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隆,小字九江。 讀書通典故。 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 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 十九年襲爵,屢出練軍湖廣、陝西、河南,市馬西番。 進掌左軍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見親任,嘗被命執周王橚。 及燕兵起,長興侯耿炳文討燕失利,齊泰、黃子澄等共薦景隆。 乃以景隆代炳文為大將軍,將兵五十萬北伐。 賜通天犀帶,帝親為推輪,餞之江滸,令一切便宜行事。 景隆貴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諸宿將多怏怏不為用。 景隆馳至德州,會兵進營河間。 燕王聞之喜,語諸將曰:「李九江,紈綺少年耳,易與也。 」遂命世子居守,戒勿出戰,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趨大寧。 景隆聞之,進圍北平。 都督瞿能攻張掖門,垂破。 景隆忌能功,止之。 及燕師破大寧,還軍擊景隆。 景隆屢大敗,奔德州,諸軍皆潰。 明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景隆引軍出紫荊關往救,無功而還。 帝慮景隆權尚輕,遣中官賫璽書賜黃鉞弓矢,專征伐。 方渡江,風雨舟壞,賜物盡失,乃更制以賜。 四月,景隆大誓師于德州,會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於真定,合軍六十萬,進營白溝河。 與燕軍連戰,復大敗,璽書斧鉞皆委棄,走德州,復走濟南。 斯役也,王師死者數十萬人,南軍遂不支,帝始詔景隆還。 黃子澄慚憤,執景隆于朝班,請誅之以謝天下。 燕師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復請誅景隆。 帝皆不問。 使景隆及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割地請和。 燕兵屯金川門,景隆與谷王橞開門迎降。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 朝廷有大事,景隆猶以班首主議,諸功臣咸不平。 永樂二年,周王發其建文時至邸受賂事,刑部尚書鄭賜等亦劾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 詔勿問。 已,成國公硃能、吏部尚書蹇義與文武群臣,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謀有狀,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復劾之。 詔削勛號,絶朝請,以公歸第,奉長公主祀。 亡何,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復言:「景隆在家,坐受閽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多立莊田,蓄僮仆無慮千百,意叵測。 」於是奪景隆爵,並增枝及妻子數十人錮私第,沒其財產。 景隆嘗絶食旬日不死,至永樂末乃卒。 正統十三年始下詔令增枝等啟門第,得自便。 弘治初,錄文忠後,以景隆曾孫璇為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 卒,子濂嗣。 卒,子性嗣。 嘉靖十一年詔封性為臨淮侯,祿千石。 踰年卒,無子,復以濂弟沂紹封。 卒,子庭竹嗣。 屢典軍府,提督操江,佩平蠻將軍印,鎮湖廣。 卒,子言恭嗣。 守備南京,入督京營,累加少保。 言恭,字惟寅,好學能詩,折節寒素。 子宗城,少以文學知名。 萬曆中,倭犯朝鮮,兵部尚書石星主封貢,薦宗城才,授都督僉事,充正使,持節往,指揮楊方亨副之。 宗城至朝鮮釜山,倭來益眾,道路籍籍,言且劫二使。 宗城恐,變服逃歸。 而方亨渡海,為倭所辱。 宗城下獄論戍,以其子邦鎮嗣侯。 明亡,爵絶。 鄧愈,虹人。 初名友德,太祖為賜名。 父順興,據臨濠,與元兵戰死,兄友隆代之,復病死,眾推愈領軍事。 愈年甫十六,每戰必先登陷陣,軍中咸服其勇。 太祖起滁陽,愈自盱眙來歸,授管軍總管。 從渡江。 克太平,破擒陳野先,略定溧陽、溧水,下集慶,取鎮江,皆有功。 進廣興翼元帥,出守廣德州,破長槍帥謝國璽于城下,俘其總管武世榮,獲甲士千人。 移鎮宣州,以其兵取績溪,與胡大海克徽州,遷行樞密院判官守之。 苗帥楊完者以十萬眾來攻,守禦單弱,愈激勵將士,與大海合擊,破走之。 進拔休寧、婺源,獲卒三千,徇下高河壘。 與李文忠、胡大海攻建德,道遂安,破長槍帥餘子貞,逐北至淳安,又破其援兵,遂克建德。 楊完者來攻,破擒其將李副樞,降溪洞兵三萬。 逾月,復破完者于烏龍嶺。 再遷僉行樞密院事。 略臨安,李伯升來援,敗之閒林寨。 遣使說降饒州守將於光,遂移守饒。 饒濱彭蠡湖,與友諒接境,數來侵,輒擊卻之。 進江南行省參政,總制各翼軍馬。 取浮梁,徇樂平,余干、建昌皆下。 友諒撫州守將鄧克明為吳宏所攻,遣使偽降以緩師。 愈知其情,卷甲夜馳二百里,比明入其城。 克明出不意,單騎走。 愈號令嚴肅,秋毫不犯,遂定撫州。 克明不得已降。 會友諒丞相胡廷瑞獻龍興路,改洪都府,以愈為江西行省參政守之,而命降將祝宗、康泰以所部從。 二人初不欲降,及奉命從徐達攻武昌,遂反。 舟次女兒港,趨還,乘夜破新城門而入。 愈倉卒聞變,以數十騎走,數與賊遇。 從騎死且盡,窘甚。 連易三馬,馬輒踣。 最後得養子馬乘之,始得奪撫州門以出,奔還應天。 太祖弗之罪也。 既而徐達還師復洪都,覆命愈佐大都督硃文正鎮之。 其明年,友諒眾六十萬入寇,樓船高與城等,乘漲直抵城下,圍數百重。 愈分守撫州門,當要衝。 友諒親督眾來攻,城壞且三十餘丈,愈且築且戰。 敵攻益急,晝夜不解甲者三月。 太祖自將來援,圍始解,論功與克敵等。 太祖已平武昌,使愈帥兵徇江西未附州縣。 鄧克明之弟志清據永豐,有卒二萬。 愈擊破之,擒其大帥五十餘人。 從常遇春平沙坑、麻嶺諸寨,進兵取吉安,圍贛州,五月乃克之。 進江西行省右丞,時年二十八。 兵興,諸將早貴未有如愈與李文忠者。 愈為人簡重慎密,不憚危苦,將軍嚴,善撫降附。 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虜掠者。 判官潘樞入謁,面責之。 愈驚起謝,趣下令掠民者斬,索軍中所得子女盡出之。 樞因閉置空舍中,自坐舍外,作糜食之。 卒有謀乘夜劫取者,愈鞭之以徇。 樞悉護遣還其家,民大悅。 已而遇春克襄陽,以愈為湖廣行省平章鎮其地,賜以書曰:「爾戍襄陽,宜謹守法度。 山寨來歸者,兵民悉仍故籍,小校以下悉令屯種,且耕且戰。 爾所戍地鄰擴廓,若爾愛加於民,法行于軍,則彼所部皆將慕義來歸,如脫虎口就慈母。 我賴爾如長城,爾其勉之!」愈披荊棘,立軍府營屯,拊循招徠,威惠甚著。 吳元年建御史台,召為右御史大夫,領台事。 洪武元年兼太子諭德。 大軍經略中原,愈為征戍將軍,帥襄、漢兵取南陽以北未附州郡。 遂克唐州,進攻南陽,敗元兵于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擒史國公等二十六人。 隋、葉、舞陽、魯山諸州縣相繼降。 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悉定。 三年,以征虜左副副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西。 擴廓屯車道峴,愈直抵其壘,立柵逼之,擴廓敗走。 分兵自臨洮進克河州,招諭吐蕃諸酋長,宣慰何鎖南普等皆納印請降。 追豫王至西黃河,抵黑松林,破斬其大將。 河州以西朵甘、烏斯藏諸部悉歸附。 出甘肅西北數千里而還。 論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同參軍國事,歲祿三千石,予世券。 第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