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怯薛:太祖功臣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時號掇裡班曲律,猶言四傑也,太祖命其世領怯薛之長。 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 凡宿衛,每三日而一更。 申、酉、戌日,博爾忽領之,為第一怯薛,即也可怯薛。 博爾忽早絶,太祖命以別速部代之,而非四傑功臣之類,故太祖以自名領之。 其雲也可者,言天子自領之故也。 亥、子、醜日,博爾術領之,為第二怯薛。 寅、卯、辰日,木華黎領之,為第三怯薛。 巳、午、未日,赤老溫領之,為第四怯薛。 赤老溫後絶,其後怯薛常以右丞相領之。 凡怯薛長之子孫,或由天子所親信,或由宰相所薦舉,或以其次序所當為,即襲其職,以掌環衛。 雖其官卑勿論也,及年勞既久,則遂擢為一品官。 而四怯薛之長,天子或又命大臣以總之,然不常設也。 其它預怯薛之職而居禁近者,分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卜祝之事,悉世守之。 雖以才能受任,使服官政,貴盛之極,然一日歸至內庭,則執其事如故,至于子孫無改,非甚親信,不得預也。 其怯薛執事之名:則主弓矢、鷹隼之事者,曰火兒赤、昔寶赤、怯憐赤。 書寫聖旨,曰扎裡赤。 為天子主文史者,曰必闍赤。 親烹飪以奉上飲食者,曰博爾赤。 侍上帶刀及弓矢者,曰雲都赤、闊端赤。 司閽者,曰八剌哈赤。 掌酒者,曰答剌赤。 典車馬者,曰兀剌赤、莫倫赤。 掌內府尚供衣服者,曰速古兒赤。 牧駱駝者,曰帖麥赤。 牧羊者,曰火你赤。 捕盜者,曰忽剌罕赤。 奏樂者,曰虎兒赤。 又名忠勇之士,曰霸都魯。 勇敢無敵之士,曰拔突。 其名類蓋不一,然皆天子左右服勞侍從執事之人,其分番更直,亦如四怯薛之制,而領于怯薛之長。 若夫宿衛之士,則謂之怯薛歹,亦以三日分番入衛。 其初名數甚簡,後累增為萬四千人。 揆之古制,猶天子之禁軍。 是故無事則各執其事,以備宿衛禁庭;有事則惟天子之所指使。 比之樞密各衛諸軍,於是為尤親信者也。 然四怯薛歹,自太祖以後,累朝所禦斡耳朵,其宿衛未嘗廢。 是故一朝有一朝之怯薛,總而計之,其數滋多,每歲所賜鈔幣,動以億萬計,國家大費每敝于此焉。 右衛:中統三年,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董文炳兼山東東路經略使,共領武衛軍事。 命益都行省大都督撒吉思驗壬子年已定民籍,及照李鋋總籍軍數,每千戶內選練習軍士二人充侍衛軍,並海州、東海、漣州三處之軍屬焉。 至元元年,改武衛為侍衛親軍,分左右翼,置都指揮使。 八年,改立左、右、中三衛,掌宿衛扈從,兼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 左衛、中衛:並至元八年侍衛親軍改立。 前衛:至元十六年,以侍衛親軍創置前、後二衛,掌宿衛扈從,兼營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置都指揮使。 後衛:亦至元十六年置。 武衛:至元二十五年,尚書省奏,那海那的以漢軍一萬人,如上都所立虎賁司,營屯田,修城隍。 二十六年,樞密院官暗伯奏,以六衛六千人,塔剌海孛可所掌大都屯田三千人,及近路迤南萬戶府一千人,總一萬人,立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司,掌修治城隍及京師內外工役之事。 左都威衛:至元十六年,世祖以新取到侍衛親軍一萬戶,屬之東宮,立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三十一年,復以屬皇太后,改隆福宮左都威衛使司。 至大三年,選其軍之善造作者八百人,立千戶所一及百戶翼八以掌之,而分局造作。 皇慶元年,以王平章舊所領軍一千人,立屯田。 至治三年,罷匠軍千戶所。 右都威衛:國初,木華黎奉太祖命,收扎剌兒、兀魯、忙兀、納海四投下,以按察兒、孛羅、笑乃、不裏海拔都兒、闊闊不花五人領探馬赤軍。 既平金,隨處鎮守。 中統三年,世祖以五投下探馬赤立蒙古探馬赤總管府。 至元十六年,罷其軍,各于本投下應役。 十九年,仍令充軍。 二十一年,樞密院奏,以五投下探馬赤軍俱屬之東宮,復置官屬如舊。 二十二年,改蒙古侍衛親軍指揮使司。 三十一年,改隆福宮右都威衛使司。 唐兀衛:至元十八年,阿沙、阿束言:「今年春,奉命總領河西軍三千人,但其所帶虎符金牌者甚眾,征伐之重,若無官署,何以防閒之。 」樞密院以聞,遂立唐兀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以總之。 貴赤衛:至元二十四年立。 西域親軍:元貞元年,依貴赤、唐兀二衛例,始立西域親軍都指揮使司。 衛候直都指揮使司:至元元年,裕宗招集控鶴一百三十五人。 三十一年,徽政院增控鶴六十五人,立衛候司以領之,且掌儀從金銀器物。 元貞元年,皇太后復以晉王校尉一百人隷焉。 大德十一年,益以懷孟從行控鶴二百人,升衛候直都指揮使司。 至大元年,復增控鶴百人,總六百人,設百戶所六,以為其屬。 至治三年罷之。 四年,以控鶴六百三十人,歸於皇后位下,後復置立。 右阿速衛:至元九年,初立阿速拔都達魯花赤,後招集阿速正軍三千餘名,複選阿速揭只揭了溫怯薛丹軍七百人,扈從車駕,掌宿衛城禁,兼營潮河、蘇沽兩川屯田,並供給軍儲。 二十三年,為阿速軍南攻鎮巢,殘傷者眾,遂以鎮巢七百戶屬之,並前軍總為一萬戶,隷前後二衛。 至大二年,始改立右衛阿速親軍都指揮使司。 左阿速衛:亦至大二年改立。 隆鎮衛:睿宗在潛邸,嘗于居庸關立南、北口屯軍,徼巡盜賊,各設千戶所。 至元二十五年,以南、北口上千戶所總領之。 至大四年,改千戶所為萬戶府,分欽察、唐兀、貴赤、西域、左右阿速諸衛軍三千人,並南、北口、太和嶺舊隘漢軍六百九十三人,屯駐東西四十三處,立十千戶所,置隆鎮上萬戶府以統之。 皇慶元年,始改為隆鎮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延祐二年,又以哈兒魯軍千戶所隷焉。 至治元年,置蒙古、漢軍籍。 左衛率府:至大元年,命以中衛兵萬人立衛率府,屬之東宮。 時仁宗為皇太子,曰:「世祖立五衛,象五方也,其制猶中書之六部,殆不可易。 」遂命江南行省萬戶府,選漢軍之精鋭者一萬人,為東宮衛兵,立衛率府。 延祐四年,改為中翊府,未幾復改為禦臨親軍都指揮使司,又以禦臨非古典,改為羽林。 六年,英宗立為皇太子,復以隷東宮,仍為左衛率府。 右衛率府:延祐五年,以詹事禿滿迭兒所管速怯那兒萬戶府,及迤東、女直兩萬戶府,右翼屯田萬戶府兵,合為右衛率府,隷皇太子位下。 康禮衛:武宗至大三年,定康禮軍籍。 凡康禮氏之非者,皆別而黜之,驗其實,始得入籍。 及諸侯王阿只吉、火郎撒所領探馬赤,屬康禮氏者,令樞密院康禮衛遣人乘傳,往置籍焉。 忠翊侍衛:至元二十九年,始立屯田府。 大德十一年,增軍數,立為大同等處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至大四年四月,皇太后修五台寺,遂移屬徽政院,並以京兆軍三千人增入。 延祐元年,改中都威衛使司,仍隷徽政院。 至治元年,始改為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宗仁衛:至治二年,右丞相拜住奏:「先脫別鐵木叛時,沒入亦乞列思人一百戶,與今所收蒙古子女三千戶,清州徹匠二千戶,合為行軍五千,請立宗仁衛以統之。 」於是命右丞相拜住總衛事,給降虎符牌面,如右衛率府,又置行軍千戶所隷焉。 右欽察衛:至元二十三年,依河西等衛例,立欽察衛。 至治二年,分為左右兩衛。 天歷二年,以本衛屬大都督府。 第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下》
第78頁