣南,平諸山寨。 十六年復從友德平蒙化、鄧川,濟金沙,取北勝、麗江。 前後斬首一萬三千餘級,生擒二千餘人,收精甲數萬,船千餘艘。 十七年論平雲南功,封武定侯,食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十八年,加靖海將軍,鎮守遼東。 二十年從大將軍馮勝出金山,納哈出降,進征虜右副將軍。 從藍玉至捕魚兒海。 師還,賞賚甚厚,遣還鄉。 明年召入京,命典禁兵。 三十年副征西將軍耿炳文備邊陝西,平沔縣賊高福興。 及還,御史裴承祖劾英私養家奴百五十餘人,又擅殺男女五人。 帝弗問,僉都御史張春等執奏不已,乃命諸戚裡大臣議其罪。 議上,竟宥之。 建文時,從耿炳文、李景隆伐燕,無功。 靖難後,罷歸第。 永樂元年卒,年六十七。 贈營國公,謚威襄。 英孝友,通書史,行師有紀律,以忠謹見親于太祖。 又以寧妃故,恩寵尤渥,諸功臣莫敢望焉。 子十二人。 鎮,尚永嘉公主。 銘,遼府典寶。 鏞,中軍右都督。 女九人,二為遼郢王妃。 女孫為仁宗貴妃,銘出也,以故銘子玹得嗣侯。 宣德中,玹署宗人府事,奪河間民田廬,又奪天津屯田千畝,罪其奴而宥玹。 英宗初,永嘉公主乞以其子珍嗣侯。 珍,英嫡孫也,授錦衣衛指揮僉事。 玹卒,子聰與珍爭嗣,遂並停襲,亦授聰如珍官。 天順元年,珍子昌以詔恩得襲,聰爭之不得。 昌卒,子良當嗣,聰又言良非昌子,復停嗣,授指揮僉事。 以屢乞嗣,下獄,尋釋復官。 既而郭宗人共乞擇英孫一人嗣英爵。 廷臣皆言良本英嫡孫,宜嗣侯。 詔可。 正德初卒。 子勛嗣。 勛桀黠有智數,頗涉書史。 正德中,鎮兩廣,入掌三千營。 世宗初,掌團營。 大禮議起,勛知上意,首右張璁,世宗大愛幸之。 勛怙寵,頗驕恣。 大學士楊一清惡之,因其賕請事覺,罷營務,奪保傅官階。 一清罷,仍總五軍營,董四郊興造。 明年督團營。 十八年兼領後府。 從幸承天,請以五世祖英侑享太廟。 廷臣持不可,侍郎唐冑爭尤力。 帝不聽,英竟得侑享。 其明年,獻皇稱宗,入太廟,進勛翊國公,加太師。 第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